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人格理想
许继莹
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是儒家的人格理想。
几千年来,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关于人生的修养以及个人向内心探求从而达到某种境界的学说十分丰富。
“君子人格”是儒家做人的理想或人格追求。
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有着各自的人生修养境界说。
儒家是成仁,道家是逍遥和素朴,佛家是成佛。
就道家的逍遥而言,是成为真人或仙人。
以《老子》的话来说,是做到“无私无为”,道家在强调超然物外的逍遥的同时,也强调回归素朴本真之性,即在精神上回到赤子式的婴儿状态。
就是如何摆脱功名利禄的引诱,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的问题。
一君子求学的动机
儒家学说向来把为学动机看得十分重要。
进行道德学问的学习,首先得要明确为学的动机,学了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用去换取功名利禄,不是哗众取宠,或以道德学问为资本,去换取外在物质利益,这不但不能成就自己,反而丧失自己。
二如何成为君子
人本身是可以改变的,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提升的。
古代的学或学问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的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积累,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思等人伦道德的践行。
因此,中
国古代的学或学问,是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所有社会成员均能够参加的普遍性活动,而这种学或学问,也就是成就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别人待自己不好,不是要去责备别人,而是要多检查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
”也就是说,自己要制约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才可称得上仁。
张载认为,克己就是不贪私利,只要改过从善,不自暴自弃,还是可以成为君子的。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里仁》)孔子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曾说过,对于自己的过失应当严格地自责。
自我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
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论语·为政》)孔子从自身体会中得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
总之,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强调人们要朝内层层打开,层层内推,以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
我们所说的为学目的,为学的方法,克己与自省等,正是《大学》中的这段回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孟子指出环境的磨练的意义。
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
三君子气象
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做一个君子,首先在于立志,“先立乎其大”也。
成就君子理想人格,是一种宏大的志愿与人格气象。
儒家所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以很好地概括君子的抱负、处境以及对其人格要求的理解。
同时,孟子对大丈夫所界定的三个不能,也可很好地说明这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
儒家不仅重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注重自返自省,同时也十分重视君子的人格尊严。
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儒家向来就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观念。
做一个君子,是一个坦坦荡荡、无忧无惧、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
这种人格理想,它是以仁为内核,以文明化的行为和优雅风度为其外表,从而达到一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中庸被孔子看成是最高境界,一种将道德上恰到好处的优雅、善良与美自然体现在行为之中。
作为仁者的君子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性的一步是从内向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出发点,是起点,治平天下是终点,是归宿。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儒家的君子理想仍有现代的意义。
就目前来说,就是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东营市技师学院的一员,应该为早日实现我们的“名校梦”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