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三——诗歌《致橡树》阅读下列诗段,完成练习题。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①;②;③。
2.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①;②;③;④。
3.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4.诗人在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A.泉源险峰日光春雨B.鸟儿凌霄花泉源险峰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D.鸟儿凌霄花日光春雨5.舒婷,原名,中国当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6.舒婷的《致橡树》是从角度来表达了一种的观念,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7.“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相爱的人应该是同一类人。
B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C 爱人应该时刻在一起,相依相伴。
D 女人应是男人的陪衬和骄傲。
8.作为爱的双方应是下列选项中的什么样形象:()(多选)A 男性形象“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B 爱是建立在凌霄花与树木的关系之上。
C 木棉一样丰富美丽的女性姿态。
D 用对方来衬托自己的男性形象。
9.凌霄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10.“紧握”和“相触”能不能互换?为什么?11.诗中“绝不像”、“绝不学”表现了态度的。
12.我们该怎样理解“木棉”这一形象呢?13.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包含下列选项中的哪些内容:()A 互相衬托、互相攀附。
B“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 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D 尽量的付出,不求回报。
《我愿意是急流》阅读下面《我愿意是急流》,回答4~6题。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长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4.诗歌的第一自然段中意象的对比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依据课文内容,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正确的一项是()我愿意是云朵,,在广漠的空中,只要我的爱人,傍着我苍白的脸,。
①是珊瑚似的夕阳②是灰色的破旗③显出鲜艳的辉煌④懒懒地飘来荡去……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8.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1.诗篇标题为《我愿意是急流》,但它并未凝聚起全诗的主题。
全诗的主题应是歌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倾慕依恋的爱情。
(是否)2.诗篇的表现方法主要是比喻。
诗人选择了急流小河和小鱼,荒林和小鸟,废墟和常春藤,草屋、炉子和火焰,云朵、破旗和夕阳等一系列比喻,多角度地刻画了“我”的高大形象。
(是否)3.诗篇形式优美。
全诗共五段,每段八句,整齐划一;句式简短,节奏感强;译文注重韵脚,使得旋律悠扬,铿锵悦耳。
(是否)三、填空题1.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岩石上经过……(《我愿意是急流》)。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3.《我愿意是急流》作者是,本文选自,是献给。
《再别康桥》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问题。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基础填空(1)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认为是____________诗派的“盟主”,著有________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船(zhāng) 潭水(tān) 揉碎(róu suì) 浮藻(zǎo)B.笙箫(shāng) 漫溯(mànsú) 沉默(chénmò) 衣袖(yī xiù)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h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浮藻(zǎo)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蹑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漂浮B. 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 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 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音乐的美”、“绘画的美”、“环境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5.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6.第二三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答:7.请写出第二三节诗的韵脚。
答:8.你怎样理解“招摇”、“甘心”二词?答:《雨巷》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问题。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天气特点。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3.课文的感情基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就是对作者心情的反映,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其实这也是当时社会普遍青年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B.全诗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情调。
C.全诗作者怀着失望和孤独的感情,始终彷徨着、忧郁着。
D.全诗作者作为一个革命追求者也就是这雨巷中孤独、彷徨的前行者,交织着失望和悲观。
4.下列对诗歌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B.她/静默地/远了,/远了,C.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D.到了/颓圮的/篱墙,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颓圮: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B.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C.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D.惆怅:丝绸的轻薄、柔软。
6.对象征主义的阐释错误的一项是( )A.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B.《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C.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
D.诗歌中的“丁香姑娘”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可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
7.对这首是的艺术特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抒情。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B.《雨巷》的音乐性强,曾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赞誉,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迭、复沓、首尾两节重复,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