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通用工艺规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GMP管理文件一、目的:建立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通用工艺规程,保证产品生产工艺符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产品质量符合产品法定质量标准的规定。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通用生产工艺管理。
三、责任者:技术部负责人、生产部负责人、质管部负责人、车间主任、QC检验员、QA检查员。
四、内容目录:一、产品简介 (3)二、工艺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 (3)三、处方和依据 (4)四、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五、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11)六、技术安全、劳动保护及卫生要求 (14)七、包装要求、标签说明书管理与产品贮存方法 (16)八、劳动组织与定岗定员 (18)九、产品质量标准 (19)十、各工序质量控制要点和检查方法 (19)十一、消耗定额、技术经济指标、物料平衡以及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24)十二、产品相关验证的具体要求 (25)十三、主要标准操作规程(SOP)名称及要求 (28)十四、附录(常见理化常数、曲线、图表、计算公式及换算表等) (36)十五、附页(变更记录) (38)一、产品简介包括产品名称(通用名、商品名)、批准文号、剂型、规格和包装等,这些都必须以国家法定质量标准或国家兽药行政管理部门所批准的为准。
二、工艺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100000级区10000级区三、处方和依据1 处方:根据具体产品处方而定,详见产品工艺规程。
2 依据:根据具体产品执行标准而定,详见产品工艺规程。
四、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1 瓶处理:1.1 批生产制造指令下达后到理瓶前,操作人员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领料岗位操作规程,领取经质管部检验合格的安瓿。
1.2 操作人员严格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瓶处理岗位操作规程、冷瓶岗位操作规程对领取的安瓿进行理瓶、瓶粗洗、瓶精洗、干燥灭菌和冷瓶操作。
1.3 洗净的安瓿在存放和传送时,应有防止污染的措施。
1.4 瓶处理工艺参数:1.4.1 第一生产线:粗洗纯化水水温35℃、电机转速600转/分、超声波旋钮400~500;精洗安瓿的注射用水须用孔径为0.45μm滤芯过滤且澄明度合格;粗洗和精洗各进行1次,洗后用甩水机甩干;除最后一盘外,其余瓶盘都必须按最大装载量进行装载,安瓿干燥灭菌温度为320℃,恒温时间为5分钟。
1.4.2 第二生产线:粗洗纯化水水温35℃、电机转速34~36,精洗安瓿的注射用水须用孔径为0.45μm滤芯过滤且澄明度合格;粗洗和精洗各进行1次,洗后用甩水机甩干;烘箱最大装载量为120盘,除最后一个瓶盘和最后一个烘箱外,其余瓶盘和烘箱都必须按最大装载量进行装载,安瓿干燥灭菌温度为120℃,恒温时间为180分钟。
1.5 冷瓶:热风循环烘箱内温度在60℃以下才允许出瓶,瓶内温度在40℃才允许送入灌封室,出烘箱的安瓿应在48小时内使用,否则按以上操作重新处理。
2 领料、物净脱包消毒、备料称量:2.1 生产制造指令下达后到配制前,操作人员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领料岗位操作规程,领取经质管部检验合格的原辅料。
2.2 领发料时,发料员根据检验报告中各原料的湿品含量或湿品效价,将原料理论用量换算成实际使用量,按实际使用量进行发放,领料员按实际使用量进行领取。
辅料的实际使用量与理论用量一致,计算公式见附录1。
2.3 操作人员严格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物净脱包消毒岗位操作规程对领回的原辅料进行物净、脱包、消毒操作。
2.4 原辅料备料称量操作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备料称量岗位操作规程进行。
2.4.1 备料称量前,将处方量原辅料用量换算成批生产量原辅料用量,换算后的原辅料品种、数量应与生产制造指令应一致。
计算公式见附录2。
2.4.2 根据原料的实际含量(或效价)、含水量等进行换算,按原料批生产量的100%进行计算、称量,计算公式同2.2项。
2.4.3 称量用衡器每次使用前应校正。
3 配制、过滤:3.1 配制、过滤操作严格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配制岗位操作规程进行。
3.2 根据产品性质确定配制过程中是否充入惰性气体(氮气)防氧化。
氮气质量、供应量应符合要求。
3.3 每一配液罐应标明配制液的品名、规格、批号和配制量。
3.4 配制全过程应严格按照具体产品工艺规程要求进行,每一种原辅料的加入和调制必须由复核人确认并作好记录。
3.5 pH计应在使用前进行校正,并定期校验,做好记录。
3.6 药液浓配后进行粗滤,稀配后进行精滤,在灌封室进行终端过滤,药液是否进行浓配和粗滤要依具体产品而定,详见产品工艺规程。
3.7 药液粗滤、精滤、终端过滤的滤芯(滤膜)孔径大小由产品工艺规程确定。
使用前微孔滤膜按《水针剂微孔滤膜使用规程》进行处理。
使用前后应检查微孔滤膜的完整性。
3.8 盛装过滤液容器应密闭,并标明药液品种、规格、批号。
3.9 在过滤过程中,如发现过滤压力突然下降或过滤速度突然加快,则应暂停过滤,重新检查测试滤芯(滤膜)的完好性。
3.10 药液自配制至灭菌一般宜在24小时内完成。
4 灌封:4.1 操作人员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灌封岗位操作规程进行灌封操作。
4.2 灌封软管应不落微粒。
4.3 根据产品性质确定灌封过程中是否充入惰性气体(氮气)防氧化。
4.4 灌封前,按产品工艺规程规定调整装量至规定范围。
4.5 按产品工艺规程规定调节安瓿拉丝长度至规定范围。
4.6 灌封过程中,每30分钟检查一次装量,出现偏差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4.7 盛装灌封后半成品的瓶盘应标明产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灌封机号、操作者姓名。
