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Word版含解析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Word版含解析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实验1.扩散现象: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布朗运动2.渗透现象(1)漏斗实验(2)条件①半透膜:小分子可以通过,大分子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无活性,即无选择透过性,所有小分子可过1)如玻璃纸(赛璐玢),膀胱膜、肠衣、羊皮纹、胶棉薄膜、鸡蛋的卵壳膜等2)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物质分子的直径与半透膜空隙的大小:知识联想:滤膜法微生物计数3)半透膜的面积越大,渗透越快4)实验验证:换成纱布后,漏斗内液面不上升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1)差值越大,吸/失水多且快2)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c=n/V=m/MV),即渗透压3)备注a.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蔗糖溶液b.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M小)溶液的渗透压大c.∴水可通过半透膜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4)实验验证:a.漏斗内为蔗糖、烧杯内为清水:漏斗液面上升b.漏斗、烧杯为相同浓度的蔗糖:漏斗液面不变c.漏斗内为清水、烧杯内为蔗糖:漏斗液面下降d.漏斗内为蔗糖、烧杯内为清水,平衡后再加入蔗糖酶:漏斗液面先上升;加入酶、以及酶水解蔗糖为葡萄糖后,漏斗内浓度变大,继续上升一段;当葡萄糖透过膜,漏斗内浓度变小,液面下降;最后漏斗内保留酶,保持一定的高度(3)渗透作用①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②从低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从相对含量多的地方向相对含量少的地方③扩散的现象(4)结果①微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双向扩散②宏观:水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流动,至动态平衡③平衡后:半透膜两侧存在液面差;两侧溶液浓度不相等,漏斗里的浓度更大;液面差的高低取决于半透膜两侧溶液起始浓度差的大小3.异同(1)运动对象不同:扩散是溶质/物质运动;渗透是水/溶剂运动(2)运动方向不同:扩散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渗透是低到高(从相对含量高到低)(3)是否需要介质:扩散不需要膜;渗透需要半透膜(4)扩散是溶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动,至动态平衡(5)渗透是特殊扩散:是溶剂从相对含量高到低的运动,即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至动态平衡4.应用:反渗透膜,制纯水,海水淡化二、探究实验1.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预测→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2.变量(1)定义:也称因子,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2)分类:①自变量:也称实验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②因变量:也称反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③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描述语:等量且适量的X溶液,生长状况相似的生物,适宜的环境中(包括温度、光照、pH、营养物质等),处理相同时间④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3)实验关键:控制、减少无关变量,以减少误差;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1)取材: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结构特殊易对比(2)方法:引流法(吸水纸);高倍镜观察(3)半透膜:细胞膜(4)浓度差:细胞质和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差值越大:渗透速度越快;渗透程度越大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失水皱缩;细胞质量减少,体积变小,浓度增加;失水结束后,无浓度差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吸水膨胀至胀破;细胞质量增加,体积变大,浓度减少;吸水结束后,无浓度差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动态平衡;正常状态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1)取材:①要求:1)植物(有细胞壁,若用细菌,质壁分离不明显;动物无细胞壁,不能发生)2)成熟(有中央大液泡,原生质层有叶绿体∴不用染色)3)活细胞(活的才会质壁分离)②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紫色,原生质层绿色;若用内表皮或液泡不含色素的细胞,可在蔗糖溶液中加入红墨水,观察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是否进入有色的蔗糖溶液(2)方法:引流法(吸水纸);在低倍镜观察下进行操作(3)试剂: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4)半透膜: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液泡内的细胞液、细胞壁;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且有选择透过性;放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证明原生质层有伸缩性,且大于细胞壁;植物个体或器官的变大/变小,证明细胞壁有伸缩性。

当植物细胞不能复原,或植物个体/器官不能再变小,说明浓度过大,细胞、植物/器官已死亡。

液泡里有细胞液。

知识关联:原生质体特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5)浓度差: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差值越大:渗透速度越快;渗透程度越大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失水皱缩,质壁分离(先从角隅处分离);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为外界溶液。

细胞质量减少,体积变小,浓度增加,一定范围内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加,液泡颜色变深;质壁分离结束后,无浓度差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吸水膨胀;质壁分离复原(细胞壁保护不会破)。

