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教学设计应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本
10年的化学课程改革实践表明,教师通过对学习任务进行“三维目标”的分析,能较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于实践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现实教学中较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目标分离的倾向,偏重知识与技能,弱化过程体验,忽视对化学知识人文内涵的认识。

因此,从制订学期总体的教学方案到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一以贯之地思考如何落实科学素养的目标,其具体要素如何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要注意挖掘化学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价值观目标要素,目标的指向要具体、清晰、可行,在实践中能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2.充分发挥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价值
广大教师深感科学探究的重要,但恰恰又是教学的难点。

调查表明,“科学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落实仍有一定的困难(认为“难易适中”的教师不足1/3)。

教师必须形成观念:“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内容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倡导以实验为主的活动,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实验收集证据,进行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强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在“课程内容”中规定了学生必做的八类化学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因此,化学实验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教师要从思想认识和教学行为两方面扭转当前存在的忽视实验的倾向,更好地发挥实验探究的教学价值。

3.深入研究启蒙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规律
《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

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刚上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有着新奇感,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引导,使学生将好奇转化为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在初学化学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特殊规律不了解,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通过问题、图表、模型、实验等情景激发初中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依据生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抽象的化学概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化学符号知识,减少学习分化的现象,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4.基于课程内容控制教学与评价的容量和难度
针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实,本次修订坚持“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的原则,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删减,内容要求有所下降。

对后续的教材修订,也明确提出“减负”的要求。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多年的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偏离标准”的倾向,在教学上具体表现为“知识提前”、“容量加大”和“水平提高”,大部分新课内容挤在九年级上半学期学完,新的“难、繁”现象干扰学生正常的化学学习;在评价上,课程标准中明确不作要求的一系列内容(如对“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限定等)仍然出
现在课堂教学和平时测验中,中考的“严重超标”现象在各地时有发生,以“探究”、“开放”形式出现的新的“繁题”、“难题”和“偏题”仍有“流行”趋势。

这些现象必须得到抑制,广大教师也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力求依据《标准(2011年版)》合理调整日常的教学进度和评价要求。

此次修订,提出了21世纪第2个10年课程实施的一系列新课题,要求化学教师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观念,深刻领会《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思想和内容要求,在化学学科素养、课堂教学能力诸方面缩小与课程标准的距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课程执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一如既往地将实施课程的过程与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结合,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