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代教育史复习要点

清末教育衰败表现:1科举制度腐败;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教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1840年--186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开放港口。

程度相当于小学,学生大多为贫家子弟,免费上学。

代表性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人在华设置的最早的女学,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96年,国人创办女校)。

1853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创办男童寄宿学塾。

二、在创办小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教会中学,1860--1875年。

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增加,学生人数增加。

代表性学校:1866年法国天主教在天津创办究真中学;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创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

三、1875——190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代表有:东吴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

典型教会学校(山东登州文会馆)美国人狄考文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办的,开始叫蒙养学堂,相当于小学程度。

1873年,增加设立正斋,其程度相当于中学,此时学校变成小学、中学两级学校。

1917年,迁往济南,升格为齐鲁大学。

该校创办的早,而且延续时间长,是从小学发展到大学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开设心理课程的学校。

课程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宗教,也是核心课;(2)技术内容;(3)西方社会教育内容。

教育组织(了解)庚款兴学1908年,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1909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外交部商定,用它所退还的庚款作为作为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

规定自拨还赔款之年起,最初四年每年派遣一百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五十名学生。

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美国"庚款兴学"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中国教育,而是培养效忠于美国的“中国领袖”,以便于“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知识与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

在美国之后,其他国家也学着照此办理,自动“退还”部分庚款,开办学校,进行精神侵略,培养在华代理人。

1950年,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发布《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构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开始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并将其全部收回自办,把100余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最后的、彻底的、永远的、全部的加以结束。

教会学校教育内容:1宗教内容,也是核心内容2技术内容3西方社会教育内容。

龚自珍思想主张:1提倡改革;2主张不拘一格用人才;3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著有《治学》:4批八股文,批八股取士,认为八股取士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提出设策的办法选拔人才。

《治学》是反映龚自珍教育思想的论文之一,大约写于1816年,从学术起源角度谈起,自周以上,一代的政治就是一代的学术,所传的道统和所搞的政治实际上是一回事,还谈到培养师儒的教育。

此文的中心思想是学术应服务于当代的政治,反对脱离实际,脱离政治的学术。

他的这种论断为后来的今文经学派主张经世致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启蒙作用。

魏源思想主张;认为要革除清政府腐朽统治,必须革除社会上两大弊病,一是“人心之寐”,一是“人才之虚”。

提出要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主张。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有《海国图志》,这是中国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

《海国图志》成书于道光年间,是一部世界知识的大型书籍。

系统的描述了外国的地理、历史和科技的情况。

图文并茂,对开阔中国人的眼界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书不仅有助于帮助中国人对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宗教等社会状况各方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今后如何让对付外来侵略的办法,并设专章,论述中国内政、外交、战略战术。

此书1854年传入日本,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起了重要作用。

太平天国教育改革内容:1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女子);2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教材有《御制千字诏》等,反应太平天国理想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很多封建道德观念);3改革考试制度(1853年特开女科);4文风与文字改革。

洋务教育办学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学堂类型及代表(全面掌握):第一类为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学习外语为主,培养外交译员。

代表有: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在上海设立的广方言馆等。

第二类为技术学堂,培养会使用、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通讯人员。

代表有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1867年1月正式开学,学堂分钱塘、后堂两部,前堂学习法文,学习造船技术;后堂学习英文,学习驾驶技术。

1868年8月,船政学堂成立了“艺圃”,或称“艺徒学堂”,学习三年,半工半读性质,可视为我国工厂业余教育的先声),1867年的上海机器学堂等;第三类为军事学堂,培养会使用洋枪洋炮的兵士和军官。

1881年成立的天津水师学堂,1890年的南京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张之洞)。

军事学堂以天津水师学堂最早,1881年成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

京师同文馆1862年在北京开设,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拔的十三四岁的少年。

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学生十人。

1863年增加法文馆和俄文馆。

1866年增设算文馆后,同文馆变成综合性学校,学习年限为八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此校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容闳:是我国最早走出封闭的封建大门,系统接受西方教育先驱的人,是极力提倡西学的启蒙思想家。

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资产阶级改良计划和推动西学东渐。

他是我国首批官费留学的积极推动着,为我国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之洞思想(全面掌握)张之洞基本教育思想是“中体为学,西体为用”,也叫“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里。