细胞质量增加,体积变大(原生质层变薄),浓度减少,吸水能力逐渐减少,液泡颜色变浅;由于细胞壁的保护,吸水结束后,可能存在浓度差,且细胞液浓度大1)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动态平衡,正常状态(6)质壁分离①观察:涉及“显微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②现象1)第一次观察(未滴入蔗糖),紫色大液泡,较小的带绿色的细胞质基质区域2)第二次观察(已滴入蔗糖),首先在细胞角隅处分离,然后其他地方也分离3)第三次观察(已滴入清水),质壁复原4)同一植物的同一部位,因为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并不是所有的细胞会出现质壁分离③原因1)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渗透失水原因1),且伸缩性大于细胞壁(质壁分离原因1)2)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渗透失水原因2,质壁分离原因2)④表现1)宏观:植物由坚挺→萎蔫2)微观: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⑤对照1)第一次,自然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对照2)第二次,复原后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对照⑥拓展1)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紫色),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及颜色变化2)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可用带颜色的蔗糖溶液(染料是大分子,不被细胞吸收)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壁与细胞膜间大小变化及颜色变化3)若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绿色),观察细胞膜与液泡膜间的绿色(叶绿体)区域大小变化及颜色变化;且是活细胞进行实验,∴不可以统计叶绿体数目(叶绿体数目多,会重叠;活细胞有胞质环流现象)(7)考点①细胞需要的小分子溶液:如硝酸钾、尿素、甘油溶液,既可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又可以使它自动复原(离子被吸收);复原后,由于溶质的进入,而细胞的体积几乎不变,∴细胞液浓度变大;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需要载体和能量②强酸/碱、高温溶液:无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盐酸,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成为全透性③高浓度溶液:质壁分离明显,但细胞会失水死亡,无复原现象④当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1)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2)可能已经完成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3)可能正在质壁分离复原,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⑤红细胞置于等渗浓度的NaCl、KCl溶液:在NaCl溶液中,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

红细胞主动吸收K离子,∴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8)应用:①判断细胞的死活②测定细胞液的浓度:介于未质壁分离和刚质壁分离之间③验证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溶质种类,即是否可通过膜,如硝酸钾和蔗糖溶液④验证细胞膜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⑤比较细胞液浓度大小:不同细胞置于同种浓度的溶液中,质壁分离快且程度大的细胞液浓度小⑥比较溶液浓度大小:同种细胞置于不同溶液中,质壁分离快且程度大的溶液浓度大⑦鉴定不同种类的溶液:如硝酸钾、蔗糖溶液⑧观察植物细胞膜(9)植物的吸水方式①蒸腾作用1)概念: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2)影响:外界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3)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4)作用: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植物中水及无机盐的运输,植物降温5)实例:新鲜蔬菜在空气中萎蔫②渗透吸水:必须含液泡的植物成熟活细胞③吸胀吸水:不含液泡的干种子,在亲水物质(蛋白质)的作用下吸水④代谢吸水:利用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当通气良好引起细胞呼吸加剧时,细胞吸水便增强3.本质: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至动态平衡四、其他实例1.不同物种对同种离子的吸收不同:取决于不同物种的细胞膜上该离子载体的数量2.同种物种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不同:取决于膜上不同种类的离子载体的数量3.同种物种不同时期对离子的吸收不同:不同时期细胞对离子的需求不同4.某物种吸收某离子的量为0:说明该物种细胞膜上没有与之相应的离子载体5.吸收后培养液中某些离子浓度比初始浓度大:不是细胞中排出,而是因为吸水的速率大于其吸收离子的速率;同理,浓度变小,说明该离子的吸收速率快于水的吸收6.体现出对物质具有选择性:水与离子的进出细胞相对独立;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五、总结: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1.活细胞的重要特征: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膜成分探究(1)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2)实验观察: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3)提出假设:细胞膜由脂质组成(4)实验验证:提取细胞膜: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胀破法;血影:溶血后的细胞膜外壳。

化学分析: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2.膜结构探索(1)引出问题①脂质如何构成细胞膜?事实:空气-水界面上,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必须采用只有细胞膜的细胞,原核生物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结论:细胞膜中,脂质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存在②蛋白质如何构成细胞膜?推测:蛋白质均匀、固定的覆盖在脂质两侧。

电镜观察:暗-亮-暗三层结构(2)建立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暗-亮-暗三层静态模型(蛋白质主要在两侧,脂质主要在中间)(3)完善模型:质疑:生物膜不可能是静态的→实验研究: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实验→实验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修改模型:流动镶嵌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1)脂质①成分1)磷脂:甘油;亲水的磷酸“头部”;疏水的脂肪酸“尾部”2)糖脂3)固醇: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内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