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二首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二首

古诗词二首【教学要求】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

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

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幽深。

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

未,没有。

阴,树阴。

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走,奔跑。

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

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

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

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

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茅屋。

溪,小溪。

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醉,酒醉。

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

媚,柔媚。

好,问好,闲谈。

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

媪,老婆婆。

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大儿锄豆溪东”。

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

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

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今天读到“茅檐低小”“白发翁媪”时,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也许有些凄凉、衰败,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活动联系起来,传达给我们的则是一幅温馨、充实、和谐。

辛弃疾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古时南方农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教学建议】1、揭示本单元的阅读主题——追寻、享受童年的快乐。

“童年是一张白纸,可以绘出最美的图画,可以写出最感人的诗文。

童年是一片土地,可以种出各种庄稼,开出各种鲜花,也可以长出茂盛的森林。

”这是音乐家刘炽对童年的一段描述。

其道出了童年的美好,也暗含了童年的多彩和多变。

现在和古时候的孩子相比,中国和国外的孩子相比,也许会有不同。

下面,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宋代,看那时候的孩子玩些什么。

2、这两首古诗词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1)教师揭示古诗,请学生自己阅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第一首诗中“篱落”“阴”“急走”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格外关注。

第二首诗中“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无赖”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作必要指导。

3、让学生说说读了诗句,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古人的哪些生活情景让自己感觉很有趣?阅读着诗句,我们会觉得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历历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篱笆疏疏,小径幽深。

篱笆一旁的树木,枝头正吐露着新芽。

不远的油菜地上,油菜花金黄一片,蝴蝶翻飞,到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而就在这样的情景之中,一双儿童正追逐着飞舞的蝴蝶。

而黄花与黄蝶的视觉上的错误,给儿童造成的“飞入菜花无处寻”结果,可谓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点睛之笔,这是春树、春花、春蝶与青春年少的儿童构成的完美与和谐。

辛弃疾的诗词以豪放见长,而这首《清平乐·茅檐低小》却呈现出自然清新的风格。

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农村的生活图景,更把一种生活的情趣蕴涵其中:酒醉中和老婆婆打招呼“相媚好”的老翁,还有“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使得我们也禁不住想走进诗句,走进画面,与那老翁,与那小儿攀谈一番……4、朗读、背诵古诗。

5、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词,培养孩子阅读古诗的能力。

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6、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2、天窗【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材分析】玩,是孩子的天性;管,是家长的责任。

因此生活中,孩子的天性和家长的责任,常常发生一些矛盾故事。

阵雨来了,或者天黑了,孩子愿意继续野跑,家长则让孩子躲回屋里,孩子的身躯被禁锢了,但是他们玩儿的天性不会被禁锢。

小小的天窗,让孩子发现了又一个好玩的世界。

这就是茅盾的《天窗》要告诉我们的。

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描写了乡下房子的特别。

乡下房子怎样特别呢?“只有前边一排木板窗”,这种木板窗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所以,“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天窗。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

这部分内容,作者是分两个方面来说的:先说雷雨来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

雷雨来的时候,孩子们被大人关在屋子里,只有从那小小的天窗看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带子似的闪电唰地一瞥”;孩子们于是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

接着,作者又讲了晚上,天窗给躺在床上的孩子们带来了慰藉。

当孩子们被逼上床睡觉的时候,他们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他们会“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让自己在想象的空间驰骋。

他们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他们又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成了他们惟一的慰藉。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讲了天窗留给作者的感受,也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童真的赞美,对那给了孩子光明快乐的天窗赞美。

“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它让你看到的很少,却让你想到很多很多。

”天窗很小,只是屋顶上的一个小方洞,通过它孩子们只能看到很少的景物,而它却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那么多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

一方面作者抓住孩子好动、爱玩儿的天性。

如“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最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

”一处处生动的描写,会使我们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童年。

表现童趣的另一方面是丰富的想象。

爱幻想、爱想象是孩子的共有特征,作者抓住孩子爱玩、爱想的特点,把天窗下的孩童世界描写得细腻而生动。

【教学建议】童年永远是快乐的,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地域,遇到怎样的情况,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你看,一扇小小的天窗,给过去南方的孩子,带来多少快乐?学习这篇课文,可以用问题引读的方式。

1、揭示课题以后,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

(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2、细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从而进一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一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

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

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

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

”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3、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生活谈感受,写感受。

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

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4、学习本课生字,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式:如“鹰——莺”“偏——蝙——蝠”“玻——璃”。

5、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参考资料】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等职。

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蚀》等,1958年已出版《茅盾文集》十卷。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3* 快乐的足球赛【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中“哄、裁、暂、锋、腹、摔、澡、凌、啥”九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这场足球赛的快乐气氛。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叙事儿童诗,共有11小节,讲的是小学生放学后在河边草地上尽情踢足球的经历。

前四小节讲比赛的准备情况。

参赛双方是自愿组成的两支人数不一的队伍,守门员是“没上学的小豆豆”,比赛没有火爆的宣传,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计时,没有裁判,显然不够正规,但孩子的热情却非常高涨。

第五至第十小节讲了比赛的过程。

孩子们玩儿得非常投入。

球“满场乱飞”,人人“大汗直冒”;整个过程充满快乐、趣味:小胖“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拍手叫好”,“我刚想来一个凌空飞射,他们的球门却不见了”,“两个‘小豆豆’闲得难忍,正滚在一旁草地上摔跤”“大家正在那起哄,球又让小狗叼跑。

”看到这样的比赛,谁都会忍不住发笑。

最后一小节讲比赛结束后,“有人躺在草地上养神,有人跳进小河里洗澡”,愉快的气氛荡漾在小河边。

课文叙述了孩子们在小河边的草地上进行足球赛的热闹场面。

语言通俗,运用押韵的诗歌形式表现,琅琅上口,形式新颖。

风格上处处洋溢着幽默、风趣,充满了童真、童趣,尤其是几个精彩镜头的细致描述,给这场足球赛添加了别样情趣,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很有感染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