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上学期大学语文知识点汇总

大一上学期大学语文知识点汇总

大一大学语文知识点汇总
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1、王小波的写作风格:黑色幽默风格。

2、四种人对特例独行的猪分别有什么评价:
知青:喜欢它老乡:不正经领导:痛恨它“我”:尊敬它
3、文章的语言特点:①幽默之语。

②调侃。

③“冷幽默”。

4、文章的语言特点的作用:①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

②这种幽默不是“搞
笑”,也不是一般的风趣,其所预示的道理,又是颇为严正的;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

5、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么?答:作者劳动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与猪之间的亲密关系司空见惯,即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来做比喻,也是中外文章的惯例。

6、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答:不影响,写作严肃主题不必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能够引人入胜,文章的中心旨意在读者的阅读兴趣中深入人心。

二、复仇(鲁迅)
1、复仇出自散文诗集《野草》。

2、看客形象:看客是一群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仅仅作为小说的背景和人物生存的
环境而存在的一类人,比如《祝福》中河边洗衣服的女人。

3、看客心理的定义:“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切举动“事件”化,“戏剧”化,从
而“旁观”之,“赏鉴”之,以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其中的所谓“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演员,其爱与死——这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举动,均在看客的围观中成为表演作秀。

4、鲁迅对看客是要“疗救”。

5、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
行的为是”呢?
答:如果被看作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的权利的丧失;但照所欲而行,则固然能自主选择,却又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

这本身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三、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胡适)
1、大学生的两类堕落:①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②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
的人生的追求。

2、三种解决方法:①“问题丹”。

②“兴趣散”。

③“信心汤”。

四、庄子﹒秋水(庄子)
1、庄子主要思想:①人对事物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受时间、空间、教育的影响。

②破除“小大之辩”的绝对化的倾向,认为大与小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

2、庄子﹒秋水的修辞方法:①比喻。

②拟人。

③对比。

④排比。

3、庄子的人生哲学:“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旷达超迈的人生
哲学。

五、楚辞﹒渔父(屈原)
1、渔父的观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在屈原的执着和渔父的旷达之间,你更欣赏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答:渔夫的旷达。

屈原的执着是对追求的坚持,不轻易放弃。

这是大家都赞扬不已的地方。

《饮一口汨罗江》里,因为那种汨罗江的苦涩而叹息的作者,也是对这种坚持的无奈。

可是,我也认为,渔夫的豁达并不能完全被批驳。

豁达的心态,是一种智慧。

人生在世,强求,欲求,渴求,宾语有很多种。

但是,这些宾语可能完全成为你的猎物吗?当然不。

所以,在求而无路的情况下,不妨求诸豁达。

这里的豁达,不是同流合污人云亦云,而是对生的一种坦然。

六、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以不顾。

”写的什么场景:易水送别。

2、“遂至秦…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写的什么场景:秦庭一击。

3、塑造荆轲运用什么手法:①对比衬托。

②烘托气氛。

4、春秋战国五大刺客:①曹沫。

②专诸。

③豫让。

④聂政。

⑤荆轲。

5、你对荆轲刺秦这一行动,作何评价?
答:"从个人角度来看,荆轲是个英雄,他不畏强大的秦国势力,毅然刺杀秦始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气魄。

这便是上古的“侠”,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将生命置于度外。

这便是“侠”的动人心魄的悲壮。

古侠不是今人,时代的局限让他们无法理解历史的必然趋势,只能凭着仁、义等的传统侠士品德来衡量世事。

因此,从一个古侠的角度来评价,荆轲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英雄。

“刺客”多么堂堂正正,令人拜倒的称呼,象征着侠的傲骨,岂是那些遮遮掩掩的杀手可比的?真是污了“刺客”的神圣。

从整个历史来看,荆轲却是错了。

秦国强大,六国衰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秦怎能不萌生灭六国而统一的想法?面对强秦,不是想办法使自己强大起来与之对抗,而是妄图用刺客刺杀的捷径来阻止秦的攻势。

殊不知,燕国既弱,即使阻止了秦国,过不了多久仍会出现其他国家如秦国一样虎视眈眈。

统一已成必然,任何阻止历史车轮的做法都是徒劳,只有顺应它的发展,才有机会生存。

“顺天者生,逆天者亡”这道理,古人早已总结出来了,只是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呢?但是已知历史的人不能强求荆轲去明白这一切,因为他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作指导。

荆轲的刺秦,在我看来也是必然,即使没了荆轲,还会有其他的张三李四出现。

任何历史都是要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剥夺了利益的人,怎可能不反抗便投降。

荆轲虽败,却也功成名就,同时向世人昭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让人们逐渐接受了新事物——六国统一。

"
七、世说新语﹒任诞(刘义庆)
1、“何可一日无此君?”为什么用“君”代竹子?
答:本句用了拟人的写法,不把竹子完全当作赏鉴对象,而当作朋友来对待。

2、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搜神记》。

4、魏晋风度定义:魏晋年间,文人中兴起了一股崇尚自然、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
后人所说的“魏晋风度”。

5、魏晋风度的特点:①喜欢饮酒。

②服食丹药。

③谈论玄学。

6、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7、世说新语的写作手法:遗貌而取神。

八、礼记﹒大学
1、大学“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一部分。

3、大学表现的意义: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思想。

4、本文所说的“大学”,与今天的大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
古:指大人之学,相对与小学而言。

八岁入小学:详训诂,明句读的基础知识。

十五岁入大学: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今:提高国民素质、强化民族智能的高等教育机关,面向普通民众,具有全民性。

九、现象七十二变(罗大佑)
1、罗大佑歌词的特点:①鲜明的时代气息。

(如:“有人在黑夜之中枪杀歌手。

”)②反思批
判性。

(如:“眼看着高楼盖的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越来越少。

”)③精英诗语。

或,
①鲜明的批判精神。

②强烈的反讽效果。

③民族情绪、文化关怀和社会批判内容。

④诗性的语言。

十、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1、萧红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2、胡适的《蝴蝶》出自《尝试集》。

3、萧红成名作:《生死场》。

4、《萧红墓畔口占》的感情基调:寂寞。

5、诗中“长夜漫漫”如何理解?
答:“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也包含了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其“歇后”则为“何时旦”,即于无边昏夜中伫守、瞩望黎明之意。

6、试分析本诗的结构对比关系:①生与死(戴望舒与萧红)。

②轻与重。

③人与我。

十一、诗经﹒秦风﹒蒹葭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采用的手法:采用了回环反复的手法。

或,采用了复沓的形式。

3、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情感之间有什么关联?
答:很好的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强化诗歌的音乐美,增加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十二、临江仙(苏轼)
1、《临江仙》作于黄州被贬后,时又作《定风波》。

2、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答:“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本句写的十分富有情趣,表达了苏轼为人谦和,生活安适。

4、苏轼有一种超然洒脱的心态,有儒道互补的精神内核。

另:《金岳霖先生》的作者是汪曾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