5 灭菌检漏:5.1 操作人员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灭菌检漏岗位操作规程进行灭菌检漏操作。
5.2 工艺参数:第一生产线灭菌柜最大装载为49盘,第二生产线灭菌柜最大装载量为126盘,除最后一盘和最后一灭菌柜外,其余瓶盘和灭菌柜都必须按最大装载量进行装载,半成品灭菌温度、恒温时间依具体产品而定,详见产品工艺规程。
5.3 每批产品灭菌前,应核对品名、批号和数量,灭菌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温度、压力和时间,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4 灭菌后半成品必须检漏,检漏工艺参数依具体产品而定,详见产品工艺规程。
5.5 灭菌结束出料后,仔细清除灭菌柜中遗漏的半成品,以防混入下一批。
5.6 灭菌后产品应按批号分开存放,严防灭菌前后产品混淆。
6 灯检:6.1 操作人员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灯检岗位操作规程进行灯检操作。
6.2 灯检时,室内避光。
检查无色溶液的光照度为1000~1500Lx,检查有色溶液的光照度为2000~3000Lx,供试品至人眼距离为20~25cm。
6.3 灯检人员视力应在0.9或0.9以上(不包括矫正后视力)、无色盲,每年检查一次,连续灯检2小时后闭目休息20分钟。
6.4 检查后的半成品注明检查者的姓名或代号,由车间质检员抽查,不符合要求时应返工重检。
6.5 灯检不合格品应及时分类记录,标明品名、规格、批号,置于密闭容器内移交废品处理员集中处理。
7 印字(贴签)和包装:7.1 从生产制造指令下达到贴签前,操作人员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领料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领取经质管部检验合格的包装材料。
7.2 操作人员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印字(贴签)、包装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7.3 按产品规格、包装要求对灯检合格半成品进行印字(贴签)和包装。
7.4 每批生产结束的剩余标签、使用说明书、托盘、纸盒、中箱、外箱和装箱单等包装材料按车间剩余物料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7.5 必须是灯检合格品才能进行印字(贴签),贴签、包装和装箱过程中随时检查说明书、装箱单及各层次包装的品名、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是否相符。
7.6 上批若有零盒,包装过程中首先对零盒进行拼箱操作,拼箱及本批零头的管理按拼箱管理制度进行。
8 入库:包装完毕的待验品放入包装室待验区或寄存于成品仓库待验区,检验合格后逐件贴上合格证,凭入库单、检验报告单和成品审核放行单办理入库手续,转入成品库合格品区。
9 补(退)料:生产过程中原辅料或包装材料领用量与实际使用量有差异时,按申请补(退)料操作程序进行补料或退料操作。
10 废品、不合格品管理:10.1 各岗位废品应每批集中放在标有明显标志的专用容器内,操作结束后进行废品统计,由废品处理人员负责收集并处理。
10.2 灯检检出的不合格品及其它岗位的不合格品,根据实际情况,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进行报废处理或重新利用处理。
10.3 经质管部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车间应立即贴上不合格标记存放在不合格区。
11 清场:11.1 清场要求:地面无积尘,无积垢,门窗、室内照明灯、风管、墙壁、开关箱外壳无积水,室内不得存放与生产无关的杂品。
用的工具、容器,应清洁,无异物,无前次产品的遗留物。
设备内外无前次生产的遗留物、药品、油垢。
非专用设备、管道、容器、工具按照规定拆洗清洁或灭菌。
凡直接接触药品的机器、设备与管道、工具、容器,应每天或每批清洗或处理。
11.2 每批产品每一个生产阶段完成后,必须由生产操作人员按照清场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清洁规程对生产现场进行清场,各工序负责人须作复核确认。
生产间隔超出规定周期或其他异常情况,生产前也应按相应规定对生产现场进行清场操作。
11.3 对工序负责人复核确认合格的工序,车间质检员按要求进行最后检查,检查合格后,现场悬挂“已清洁”标示牌和“清场合格证”副件。
11.4 清场合格证分正件和副件,正件纳入该批生产记录,副证纳入下批生产记录。
12 消耗定额和物料平衡检查:生产过程中,各产品每一阶段的消耗和物料平衡是否正常,应按本规程中“消耗定额、技术经济指标、物料平衡”以及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的要求进行控制,出现异常,应按异常情况及偏差处理制度进行处理。
13 产品记录:13.1 记录分类:产品记录包括产品批记录和产品非批记录。
产品批记录是产品的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和批检验记录的总和,该记录是以批为记录单元;产品非批记录是除产品批记录以外的其他涉及该产品的记录,包括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环节与该批产品有关的各种计划、台帐、卡、报表、辅助记录等,该记录是以时间为记录单元。
13.2 记录要求:13.2.1 产品记录的填写和管理应严格按原始记录填写制度、生产记录管理制度和质量检验记录管理制度等相关记录管理制度进行。
13.2.2 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各环节产品记录平时应放在操作现场固定位置或悬挂于显眼位置,定期收集归档。
12.3 记录流程:12.3.1 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13.3.2 批检验记录13.3.2.1 检验记录13.3.2.2 检验报告13.3.3 产品非批记录13.3.3.1 生产车间13.3.3.2 质管部13.3.3.3 其他部门五、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1 第一生产线:2 第二生产线:六、技术安全、劳动保护及卫生要求1 技术安全:1.1 一切设备的操作、维修保养,按岗位设备操作规程、维修保养规程进行,不得违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