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美文展示那一刻,我长大了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要经历一些磨难才能成长。
记得小时候我跟着爸爸一起出去玩,我们走到了一座天桥边。
天桥桥面是钢化玻璃,而且是透明的,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我当时就有想回家的冲动。
我胆战心惊地对爸爸说:“我想回家。
”然后掉头就向后走。
爸爸微笑着说:“来都来了,不好好玩玩,那么快回家干什么?”说罢,他拉着我向天桥走去。
我惊慌失措地向回拉,爸爸突然把手松开了,看了我一眼说:“老爸今天去打个头阵,等一会儿看你的。
”爸爸踏上天桥,平视着天桥对面,悠然自得地走着。
过了五分钟,爸爸走到了对面。
看到这番场景,我突然变得很有信心,于是我决定走一走。
我刚走十几米,眼睛的余光看到下面的万丈深渊,腿就不由自主地打战,我“扑腾”一声坐在了钢化玻璃上。
爸爸在对面高声呼喊:“儿子,加油!你一定能行!”我重新站了起来,学着爸爸的样子向前走。
豆大的汗珠滴下来打在玻璃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我紧张极了。
虽然内心十分恐惧,但是爸爸的呼声激励着我向前走去。
一步,两步……我的步子慢慢的,两秒顶多踏出一步。
因为桥是笔直的,所以我闭着眼向前走,等到走了十几分钟,感觉爸爸的呼喊声就在耳边时,我睁眼一看,离桥头还有几步远。
我的步伐猛地快了起来,只用了三秒就到了终点。
那一次的过桥经历让我明白,害怕是没有用的,只有勇敢地往前走,我们才能克服恐惧,战胜自己。
从过桥的那一刻起,我就在不断地成长,磨炼自己的心志;从跨越玻璃桥、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我长大了。
总括式开头,引出下文。
交代事情的起因。
此处描写紧扣题目中的“那一刻”。
细腻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我”过桥时的艰难。
自己思想的感悟和变化。
总括式开头引出回忆,“我”和爸爸过玻璃天桥爸爸打“头阵”“我”独走天桥,战胜恐惧磨炼心志,自己长大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小作者以倒叙的方法,回忆了自己和爸爸过玻璃天桥的独特经历。
由于害怕,小作者不敢过桥,爸爸给儿子打“头阵”,然后鼓励儿子过天桥。
小作者最终克服了恐惧,战胜了自己,走到了终点。
从那一刻起,小作者就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本文选材小中见大,行文流畅,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感情真挚,事情的经过生动而具体,尤其是细节描写,令人称道。
这些亮点,均表现出了小作者扎实的文学素养。
我的“11路”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四公里的样子。
平时都是爸爸骑着电动车接送我。
可是今天,我却要坐我的“11路”回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下午放学比较晚,而爸爸却要去单位开例会,没办法接我,就给了我五元钱,让我坐公交车回家。
我高兴极了,看着天色还早,此时家里一定没人,何不趁此良机玩个痛快呢?于是,我在离学校门口不远的小吃摊上买了四块钱的炸丸子,边走边吃,十分快活。
没走多远,一串丸子就进了我的胃里。
这时,我看见路边的冷饮摊老板正给一个小朋友拿雪糕。
我心想,反正坐公交车的钱不够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买一个雪糕算了。
想到这里,我跑向冷饮摊,花掉了剩余的一块钱,买了一个极其诱人的雪糕。
当我拿着雪糕开始吃的时候,才发现我从离开学校到现在走了不到十米远。
可我家距离学校还有大约四千米远,这可怎么办?于是,我加快了步伐。
这时,西边的太阳开始下山了,天边的红霞也在逐渐消退。
我的心里开始紧张了。
平时坐在爸爸的电动车上,十分钟左右就到家了,挺轻松的,怎么现在走起路来这么长、这么累呢?我开始后悔起来,为了这张好吃的嘴,竟把坐公交车的五元钱给白白浪费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太阳再不见了踪迹。
我强打起精神,加快了步伐,飞快地往家跑。
就这样,我走一会儿,歇一会儿,跑一会儿,过了好长好长的时间,终于看到了我家门口那棵大榕树。
到家了,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只觉得浑身无力,两腿发软,脚板生疼。
