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基模拟灌装(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验证方案

培养基模拟灌装(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验证方案

分发部门:培养基模拟灌装(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验证小组一、概述厂区无菌操作生产线,按2010版GMP及其附录要求进行设计,是专用于小容量注射剂非最终灭菌产品生产使用。

某某产品因无法进行F0≥8分钟湿热灭菌,以达到SAL≤10-6,但处方可以通过微生物滞留过滤器过滤,故采用除菌过滤和无菌工艺相结合的灭菌方法。

无菌生产工艺是制药领域中最难的工艺之一,确保产品无菌是该工艺最大的难点,减少无菌工艺药品污染风险的两项重要措施为:①人员的培训 ②无菌工艺验证。

按SFDA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培养基灌装验证是对设备、环境以及人员操作的一种系统验证,是判断无菌保证水平的关键手段。

故在正式生产前必须按某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

1 本次验证关键生产工艺流程图2 验证原理将培养基暴露于设备、容器密封系统的表面和关键环境条件中,并模拟实际生产完成工艺操作。

对装有培养基的密闭容器进行培养以检查微生物的生长并评价结果,确定实际生产中产品污染的可能性。

对于失败的验证进行菌种分析并调查,确认并解决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后,重新进行验证。

3验证次数按2010版GMP 附录1要求因该生产线为新建厂区设施,为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首次验证,故需进行连续三个批次的验证活动。

二、验证目的1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证明新设计厂房采用既定的无菌生产工艺能保证产品的无菌要求; 2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证明无菌操作相关人员资格,降低人员带入无菌的风险; 3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确保生产符合现行GMP 法规要求。

三、验证范围和实施时间1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厂区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无菌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前某某品种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活动;2计划验证实施时间为2013年3月~4月连续三个批次。

四、验证小组和职责1 验证小组根据验证的内容和验证管理文件要求,成立验证小组,验证小组成员见下表,小组人员应在最终验证报告中签名确认。

在验证实施前,方案起草人应对所有相关参与人员进行验证方案的培训,做好培训记录,并将记录附于验证报告后。

2各部门职责2.1 品质管理部协助验证活动的执行参与验证异常情况的调查和处理参与验证文件的起草工作负责验证过程的取样负责生产监督,保证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验证文件的审批和归档2.2 质检中心协助验证活动的执行,提供必要的取样工具参与验证异常情况的调查和处理负责相关检验工作,提供相关检验数据负责最终培养基的处理2.3 生产技术部负责验证活动的执行负责验证数据的收集和相关文件的起草负责组织验证过程中异常情况的调查和处理2.4 生产车间负责验证相关操作活动参与异常情况的调查和处理参与验证文件的起草和审核2.5 工程部协助验证活动确保其顺利完成维修人员参与验证活动的实施2.6 物料管理部协助提供验证活动过程中所需物料五、风险评估分析表通过风险评估,确认本次验证活动需要验证的项目六、验证项目的合格标准与具体活动1确保已完成下列验证和确认工作:WFI和PW系统验证HVAC系统的验证压缩空气系统的验证过滤系统的验证无菌区人员更衣确认灭菌系统灭菌效果和储存期确认洗烘灌联动线确认无菌区清洁消毒方法验证恒温恒湿箱确认配制罐的确认无菌分析方法学验证2确保以下文件已有草案或生效某某品种的生产工艺规程某某品种的批生产记录配料岗位SOP工器具处理岗位SOP洗烘瓶岗位SOP灌封岗位SOP各相关设备的清洁、操作和维护保养SOP3 验证可接受标准3.1按照《药品生产验证指南2003版》相关规定:无菌性的可置信限度为95%,产品允许污染概率不得大于0.1%(即无菌分装药品的无菌保证水平SAL不得低于10-3)。

其合格标准见下表3.2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附录无菌药品第47条相关规定:养基灌装容器的数量应当足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批量较小的产品,培养基灌装的数量应当至少等于产品的批量。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目标是零污染,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灌装数量少于5000支时,不得检出污染品。

(二)灌装数量在5000至10000支时:有1支污染,需调查,可考虑重复试验;有2支污染,需调查后,进行再验证。

(三)灌装数量超过10000支时:有1支污染,需调查;有2支污染,需调查后,进行再验证。

(四)发生任何微生物污染时,均应当进行调查。

3.3 综合上述标准,本次验证数量定在5000~6294瓶之间,灌装量为2ml,且其污染数不得超过1瓶。

4 验证活动前其他准备工作经确认合格的胰酶酪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250g×2瓶,经湿热灭菌并用橡胶塞封口的无菌取样试管20支,接触碟60个,沉降菌培养皿15个,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黑曲霉、生孢梭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各类菌种,API鉴别菌种试纸,经灭菌的具塞三角瓶10个,8000支5ml规格的无色安瓿瓶,能控制23~28℃和30~35℃的培养区域以及便于观察和运输的中转箱若干。

5工器具灭菌和准备将模拟灌装活动中需要用到的生产工器具、洁净服和设备提前一天进行灭菌,按相关SOP要求储存,将需要使用的消毒剂提前一天进行无菌过滤准备,将无菌操作区提前一天按清洁SOP要求进行清洁消毒,按生产工艺流程提前一天领取TSB和相关包材存放在车间内。

6配料配料前取该岗位所需注射用水进行内毒素检查,确保内毒素检验合格后,取胰酶酪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360g按《配料岗位操作SOP》加入已清洁灭菌的配料罐中,缓缓加入60℃以上注射用水12L,搅拌10分钟使溶成均匀溶液(注:此处按实际生产工艺操作,将其中的原辅料换成TSB)。

