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炮制复习资料

炮制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剂技术。

饮片:系指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制剂生产使用的所有中药。

对抗同贮法:是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特殊气味的物品与药物同贮,通过相互克制而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等变异现象的贮存方法。

泛油:又称走油,是指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成分,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或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净药材:净制后达到药用净度标准的中药材称为“净药材”。

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中药材进行软化处理,再切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饮片形状的方法。

下色: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现象。

清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搅拌,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方法。

加辅料炒法: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共同拌炒的方法。

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方法。

填空发酵法成品质量:发酵品表面布满黄白色霉衣,内部有斑点,气味芳香,无霉味、酸败味。

成品含水分不得超过13%,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

炒炭法成品质量:①炒炭品应黑色、存性。

成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3%,含生片和完全炭化者不得超过5%。

②黑色、存性是指炒炭品应外部呈黑色,内部存性。

即炭药的表面应呈焦黑色、黑褐色或焦褐色;内部应部分炭化,而不应完全炭化甚至灰化,未炭化的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花、叶、草类炭药仍可清晰辨别药物的原形。

中药炮制的发展:①《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医书方,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我国现存记载中药炮制最早的医药文献。

②《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③张仲景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

⑤雷斅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⑥《新修本草》(苏敬等著)是唐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药典。

该书把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

⑦陈师文等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颁布的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

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药物的炮制方法专列一项,称为修治。

⑨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十: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著。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主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噪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切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隔,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中药炮制类教科书一般均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中国药典的炮制通则采用“三类分类法”。

贮藏保管方法:传统:①清洁养护法②防湿养护法:通风、吸湿、暴晒和烘烤③密封贮存法④对抗同贮法。

现代:①干燥技术②气幕防潮技术③气调养护技术④气体灭菌技术⑤低温冷臧技术⑥蒸汽加热技术⑦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技术⑧无菌包装技术⑨r射线辐射。

药材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①弯曲法,长条状药材,如白芍、山药、木通、木香等。

②指掐法团块状药材,如白芷、白术、天花粉、泽泻等③穿刺法粗大块状药材如大黄、虎杖、泽泻等④手捏法不规则的根与根茎类药材如当归、独活、白芷等⑤手握法有些体积小的块根、果实类药材如延胡索、枳实等⑥刀劈法质地坚硬的药材如泽泻、大黄等。

饮片类型:①极薄片厚度0.5mm以下。

如羚羊角、苏木、降香等。

②薄片厚度为1-2mm。

如白芍、当归、天麻等。

③厚片厚度为2-4mm,如山药、天花粉、泽泻、丹参、党参等。

④斜片厚度为2-4mm如黄芪、桂枝、山药、玄参等⑤直片厚度为2-4mm 如大黄、白术、升麻、川芎等⑥丝细丝宽度2-3mm 宽丝宽度5-10mm 如黄柏、厚朴、陈皮等为细丝,荷叶、枇杷叶等切宽丝。

⑦段短段长度5-10mm,长段长度10-15mm 如薄荷、麻黄、益母草、牛膝、北沙参等⑧块边长为8-12mm 如大黄、何首乌、干姜、阿胶等。

药材与辅料的比例:固体麦麸炒10:1,米炒5:1,土炒4:1或10:3,砂烫覆盖药材,蛤粉烫10:3或2:1,滑石粉烫10:4或2:1.液体酒炙10:1或5:1,醋炙5:1,盐炙100:2(4-5),姜炙10:1,蜜炙4:1。

