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

1998205216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魏光峰 摘要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孔子 理想人格 君子 仁 东方传统文化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占社会主流的理想人格。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精神偶像。

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认为,人的一生应当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开始,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

他们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荀子・解蔽篇》)然而,作为人伦道德的楷模,事功政治的极致,圣王在常人的心目中,仰之弥高,难以企及,只可顶礼膜拜,心向往之,缺乏实际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于是,在中国的传统人生理论中就出现了另一个世俗化的,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论语》中先后出现频率高达107次的“君子”。

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代称,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俗的人。

这一概念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其含义便得以确定。

在孔子时代,君子的概念已基本明确。

具体说来,第一,君子就是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

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义”,就是“道”,就是“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君子孜孜以求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时刻在为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实现而生活、而奋斗。

第二,孔子等人认为,君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不惜付出艰苦努力的强者。

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坚守义是君子的本质特色,按礼的规范去行动,就可以谦虚有分寸地把这种特色表现出来,坚信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君子。

《大学》《中庸》重视君子内在的精神修养,以德的培养为实现理想的手段,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89殷都学刊 1998年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大学》)“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中庸》)认为通过修身使自己具有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之后,其它的品质和能力也就可以具备了。

第三,君子有其特定的行为方式、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这在《论语》中就有详尽的描述。

比如,君子对待君臣关系的原则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不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里仁》)君子对命运的态度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也》)等等论述,使人们对君子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

《论语》通篇充满了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阐释,一部《论语》堪称“君子之学”。

二、“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石在《论语》中,与“君子”出现频度相当的另外一个词是“仁”。

它与君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孔子认为,君子与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仁德,离开仁德的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了。

孔子给“仁”下的定义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立,也要使别人立;自己要达,也要使别人达。

办事不能太自私,要有福同享。

与此相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两句话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理解为“与人为善”和“害人之心不可有”,其基础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论语・颜渊》),即爱亲为中心,推及爱身、爱民、爱物。

在这里,“仁”是孔子的一个宏大而切近的生活准则,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

为了实践他的理想人格,使人人都成为谦谦君子,最终达到“天下归仁”(《论语・颜渊》),孔子号召人们去“求仁”,就是使仁这一道德标准内化为君子的内在品格。

如何求仁呢?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论语・颜渊》)。

在孔子心目中,礼是仁得以实现的方式和得以表现的手段。

一方面,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仁的思想,实现理想人格。

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礼”就是社会的规矩,是通过外在力量促使社会成员人人遵守的规范。

他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主张用礼教达到“齐之以礼”的和谐社会。

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作为外在伦理规范的礼在人们塑造理想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求仁的过程又是一个“克己”的过程,即通过内省而克制自己的言行,力求达到仁的精神境界。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认为礼的核心是仁,只要达到了仁的思想境界,才会真正地实践作为行为规范的礼。

实践理想人格要靠自觉,靠个人修养,这是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而非“由人”(《论语・颜渊》)的本意。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强调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转化为人的良好个性品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孔子理想人格的东方传统文化特点作为在两千余年占据中国伦理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者,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中,体现了鲜明的东方传统文化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留下了思想的印痕,而且,在孔子身后两千余年的中国思想史上始终一脉相承,不断发扬光大,至今仍然在东方国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发挥着作用。

99第4期 魏光峰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001殷都学刊 1998年首先,孔子的理想人格偏重于社会的群体意识,具有浓厚的利他思想。

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论。

这既是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高度发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又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暴露的全球问题、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

西方的法制手段虽然强制性地缓解了这些矛盾,但却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与西方的人本位观念、个人中心论不同的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孔子在论述理想人格时,强调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为主体性和群体意识。

他极少谈论个人感情欲望的合理性,当他谈到“己欲”和“己所不欲”的时候,都是为了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确定应如何对待别人和不应该如何对待别人。

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要求人们时时事事都为他人着想,一言一行都以他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这里体现的是突出的利他精神。

这就形成了高度重视族类而忽视个体的传统,有时为了族类甚至可以牺牲个体。

与此相反,西方的“基督徒为了个体而牺牲类”(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17章)。

尽管西方的个人本位不排斥同情和利他,但说到底,这种利他只不过是达到利己的手段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利他观念,或许正是我们今天抵御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的一剂良药。

其次,孔子强调实践理想人格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即要靠理性自觉。

虽然中国和西方的传统伦理学都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当是自觉和自愿原则的统一,但是,自觉是理性的品格,自愿是意志的品格,二者是有区别的。

西方近现代伦理学强调自愿原则和意志自由,邓斯・斯各脱等人就认为,人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从善从恶,人也能依靠意志自由来获救,即使没有上帝的恩赐,意志也能按照自然的道德去行动。

这种观点的过分强调,就成了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

与西方传统不同的是,孔子反对受本能欲望的盲目驱使,也反对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是主张道德的行为应出于理性的自觉。

孔子认为仁和智是统一的,智是仁的必要条件,“未知,焉得仁?”(《论语・公治长》)认为对伦理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自觉的仁德。

他重视的理性是道德理性,他的理性原则,不仅与他的仁道原则联系在一起,而且渗透在仁道原则之中。

从而他强调道德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肯定了道德的自觉原则。

从这一认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应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中来培养理想人格,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德性。

当然,孔子在强调自觉原则的同时,却忽视了自愿原则,这种束缚或忽视个性的缺陷,无疑是造成中国人传统性格中那种听天由命、仰仗权威心理的因素之一。

再次,孔子的理想人格重命运,轻鬼神,是一种入世的积极有为人格。

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对鬼神,采取的是存而不论并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天道,点到为止,就连他的门生子贡都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治长》)他重视的是现世的人伦道德,重视的是理想人格的普及,理想社会的实现。

与此相反,他倒是多次提到另外一个概念,即“命”或“天命”。

与君子这个理想人格有关的是他提出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也》)并且他自己也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在这里,命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小到个人的成败,大到国家的治乱,都是由命决定的。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名何!”(《论语・宪问》)认为个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所以,人要取得活动的成功,所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较成败。

这样做,就是“知命”。

要做君子,“知命”是一(下转129页)有专人负责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督和管理;配置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

第三、严格执法。

乡镇企业在新建、扩建、改建时,必须按有关环保法律基本制度执行;在建设对环境有影响项目时,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在生产经营中不得采用或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得生产和经营严重污染的产品;排放污染物超标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要限期治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