妈妈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笑着说:“我儿子的‘11路’可真厉害!”“11路?”我疑惑不解。
“是啊!今天你没有坐车回家,而是靠你的双腿步行回来,这一双腿不就是‘11路’吗?哈哈哈……”看着妈妈的笑容,我也笑了起来。
第一次靠自己的“11路”走了这么长的路,既锻炼了我的毅力,更让我学会了如何战胜自己。
这次步行回家的经历,我收获颇丰。
开头巧妙设疑,引出下文,吸引读者。
心理描写,生动有趣。
再次心理描写,突出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
此时的后悔和前文吃东西时的快乐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和妈妈的对话描写,点明题目,水到渠成。
写出了自己的收获,点明中心。
交代起因花掉车费克服困难,步行回家引出感悟交代起因花掉车费克服困难,步行回家引出感悟小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记叙了自己因为贪吃,花掉了坐车的钱,最后不得不靠自己的“11路”徒步回家的事情,领悟到要学会战胜自己、锻炼自己的道理。
文章中心积极向上,引人深思,语言幽默、有趣,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
那一刻,我懂得了父爱来到爸爸打工的陌生城市,我才真正知道了在外漂泊的艰辛。
爸爸在一个北方城市打工,为了能多挣些钱,今年春节不能回家。
放寒假了,爸爸打电话让妈妈和我去一趟他那里,他说想我们了。
在爸爸这里待了三天,该回去了,我有些依依不舍。
清晨,天还没有大亮,妈妈喊我起床,为的是赶第一班回我们县城的大巴。
洗漱完毕,打开门,迎面扑来的是刺骨的寒风,我不由地拉了拉衣领。
“天冷了,快把帽子戴上。
”爸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戴好帽子,我回头看见爸爸穿着单薄的工装,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该说些什么……外面很安静,没有什么人。
月亮还在天边斜挂着。
走在通往汽车站的路上,借着路灯的微光,我看见爸爸的头发在风中扬起,一根根银丝显得那么刺眼。
爸爸今年才三十七岁啊!他怎么就老了呢?爸爸拿着我的行李,略显笨拙地在前面走着,我两手空空地走在后面。
突然爸爸停住了,原来前面有一个早点摊。
爸爸买了一份早点给我。
当我提出一起吃时,他却笑着说:“你吃吧!我不饿,都习惯了。
”“都习惯了……”我心里念叨着这句话,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到了汽车站。
不一会儿,车来了,我和妈妈默默地走上车,耳畔又传来爸爸的叮嘱。
汽车缓缓前行,我回过头,看见爸爸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眼前。
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夺眶而出,滴在那份早点上。
那一刻,我懂得了许多。
我理解了亲情,感受到了父爱。
我知道,那一刻我长大了。
通过插叙,交代事情的起因。
“依依不舍”表达了对爸爸的爱。
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表达了爸爸对自己的关爱。
对爸爸的外貌描写,寥寥几笔,表现了爸爸为家庭做出的辛苦付出。
此处的语言描写,更加凸显爸爸的节约。
看到爸爸,想到爸爸,感情不能自已。
情感流露达到了高潮。
交代起因早起爸爸送“我们”去车站给“我”买早点车站离别,引出感悟本文灵活运用环境、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生动记叙了小作者和妈妈要回老家时,爸爸送他们去车站的情景,表达了对爸爸的感激之情和对爸爸辛勤工作难以回家的理解。
文章语言优美,结构紧凑,不蔓不枝,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在唠叨中成长妈妈的唠叨,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我无数次地想,什么时候妈妈能“风平浪静”啊?“马上要考试了,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我给你买的《达标卷》,你都做完了吗?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一学学到十一点,再看看你自己,一玩玩到十一点!你还想不想考重点初中?”“你说够了没有!我又不是没有学!我学累了玩一会儿,不行吗?”“砰”的一声,我摔门而去。
实在懒得跟她吵。