不全P23固体辅料:①麦麸:味甘,淡,性平。

缓和燥性,增强健脾和中作用,并能矫臭、赋色、吸附油脂。

白术、苍术、枳实、薏苡仁②稻米:斑蝥、红娘子、党参③土:味辛,性温。

缓和燥性,增强补脾安胃,收涩止泻。

白术、山药、当归④蛤粉:味苦、咸,性寒。

去腥味、清肺化痰,质地变脆。

阿胶⑤滑石粉:味甘淡,性寒。

质地疏松、降低毒性、矫臭矫味。

水蛭液体辅料:①酒:味辛,性大寒。

缓和苦寒之性、引药上行、活血通络。

黄连、大黄、当归、川芎、白芍、牛膝、黄芩②醋:味酸苦,性温。

引药入肝经、增强散瘀止痛、疏肝行气解郁、解毒。

五味子、延胡索、柴胡、青皮③食盐水:味咸,性寒。

引药入肾,引火下行、增强补肝肾、缓和辛燥之性。

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知母、小茴香④姜汁:味辛,性温。

温和化痰止呕、缓和寒性和刺激性、降低毒性。

厚朴、竹茹、黄连、半夏、天南星、白附子⑤蜂蜜:味甘,性平。

补中益气、润肺止咳、解毒缓和药性。

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去皮壳树皮类:厚朴、杜仲、肉桂、黄柏根及根茎类:知母、黄芩、白芍果实种子类:益智仁、使君子、草果、花椒方法;刮去皮(桔梗、知母)、沸水煮或烫后去皮(苦杏仁、桃仁)、晒干后去皮(花椒)、炒后去壳(草果)、砸去皮壳(白果、巴豆、使君子)去毛方法:刷去毛(枇杷叶、石韦)、挖去毛(金樱子)、燎去毛(鹿茸)、烫去毛(骨碎补、狗脊)去核方法:砸破后去核取肉(乌梅)、筛去核(山楂饮片)、烘烫后去核(山茱萸)去心:方法:撞破后抽去心(巴戟天、牡丹皮)破开后去心浸润和竹签插去心趁鲜(莲子肉)去芦:人参、党参、桔梗、丹参、防风去根或茎(药用部位是茎或根茎的药材)、去枝梗(除去果实、花、叶类药材的非药用部位)、去瓤(枳壳)、去头尾足翅(乌鞘蛇、斑蝥)、去残肉(龟甲、鳖甲、狗肾等)简答中药炮制的目的: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增强疗效;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便于调剂和制剂;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利于储藏及保存药效;制造新药,扩大要用品种。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对四气五味的影响(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使药物的性味增强;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改变其作用趋向)对归经的影响(引药入经或改变归经)对毒性的影响(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的目的)作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雷公炮炙十七法、三类分类法、五类分类法、药用部位来源分类法、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等。

对抗同贮法: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特殊气味的物品与药物同贮,通过相互克制而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等变异现象的贮存方法。

气调养护技术的原理: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的方法,人为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杀虫防虫,防霉抑霉,防止泛油、变色、气味散失等目的。

清除杂质的方法及特点:清除杂质包括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方法。

挑选是用手挑拣去混在药材中的杂质、霉败品,或区分不同药用部位,或按药材大小、粗细进行“分档”的操作。

操作时,将药材摊在拣选工作台上,拣选去木屑、砂石、霉败品、非药用部位等,或区分疗效不同的药用部位,或将药材大小分档。

挑选法常与筛、簸配合,交替使用。

筛选是根据药材和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或罗,以除去药材中的杂质,或将大小不等的药材进行分档的操作。

风选是利用药物与杂质的轻重的不同,借助簸箕或风机产生的风力,将药物与杂质分开的操作。

水选是用大量清水洗涤或浸漂药材,以除去杂质的方法。

饮片切制的目的: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利于炮炙;利于调配和制剂;利于鉴别;利于贮存。

火力:是指火焰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

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清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搅拌,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方法,又称单炒法。

炭药的“存性”: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存性”的方法,称之炒炭法。

黑色、存性是指炒炭品应外部呈黑色,内部存性。

根据超黄的炮制目的解释“逢子必炒”的传统论述: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色泽加深,或鼓起爆裂,并透出香气的方法,称为炒黄法。

多适用于果实种子类药物。

清炒法与加辅料炒法的异同点:二者均属于炒法,待炒制的饮片应为干燥品。

加辅料炒法的辅料具有中间传热的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或具有赋色和矫味的作用;或与药物起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说米炒斑蝥是科学的理由:降低其毒性并矫正其气味,可内服。

斑蝥主含斑蝥素,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

斑蝥生品不可内服,口服需加工炮制。

斑蝥通过米炒或其他加热处理,可使斑蝥的LD50升高。

得知米炒和烘制的斑蝥其毒性均显著降低。

砂烫马钱子的降毒原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加热过程中醚键断裂开环,转变成它们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被转化的这些生物碱毒性变小,且保留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从而降低了马钱子的毒性。

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方法,称为炙法,又称加液体辅料炒法。

炙法与加辅料炒法的区别:加辅料炒法用固体辅料,辅料作为中间传热体,或与药物产生协同作用,炒后辅料被除去或部分除去;而炙法用液体辅料,辅料渗入到药物组织内部发挥作用,对药物的性能、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影响较大。

加辅料炒法一般用中火或武火,炒制时间较短;而炙法一般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

炙法中哪些药物需用“先炒药后加辅料”的炮制方法,原因:醋炙适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物,如乳香、没药等,先药后醋的原因:不这样则会粘结成块或呈松散碎块,炒制时受热不均,而炒不透或易炒焦。

醋炙后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散瘀疏肝止痛作用,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矫臭矫味。

盐炙适用于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如知母、车前子等,先药后盐的原因:此类药物遇水易发黏,盐水不易渗入,炒时又易粘锅,所以需先将药物炒去部分水分,使药物质地变得疏松,再喷淋盐水,以利于盐水渗入,又能避免粘锅。

盐炙后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缓和辛燥之性。

延胡索醋炙后止痛作用增强的原因:生延胡索止痛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影响其临床疗效,故多用醋炙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