QA用灭菌的具塞三角瓶在配料间取样50ml,在瓶身标明取样位置、取样数量、取样时间和样品名称后送质检中心测定溶液中微生物负载。

其合格标准应≤1cfu/ml。

7除菌过滤用经提前一天灭菌(是否使用前进行完整性测试按新工艺规程定)的0.2μm聚醚砜除菌过滤器,过滤上述培养基溶液。

QA取50ml×2瓶过滤完的培养基,在瓶身标明取样位置、取样数量、取样时间和样品名称后送质检中心进行14天培养的无菌性检查(若有菌生长需对样品进行菌种鉴定),其余量分装于已清洁灭菌的中转储存罐中。

滤芯在过滤完后进行气泡点测试,以确认滤芯的完整性。

另取经除菌过滤的培养基180ml分装于18支10ml的试管中,送质检中心进行培养基的微生物生长实验。

7.1 培养基无菌性检查7.1.1方法:其中一只三角瓶样品在23~28℃培养14天;另一支三角瓶在30~35℃培养14天。

7.1.2可接受标准:两只三角瓶中的培养基在14天内应无任何微生物生长。

7.2培养基的微生物生长试验:7.2.1方法:质检中心QC人员将QA所取的18支样品,在2支10ml试管中接种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100cfu/管,另取一支作为空白对照;在2支10ml试管中接种白色念珠菌,接种量<100cfu/管,另取一支作为空白对照。

其他每2支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黑曲霉、生孢梭菌,接种量<100cfu/管,分别另取4支作为空白对照。

接种后盖塞、封口并分别在30~35℃(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和23~28℃(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培养 7 天。

7.2.2可接受标准:7天内接种的各试管的TSB培养基中应出现明显的所接种的微生物的生长,且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则判定该培养基微生物性能生长试验符合要求规定。

8 洗烘瓶生产操作人员将提前一天领取的安瓿8000只,按《洗烘瓶岗位操作SOP》和相关工艺要求及时进行清洗灭菌。

若洗烘瓶或灌封过程中损耗过大,应及时补充清洗安瓿确保灭菌合格安瓿超过6294瓶。

9灌装加塞:将经隧道烘箱灭菌合格的安瓿送入灌装线,开启灌装机,在与实际生产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将过滤后的培养基溶液灌入安瓿内,并封口,调节装量为2ml∕瓶,用洁净区无菌空气代替惰性气体。

无菌灌装时限5~6小时(由生产工艺规程定)。

全过程,设备慢速运行(灌装速度120支/分钟)。

控制灌装模式,设置灌装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灌装2000支,其余时间设备正常运行(不走瓶),每灌封一盘及时记录好灌封时间和盘号放在装中间产品的盘内。

灌封完的样品及时传出无菌区。

9.1最差灌装条件的模拟:9.1.1设备模拟维修:在灌封正常运行过程中,停灌30分钟,进行设备模拟维修,保持现有人员在操作间内,维修结束按相应的清洁SOP消毒后后标记设备再次运行后一盘样品(约230支),并在记录上做好备注。

9.1.2模拟现场人员最大控制数在灌装正常运行过程中,模拟现场最多人员允许数,如7人,标记该过程中生产出的一盘样品(约230支),并在记录上做好备注。

9.1.3模拟灌装针/管调整、更换在灌装正常运行过程中,进行紧急停机,模拟调整、更换灌装针/管2支或以上,标记更换针/管后灌装的一盘样品(约230支),并在记录上做好备注。

9.1.4模拟空瓶倒瓶、破瓶在灌装正常运行过程中,模拟倒瓶,破瓶情况,停灌处理,处理结束后继续灌装,标记此后灌装的一盘样品(约230支),并在记录上做好备注。

9.1.5模拟药液瓶破瓶在灌装正常运行过程中,模拟有药液瓶破碎,停灌处理,处理结束后继续灌装,标记此后灌装的一盘样品(约230支),并在记录上做好备注。

9.1.6模拟中控抽样处理的过程在灌装正常运行过程中,模拟三次抽样测定可见异物、含氧量和装量的过程,抽样过程中进行灌封,标记对应的三盘,并在记录中做好备注。

9.2灌装过程的中间控制接触碟和沉降菌的取样应做好空白对照。

9.2.1人员表面微生物取样:对进入灌装区域的所有人员离开无菌区前进行不少于5个位置的用接触碟进行表面微生物取样,可选取样部位包括:手套、眼镜、手臂、额头、口罩和前胸以及取样人员认为可能污染的区域。

合格标准为每个进入A级区操作人员每人平均数<1cfu/碟(Φ55mm),且每个碟子不得超过1cfu;B级区人员为≤5cfu/碟(Φ55mm)。

9.2.2沉降菌的动态监测:对灌装全过程中应对灌装A级区域进行全程动态沉降菌监测,每过2h更换取样碟,取样位置设为灌装针头处,出瓶口,和封口处以及取样人员认为可能污染的区域。

A级区经时间折算后平均值<1cfu/4小时/皿(Φ90mm),且每皿不得超过1cfu/4小时。

9.2.3对灌装区域悬浮粒子的全程动态监测:设备上自带监控系统必须满足所监控悬浮粒子数(≥0.5μm)≤3520/立方米的要求;若为外用悬浮粒子计数器取样,取样部位选定为尽可能靠近灌装处,合格标准为所监控悬浮粒子数(≥0.5μm)≤3520/立方米。

9.2.4 对灌装区域的动态浮游菌取样:灌封过程中选定灌装针头处,出瓶口,和封口处以及取样人员认为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浮游菌取样,每个部位取样1立方米,要求其折算后平均值<1cfu/立方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