他指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理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这个思想这个思想也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又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中体为学,西体为用”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弥补中学的不足。

《劝学篇》是张之洞的代表作品,发表于1898年3月维新变法运动即将进入高潮的时期。

全书分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共二十四篇,内篇是中学,用以“正人心”,外篇是西学,用以“开风气”。

本书对“中体西用”的思想详细阐述,并大肆攻击维新变法思想。

此书一出版,便受到清政府的赞赏,慈禧称“此书作者极好极巧”,下令广为刊行,此书也受到外国人的推崇,将其译为英文、法文,以《中国唯一的希望》为名在国外出版。

此书的出版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起资产阶级改良者教育改革主张:1教育改革内容。

郑观应认为西方各国“强于学而非强于人”,要想与其“争强”,必须学其所学,认为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和一些技艺,还要学习其他方面,如民主政体,并认为应该翻译西学,认为需要的是各国之时政(上下议院之立言和各国交涉的文件);居官者考订之书、西方各国家机关企业管理条例、外国教科书。

2教育制度改革。

郑观应提出较系统的主张,认为把传统的学校书院按照西方国家教育模式改为“文武”两大系统的大中小学,在县一级的为小学,在各级乡设公塾以便普及教育。

3在教学制度方面。

郑主张班级授课制要求每年进行一次三年选拔一次,优秀者向上一级学习,部分文武一律平等对待。

4在取士方面。

郑主张不拘一格用人,重视鼓励真才实学者,只会八股文没有一子文之长者不应该被重用,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观点不完整不系统,最初被90年代改良主义者完整化系统化,并由理论推向实践。

90年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改革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主张:其中心内容是变科举、兴学校,向西方学习建立系统学制。

首先要改革科举,梁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为变科举为第一义”梁为此写《论科举》一文专谈如何变科举,他提出上中下三级改变科举制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广兴学堂,按学生所学学堂等级给科举功名;中策是多设诸科与帖括并行;下策是加试实学,广兴学堂,有很明确的代表性,康有为给清政府上了一个奏折《请开学校折》,在此建议清政府仿照日本或德国,在全国各地广设学堂,在乡设小学,8年毕业,凡是7岁儿童一律入学,并指出小学是义务教育,不入学者罚其父母,并被教育者认为是中国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主张。

正式实施为1911年小学四年制。

还建议乡小学设有文史、算、地、歌课程,在县设中学,读完小学入中学,,学习四年,分初高各两年,主要学习除继续小学各科外,加授外语和实用学科。

初等科读完可升入专门学校,专门学校设在省城,在京城设大学堂,分经、哲、理、医四科。

康有为还主张把各省书院改为中学,在京城创办京师大学堂,并要求清政府增加教育经费,鼓励私人办学,在兴学堂方面,师范学校建设,为此梁启超专门写有《论师范》一文,强调办学堂,首先要办好师范,另外首次提出兴办女学,梁启超专门写有《论女学》一文,中国第一所好学校:经正女学。

康有为还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注重环境教育,还提出教师要注重身教。

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重要学堂有万木草堂,实务学堂,通艺学堂,浏阳算学馆,时敏学堂,务本女学,经正女学等。

万木草堂:于1891年到1895年由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是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形成变法理论,培养变法人才的重要阵地,课程中西兼学,分内课外课,此校在推动变法运动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在顽固派的强大压力下被迫解散。

实务学堂:1897年10月,由陈宝箴、梁启超,谭嗣同等在湖南长沙创办,。

办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有变法思想,有广博的知识。

学习内容为经学、史学、子学、西学,继承发展万木草堂办学方法,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一批人才,如:庚子六君子,第一位讨袁将领蔡锷,此校仅成立数月就被迫停办。

百日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实行策论(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要求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2设立京师大学堂3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提倡西学,办学的范围包括了高等、中等、初等学堂的农工商丝茶医等各种专门学校。

这一切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的进步要求)4派人出国游学(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沿袭了洋务派的经验,多次下诏,推动游学)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内容:1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2清末新学制的建立3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4教育宗旨的厘定5新教育制度的意义、实质和新学堂的兴办6书院、私塾的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学校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通师范学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