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类中,刑法属于( C )
A.刑事法
B.公法
C.实体法
D.程序法
2.关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
B.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C.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D.社会危害性是违法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3.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均属于( C )
A.重罪
B.国事罪
C.非亲告罪
D.自然犯
4.下列犯罪中属于法定分类中的罪是( D )
A.法定犯
B.身份犯
C.隔隙犯
D.自然犯
5.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 B )
A.从轻处罚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在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体系中,只限制人身自由而不剥夺人身自由,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是( B )
A.拘役
B.管制
C.缓刑
D.假释
7.在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自由刑是( D )
A.死刑
B.有期徒刑
C.死缓
D.无期徒刑
8.根据我国刑法第70条的规定,对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并罚所采用的方法被称为( C )
A.相加原则
B.吸收原则
C.“先并后减”
D.“先减后并”
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B ) A.可以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B.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C.应当予以训诫
D.应当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
10(根据我国刑法第87条的规定,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其追诉时效的期限是( C ) A.20年 B.15年 C.10年 D.5年
11(关于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可以是故意
B.只能是过失
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D.同时包括故意和过失
12.下列不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行为方式的是( D )
A.掺杂、掺假
B.以假充真
C.以次充好
D.非法经营
13.关于走私文物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本罪的文物包括所有文物
B.本罪的行为仅限于将文物从境内走私到境外
C.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不构成本罪
D.在内海收购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可成立本罪
14.关于伪造货币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伪造的货币仅限于人民币和在国内可以兑换的货币
B.伪造行为要达到足以使一般人误认为是真币的程度
C.本罪的主体必须是没有货币制作发行权的自然人
D.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15.关于集资诈骗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B.本罪主观上只能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C.本罪的成立,要求数额较大
D.本罪在客观上不要求必须使用诈骗的方法
16.关于虚假广告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本罪的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
B.本罪在客观方面以违反国家规定为前提
C.本罪仅限于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的广告
D.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17.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本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有出卖的目的
B.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行为
C.本罪的犯罪主体仅限于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
D.本罪的犯罪对象包括成年男子
18.关于重婚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行为人必须是有配偶的人
B.事实婚娴可以构成重婚罪
C.行为人必须是故意重婚
D.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成立本罪
19.关于伪证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本罪必须发生于刑事诉讼活动中
B.本罪的主体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或者翻译人
C.本罪的主观方面限于意图陷害他人
D.行为人必须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或者翻译
20.关于虐待部属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一般士兵不成立本罪
B.客观上必须滥用职权
C.虐待行为要求情节恶劣
D.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刑罚权的内容包括( ABCD )
A.制刑权
B.求刑权
C.量刑权
D.行刑权
E.减刑权
22.根据我国刑法第78条的规定,依法可以减刑的犯罪分子包括( ABCD )
A.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B.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C.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E.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
23.在犯罪预备阶段可能出现的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 AC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意表示
E.犯罪既遂
24.关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本罪仅限于发生在刑事诉讼中
B.辩护人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不成立本罪
C.诉讼代理人引诱证人作伪证的,不成立本罪
D.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既包括陷害他人也包括包庇他人
E.本罪可以发生在民事诉讼活动中
25.我国刑法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将共同犯罪人分为( BCE )
A.教唆犯
B.从犯
C.胁从犯
D.首要分子
E.主犯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刑法的时间效力
27.教唆犯
28.剥夺政治权利
29.受贿罪
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30.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一律不能实施紧急避险。
(×)
3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分子,其追诉时效的期限是20年;如果经过20年没有被追诉的,一律不得再追诉。
(×)
32.诽谤罪与侮辱罪都是利用虚假的事实来败坏他人的名誉。
(×)
33.行为人故意将头痛粉冒充毒品进行贩卖牟利,数额较大的,应当以贩卖毒品罪(未遂)处理。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4.成立不作为犯的客观条件。
35.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
36.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
六、论述题(本大题14分)
37.试比较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甲是某市民警,在侦查一件刑事案件时,通过一些证据明知犯罪嫌疑人乙实施了该罪行为。
乙的家属丙托人找到甲,希望甲想办法为乙开脱罪责,并给甲送了10 万元现金。
甲收受后,找到案件的主要证人,要求重新取证,后来证人按照甲的意思作出了乙不在犯罪现场的陈述。
乙因此被释放。
请分析本案甲的行为性质及对其处罚的规则。
答:(1)甲收受丙贿赂的行为,成立受贿罪,因为甲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并为其谋取利益,依法成立受贿罪。
(4分)
(2)甲收受丙的贿赂,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开脱罪责的行为,成立徇私枉法罪。
(4分)
(3)甲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的行为,应当以一罪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