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_平台_模块_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_平台_模块_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收稿日期:2004-04-06作者简介:李秀娟(1965-),女,副研究员。

1986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制冷系制冷本科专业,获工学学士,1994毕业于天津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获教育学学士。

现为天津商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从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专业建设等教学管理工作。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李秀娟(天津商学院教务处,天津 300134)摘要:入校后二次选择专业是学生个体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现实需要,高校招生时不分专业即按学科大类招生是应对这种形势的理性选择,本文结合天津商学院教学实际,在分析按大类招生的背景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前提下,对按大类招生的实施原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可操作性的探讨。

关键词:大类招生;自主选择专业;培养模式;模块课程中图分类号:G 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4)06-0106-03一、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教育部为规范专业设置,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综合化的需求,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本科专业由原来的504个减少为249个,并规定了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旨在改变以往专业口径过窄、人才素质单一的弊端。

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一系列专业主干课程,均已完成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编纂和出版工作,这些教材对稳定并规范主干课教学体系及内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将产生持久的作用。

但相应地也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专业目录的修订规范了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和基本要求,但专业特色如何体现?优秀教材的选用稳定和规范了课程体系和内容,但是否会出现“千校同腔、千人一面”的教学现象?试想,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学校的相同专业,不仅课程相同、教材也相同、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法也是相同的,那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专业优势和人才的特色何以体现呢?这是否会造成各个学校教学个性特征的淡化与削弱、专业特色和优势的淡化与消失呢?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地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同时高等学校之间的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此种形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就成为高校面临的课题。

长期以来,高考后学生填报专业志愿,高校按专业录取,入学后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固定模式。

目前,这种模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入校后二次选择专业已成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现实需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以专业为核心的录取、培养模式,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由于所学知识的过专、过窄,容易造成认识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偏激与片面。

另外,从学生自身的成长来看,大学低年级学的多是公共基础课,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并寻找自身的兴趣特长。

按大类招生、培养就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为每位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竞争中学会选择,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定位。

在对学科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从容选择志笃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缩小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有助于避免就业时的学非所用。

天津商学院针对自身培养“适应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全国一般院校中率先实施了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即:招生时不分专业,学生入学后进行通识基础教育,两年后根据选择专业的标准及要求,按学生成绩和志愿,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天津商学院这一改革举措是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综合化的现实需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的理性选择,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实施原则11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专业互动性。

2004年第6期总第122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 o.62004serial.N o.12221打破计划教育的模式,允许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比较全面地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也更理智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专业,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

31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整体优势,逐步实现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中适应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其发展后劲及创造力不足;而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则是研究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并行的两部分,通识教育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是核心,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领域知识的高级人才。

41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院教育资源的整合。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打通培养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发挥高校各学科的整体优势,使学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三、存在问题11学校内专业布局尚欠科学、规范,在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缺乏统筹,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配置的闲置与浪费,教师间由于研究领域和研究经费的局限,缺乏学科间的互通和交流,制约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1教学计划缺乏弹性。

现行的教学计划,其知识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课程的内容和需求而定,学生过早介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不宽厚,相近学科的知识渗透不够,选修课比例偏低,学生没有多大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计划千人一样,教学方法过死。

31教学管理刚性过强。

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是一个班一个教室、一套课表、一套教师,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地独立运转,在教学安排上整齐划一、在学籍管理上简便易行。

要实行按大类招生,要求学校改变以往刚性教学管理制度下的管理方式,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自由。

即要有弹性的学制、弹性的计划、弹性的课程、弹性的管理、弹性的教学内容等。

41学校内部的惰性实难改变。

实行按大类招生,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自由,就要推行以学分、绩点成绩为计算学生学习工作量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而学分制的前提又是选课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设多门课程的能力,这就必然对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带来冲击。

多年来,受传统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学校的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习惯于校园的稳定和自成一体,习惯于教学上的轻车熟路、甚至是照本宣科,习惯于对分数、证书、升学率的追求。

虽然大家对按大类招生及学分制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有所认识,但由于对自身素质及教学质量的高要求使得部分教师在改革进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

四、改革方案11科学构建专业框架及招生口径。

实施招生不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首先应明确学校及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此基础上,科学构建学校的专业布局、分析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同时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切合实际地构建招生口径,按一级学科内部、一级学科之间、大文大理逐步打通或分级打通培养。

如果无视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盲目扩大招生口径,将会出现学科、知识体系相互割裂的现象,并最终影响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天津商学院面对国内、国际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将天商定位为“全国本科名校、教学型大学”、培养“适应型、复合型人才”,依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布局,在全校五个二级学院中的四个学院实施按大类招生,涉及全校30个专业中的20个专业,并将这20个专业划分为5个大类:按类招生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经贸学院(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计算机学院(电气信息类)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自动化工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类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食品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学习校共同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平台课程,第四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第三学年开始进入专业学习。

21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重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大学生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计划的构建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开展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原则并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之中。

先进的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应尽力实现课程体系的701第6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现代化、基础化和整体优化,并贯穿于课程设置的各个层面,使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系列课程的构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并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最终目标。

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我院根据自身地方性、财经类多科性大学的特点,基于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总体方案设想,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即:由共同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3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专业方向模块和全院任选课模块构成选修课,“平台”是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原则,“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必修课(65-70%)共同基础课平台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两课)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夯实数学、计算机、英语、法律等基础知识)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相关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选修课(30-35%)专业方向模块————模块1\模块2\模块3……(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自由选修)全院选修课模块(在各个模块中选够规定学分)社会科学类文化素质类科学素质类体育艺术类经济管理类 (1)建立学校平台课程,打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为目的。

我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教学水平,前两学年按学科大类通开共同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对英语、计算机、法律、数学等基础教学按大类要求分设不同课程模块,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专业教学搭建好基础课程平台,新教学计划中总学分的40%为学校平台课程,3个层次的平台课程共占总学分的65%。

(2)柔性设置专业方向。

在学校、学科、专业基础3个平台课程之上,以模块的形式组合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若干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方向,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体现知识的高度细化及社会对人才专门知识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使学生在宽、厚的基础上达到专、尖的水平,有利于培养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