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任务由来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目的任务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评估依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章矿山建设概况与矿山工程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矿山建设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矿山工程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评估工作概述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以往地质工作程度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评估级别与评估区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气象、水文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地形地貌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地层岩性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工程地质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水文地质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评估内容、评估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方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现状评估结果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评估内容、评估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方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预测评估结果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特征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评估原则与评估指标的确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综合评估结果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矿山选址、规划布局方案优化建议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估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七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原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采空地面塌陷监测方案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结论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建议错误!未指定书签。
主要参考文献错误!未指定书签。
照片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一、任务由来XXXX市xx炭工业经建国后数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市域内现有xxx矿业集团所属的xxx河、xxx村、xxx村、xxx村、xxx村等大型、特大型xx矿5座,但随着华东地区、XXXX省及xxxxx化盐化一体化工程对xx炭资源的需求,现有xx矿生产规模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有必要建设更多的新矿井。
目前拟开发建设的XXXXxx 矿即是其中之一,并已经XXXX市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计工业(2005)11号文”批准建设,是XXXX市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根据《XXXX省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九条“申请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必须严格执行《XXXX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和第十条“矿山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是办理采矿登记手续,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因此,XXXXxx矿开发建设前必须先期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受xxx省XXXX市xxx公司XXXXxx矿委托,XXXX省xxx 公司对xxx省XXXX市xxx公司下属的XXXXxx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二、目的任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目的是对矿山开采可能造成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地质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为拟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具体任务为:1.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区域地层构造及矿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等,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做出全面评估。
2.查明和预测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影响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影响破坏水均衡及地下水系统、污染水土环境、诱发的地质灾害等;查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论证对矿山工程和地质环境的破坏与危害程度。
3.系统分析采矿方式和开采选冶规划,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承受能力和防治难度进行充分论证;进行定量-半定量地质环境影响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估。
4.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和措施。