我从家里出来,独自走在大街上,欲哭无泪。
开门见山,为下文作铺垫。
语言描写,极具个性,妈妈的唠叨生动形象。
老师留的作业我都认真完成了,妈妈给我布置的那些课外作业,我也都搞定了,玩一会儿又能怎样?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树叶和草都变黄了,片片落叶打着旋儿簌簌地飞落下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
回到家,我躺在床上,无聊地翻着课外书,不知过了多久,突然觉得屋子里冷极了。
我爬起来,想去衣柜里拿件衣服。
打开衣柜,一阵翻找,一个盒子跌落在我的脚边。
我捡起来,发现上面写着两个清秀的钢笔字:珍品。
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沓奖状。
竟是我小学阶段所获得的各种奖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获得了好多奖状,有些奖状我早就忘得干干净净了,可这小小的奖状居然被妈妈珍藏起来!一种莫名的感动,让我浑身止不住地颤抖起来,我的心中无比懊悔……回想起生活中妈妈呵护我的一幕幕场景:风雨中,妈妈给我送伞;生病时,妈妈在病榻前照料;上学时,妈妈送我去学校……一举一动无不渗透着妈妈那浓浓的母爱。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的唠叨,那是一种特殊的爱!心理描写细致,凸显自己的烦恼,真情流露。
环境描写,突出自己烦闷的心情,情景交融。
这一刻,小作者体会到了妈妈的爱。
情节突转,烦恼化解,文章中心得以突出。
总写妈妈唠叨妈妈唠叨,自己摔门而去回到房间,无意中发现“珍品”无比懊悔,回想母爱引出主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叛逆问题开始趋于低龄化。
叛逆的青少年总会产生一些莫名的冲动,敢于挑战。
本文伊始,作者就和妈妈对抗,宣泄自己的烦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成长。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最终读懂了妈妈珍藏的那一沓奖状所蕴含的意义,理解了妈妈的唠叨。
情节曲折,可读性强。
文章结尾点明中心,水到渠成,堪为一篇佳作。
那一刻,我哭了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不能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掉眼泪了。
然而,那一刻,我却哭了。
那是一个双休日,我报名参加了县文化旅游局举办的乐器大赛,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施展才能的好机会。
为此,我兴奋了好久,因为我喜欢拉二胡,并且还获得了不少荣誉,在学校也算是小有名气。
终于盼到了比赛那天,我抱着心爱的二胡来到了比赛地点——剧院。
舞台上灯火辉煌,一道玫瑰红的灯光照在谱架上,我仿佛看见自己站在台上手拿鲜花微笑着,台下一片掌声。
“哗哗哗”,一阵掌声打断了我的沉思,比赛开始了。
我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舞台,开始了演奏,一段优美的旋律从我的琴弦中飞出,在剧院上空回荡……当我沉醉在自己美妙的乐声中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我的琴弦断了,无奈的我在人们的惋惜声中慢慢走下了舞台。
鲜花没了,掌声没了,就连当初对自己的那份信心也没了。
回到家,我扔掉了那曾经视为心爱之物的二胡,撕掉了专为那次比赛而定的训练计划,合上了那印有参赛曲目的乐谱,一个人坐在屋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交代事情起因,此处的插叙和上文衔接自然。
发生意外,输掉比赛。
爸爸和“我”的对话,让“我”重的风帆。
倒叙开头参加比赛琴弦断,失望而归爸爸鼓励,重拾信心引出感悟本文的心理描写非常传神,首先是比赛前的兴奋,突出了“我”对比赛的期待和自信;天,抓起钢笔狠狠地甩了几下。
好了,又有水了,我一下子转怒为喜,更需要宽容!交代事情的起因。
“抓起钢笔狠狠地甩了几下”将自己的怒火冲天表现得生动具体。
这里的描写符合儿童心理,显得真实可信。
“不禁一阵阵脸热”“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写出了“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读后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