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教学大纲绪论(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主要内容(二)、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主要差别和其自身的特殊性(三)、国际经济学的两大领域: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学说的历史发展(四)、学习国际经济学应注意的方面第一部分国际贸易基础与政策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教学要求:本章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预备知识,让学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以及本书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为以后各章的教学和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要点:(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1.国际贸易的狭义与广义的定义;2.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研究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2.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3.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4.比较优势概念的一般含义;5.贸易利益及分解。

(三)、国际贸易的起因1.决定国际贸易是否发生的五个因素。

二、古典贸易理论教学要求:本章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内容和发展,重点要求掌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让学生能够根据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判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以及开放后的国际分工格局和贸易型态。

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典贸易理论的优缺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能运用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一些现实问题。

教学要点:(一)、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1.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2.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3.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1.李嘉图模型的假设前提;2.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念;3.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的决定;4.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5.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型态;6.贸易利益的说明。

(三)、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1.李嘉图模型的经验检验结果;2.李嘉图模型的不足之处。

三、要素禀赋理论教学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角度、要素丰裕和要素密集度的基本概念,以及H—O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基本内容。

在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点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弄清主要模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其中要重点理解要素禀赋、要素密度与比较优势和贸易型态之间的关系,理解国际贸易中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去解释一些更加复杂的理论问题和一些现实问题(可结合本章的练习思考题)。

教学要点:(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1.资源禀赋的概念、要素充裕程度的界定;2.要素密集度的概念;3.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性质;4.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

(二)、H—O理论1.两国要素禀赋差异与两国相对供给差异的关系;2.封闭下两国相对价格的表现;3. H—O定理;4.开放下的均衡生产与消费决定(图示);5.贸易三角形。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1.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2.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3.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前提条件;4.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5.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四)、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1.罗伯津斯基定理;2.大国情形下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3.开放下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4.悲惨增长;5.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逆转。

(五)、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1.里昂惕夫之谜;2.针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主要解释:(1)人力资本;(2)自然资源;(3)要素密度逆转;(4)需求逆转。

四、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特定要素的含义、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重点掌握特定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清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区分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影响的差别。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特定要素模型的结论和分析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荷兰病”现象。

教学要点:(一)、短期中的生产要素1.长短期下关于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假设;2.特定要素的含义。

(二)、特定要素模型1.特定要素模型的假设前提、与要素禀赋理论模型的区别;2.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最佳配置、要素价格决定。

(三)、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1.商品价格变化对可自由流动要素与特定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2.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3.特定要素理论的政策含义。

五、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需求因素、技术进步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了解代表性需求、重叠需求的概念,以及产品周期的概念。

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在产品周期过程中生产技术的演变、各种投入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同阶段比较优势、贸易方向的决定。

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对重叠需求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之间的区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结合前面已介绍过的贸易理论,能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新特点加以合理解释。

教学要点:(一)、重叠需求理论1.消费者偏好的假设;2.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或代表性需求);3.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基础;4.国家间收入水平关系与国家间的贸易密切程度关系;5.重叠需求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比较。

(二)、产品周期理论1.技术变化(或技术进步)的含义;2.技术差异与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的不同作用;3.按技术变化的特征划分产品周期的阶段;4.不同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与比较优势的转移;5.不同阶段贸易方向的变化。

六、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理论基础,了解规模经济的含义及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内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经济市场结构下的产业内贸易型态,以及规模经济下的贸易利益的表现。

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区别有个清楚的认识。

在知识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市场结构的特点来分析、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些新现象。

教学要点:(一)、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规模经济的含义;2.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的区分;3.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生:开放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4.影响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型态的一些因素。

(二)、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1.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2.差异产品的含义;3.垄断竞争模型的短期、长期均衡条件;4.市场规模与差异产品的数目、产量之间的关系;5.开放下的国际分工格局;6.产业内贸易;7.多样化偏好与国际贸易利益。

七、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教学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关税、非关税壁垒的概念;了解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目的;了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征税国经济的各种影响效应。

要求学生掌握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经济效应的分析方法;区分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之间的关系;能对不同贸易政策措施的作用加以比较分析。

在应用上,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运用本章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对现实中的一些贸易政策措施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估。

教学要点:(一)、关税1.关税的类型;2.关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1)价格效应;(2)生产效应;(3)消费效应;(4)贸易效应;(5)贸易条件效应;(6)税收效应;(7)净福利效应。

3.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1)关税对征税国资源配置的影响;(2)关税对征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4.国内生产附加值与有效保护率;5.关税结构对有效保护率的影响。

(二)、配额1.配额的性质及与关税的比较;2.配额的经济效应:(1)价格效应;(2)生产效应;(3)消费效应;(4)贸易效应;(5)贸易条件效应;(6)净福利效应。

3.配额租金与配额的管理。

(三)、出口补贴1.出口补贴的作用;2.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

(四)、倾销与反倾销1.倾销的判断标准;2.倾销的类型:(1)持续性倾销与掠夺性倾销;(2)反倾销税。

(五)、其他非关税壁垒1.自愿出口限制;2.政府采购;3.对外贸易的国际垄断;4.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八、贸易保护的依据教学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贸易保护主义各种观点的出发点、主要结论;了解最佳关税、幼稚产业的概念;了解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最佳关税论的适用条件、最佳关税的来源;重点掌握判定幼稚产业的三种标准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对贸易政策制定的影响。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解释现实中的一些贸易保护现象。

教学要点:(一)、最佳关税论1.出口供给弹性、进口需求弹性与关税的分担;2.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3.征收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4.关税战。

(二)、幼稚产业论1.幼稚产业的含义;2.幼稚产业的判别标准:(1)穆勒标准;(2)巴斯塔布尔标准;(3)坎普标准。

(三)、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1.总需求政策与贸易保护。

(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1.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应;2.利益集团与院外活动;3.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

九、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教学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特征;了解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的概念。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关税同盟理论,并能运用这一理论对现实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特别是要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加入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的利弊影响。

教学要点:(一)、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联盟;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二)、关税同盟理论1.贸易创造;2.贸易转移;3.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4.关税同盟的动态利益:(1)市场扩大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2)竞争效应;(3)外来投资促进效应。

十、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教学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贸易政策的特点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

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特征、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战略及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及效果、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要求教学当中将具体实践与前面所介绍的一些理论或观点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对现实的全面认识。

教学要点:(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1.不同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2.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演变。

(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1.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2.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所面临的不利因素;3.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两种工业化战略的优缺点及历史经验总结;4.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三)、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1.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与宗旨;2.关贸总协定的基本框架;3.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与成就;4.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