三、评估依据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年5月下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委托书”。
第一章矿山建设概况与矿山工程分析一、矿山建设概况(一)位置与交通XXXXxx矿位于XXXX省XXXX市市东南约22km,行政区划隶属于XXXX市市XXXX区区XXXX乡。
矿区南、西分别以xxx、xxx为界,北界位于xx以北约500m处、东界自小xx-xx-xx,为一不规则界线,南北长1.7-4.6km,东西宽1.2-1.7km,面积7.70km2。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xxxx-xxx,北纬xxxx-xxx。
矿区由15个控制点围成的区域构成,控制点高斯-克吕格坐标详见表1-1-1。
表1-1-1矿区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矿区交通便利,xx车站(原名XXXX车站)紧邻XXXXxx矿工业场地西南侧。
评估区交通位置详见图1-1-1(略)。
(二)矿山建设条件1.矿区xx炭资源量依据《XXXXxx炭详查(最终)报告》,全矿区-1200m以浅xx炭工业资源量(332+333)为xxxx万t。
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xxx 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xxx万t。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工业资源储量扣除断层xx柱、防水xx柱、铁路xx柱、矿井边界xx柱和开采损失(回采损失率厚xx层25%,中厚xx层20%,薄xx层为15%)等资源储量,矿区设计可采储量为xxxx万t。
含xx地层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含xx0-xx层,其中可采xx层有x层,可采xx层总厚度平均xxm,xx层开采标高-xxxm至-xxxm。
1)保护xx柱断层落差>50m,断层两侧各留设50m宽的断层保护xx柱;断层落差20-50m,断层两侧各留设30m宽的断层保护xx柱。
矿区西南及西部边界分别以xxxx铁路和XX铁路为界,按相关要求均留设铁路保护xx柱,南部靠近工业场地,亦留设有保护xx柱,所有村庄均不留设保护xx柱。
2)矿区开采边界矿区西南、西部以铁路保护xx柱为界(,北部大致以Xxxx一线为界,东部大致以F逆断层下盘xx层向东自然延伸部分经扣除断层保护xx柱后的边界为界,南部以工业场地保护xx柱为界。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地质构造据《XXXX详查(最终)报告》和《XXXX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矿区共有大小断层10条,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断层断距较大,对xx层开采极为不利。
2)矿床充水水源矿床直接充水水源为二叠系主采xx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新生界松散岩类深层第三含水层孔隙水和石炭系太原组裂隙岩溶水为补充水源,矿山开采时的正常涌水量为信息xm3/h,最大涌水量为xxm3/h,灾变(矿坑突水)涌水量为xxm3/h。
3)xx层顶底板岩石稳固性主采xx层顶底板岩石及围岩的稳定程度为:砂岩属中等稳定型,粉砂岩属不稳定-中等稳定型,泥岩属不稳定,风化带及破碎带岩体质量差,属不稳定型。
4)瓦斯含量矿区xx层瓦斯含量高,xx心破碎,构造应力集中,部分区段xx层厚度异常,均为xx和瓦斯突出形成条件,属高瓦斯矿。
5)地温该矿平均地温梯度为2.12℃/100m,一级高温(31℃)的深度约为xxxm,出现二级高温(37℃)的深度约为979m。
3.其他建设条件1)邻近xx矿开采现状设计年产量150万t,设计服务年限为66.1a,1969年12月建成投产,1987年xx炭部批准改扩建为240万t/a。
XXXX矿东界与本矿区西界相距约2.1km处,面积约42km2。
矿井设计年产量150万t,设计服务年限为90a,矿井于2002年5月投产。
2)矿区居民点分布情况井田内村庄较多,计有xxxxxxxxxx等15个村庄和XXXX乡政府。
(三)矿山建设规模XXXXxx矿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42.4a。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xxxx万元,其中静态投资xxxx万吨。
(四)矿山开拓方式该矿区为松散层覆盖下的全隐伏xx田,松散层厚度xxxx-xxxxxm,设计采用立井、暗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走向或倾斜长壁采xx法后退式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第一水平标高-xxxxm(其辅助水平标高-xxxxm),第二水平标高-850m,各水平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暗斜井(集中下山)。
二、矿山工程分析(一)矿山地面工程矿山地面工程主要集中于工业场地内,工业场地位于矿区西南缘,地面标高一般在22.2m,建成后地面标高22.8m,占地面积12.04ha。
大致分为厂前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等3个区(图1-2-1)。
厂前区布置在工业场地的南侧,是职工上下班集散的场所,主要建筑有综合楼、弯月喷泉、健康步道等。
生产区布置在场地北侧,包括混合井和与之相联系的筛分楼、绞车房和贮xx场等。
辅助生产区:布置在场地西侧,包括坑木场、机修厂、材料库等建筑。
在上述三区中,主要生产设施为地面生产系统:该系统由钢井架、井口房、主井绞车房、副井绞车房、筛分拣矸车间、入筛胶带机走廊、转载胶带机走廊、混xx栈桥、块xx栈桥、转载点等建(构)筑物组成。
其中钢井架:共设三层天轮平台,上层平台为主提上天轮平台,天轮中心标高为48.00m,中层平台为主提下天轮和副提上天轮的共用平台,天轮中心标高为33.50m,下层平台为副提下天轮平台,天轮中心标高为29.00m。
立架采用空间钢桁架结构,总高度为33.50m。
此外尚有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与供热系统、地面运输系统、辅助厂房和行政与公共建筑(综合办公楼、四层框架结构,福利联合建筑、三层(框架结构)等。
(二)矿山地下工程1.矿井井筒工业场地内设混合井、风井各一个,井口位于第V勘探线V-2钻孔西侧65m处。
混合井井筒直径7.0m,装备一对4t多绳箕斗,另配一对1t双层二车多绳罐笼,担负全矿井提xx、升降人员、材料、矸石及设备,进风作为矿井的新鲜风入口,并设玻璃钢梯子间作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风井井筒直径为4.5m,担负全矿井回风,并设玻璃钢梯子间作为矿井的第二安全出口。
2.采区划分1)采区矿区走向长度较短,平均走向长度不足1000m,其间除边界F1断层外,共有大小断层8条将xx层切割成较小的块段,设计将-450m辅助水平以上划分成一个大的采区,-450至-650m为一个大的采区,各采区以穿层石门或大巷开采各xx层,为减少xx炭损失,尽量利用xxxx 铁路xx柱布置延深工程及采区上山。
采区上山采取拱型断面,锚网支护,为了满足通风和运输的需要,采区轨道和运输上山净宽度为2.8m,掘进断面为7.7m2,工作面顺槽为梯形断面,采用xx属支架支护,回风顺槽净宽度为2.9m,掘进断面为6.1m2,运输顺槽净宽度为3.1m,掘进断面为7.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