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
常态:日常生存状态
常态下的男女主人公
吕宗桢:
银行会计,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老实人,枯燥 乏味,他每天上班、下班,下班还要遵守太太旨 意买包子。带着玳瑁边眼镜,提这公事包,抱着 热气腾腾的包子。他能够把包包子的旧报纸的所 有的字都看完,甚至能够看到印在包子上的字。
常 态
翠远: 家里的乖孩子、好女儿、学校的好学生,大 学里的英文助教,“教会派少奶奶”,“很 有点讣闻的风味”
在母亲撮合下,振保带着点悲凉的牺牲感,娶 了身材单薄、静如止水的孟烟鹂。新娘给人的感觉 只是笼统的白净,她无法唤起振保的欲望。振保开 始在外边嫖妓。可是有一天,他竟发现了他的阴影 里没有任何光泽的白玫瑰烟鹂,居然和一个形象猬 狎的裁缝关系暧昧。从此,振保一味地放浪形骸起 来。有一天,他在公共汽车上巧遇了他生命中的 “红玫瑰”娇蕊,她已是一种中年人的俗艳了。岁 月无情,花开花落,在泪光中,振保的红玫瑰与白 玫瑰已是一种现实中的幻影。旧日的善良一点一点 地逼近振保。回到家,在一番歇斯底里的发作后, 振保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好人。
《 倾 城 之 恋 》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 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 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 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传奇里的倾城 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 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 倾 城 之 恋 》
曼桢的父亲早逝,姐 姐曼璐放弃了恋人张豫谨, 嫁给了投机分子祝鸿才。 曼璐因不能生育企图劝曼 桢当其夫的姨太太,遭曼 桢拒绝,鸿才强暴了曼桢, 曼桢无脸见恋人沈世钧, 拒绝沈世钧的求婚。曼璐 的恋人张豫瑾对曼桢情愫 暗生,这一幕幕纠缠不清 的感情,独具风格地展示 了一场红尘情爱。
《红玫瑰与白玫瑰》
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 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 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 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 却是心口的一粒朱砂痔。
留洋回来的佟振保在一家外商公司谋了个高职。 为了交通方便,他租了老同学王士洪的屋子。振保 留学期间,有一个叫玫瑰的初恋情人。他曾因拒绝 过玫瑰的求欢而获取了“柳下惠”的好名声。在一 个乍暖还寒的雨日,振保被这位叫王娇蕊的太太 “囚住”了。令振保所料不及的是娇蕊这次是付出 了真爱的。当她提出把真相告诉了王士洪时,振保 病倒了。在病房,振保把真实的一面告诉了娇蕊— —他不想为此情而承受太多责难。娇蕊收拾她纷乱 的泪珠,出奇的冷静起来,从此走出了他的生命。
“她见了他,头变得低低的,低到尘埃里,但她 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
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 1955年离港赴美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 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95年九月 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1995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洛杉 矶的公寓孤独地离去。这位上世纪中国最优秀、最惊 恐不安,也最沉静的女性作家,为其传奇般的一生画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 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 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爱》
(二)传奇的婚姻
如同“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的 张爱玲遇上“永结无情契”的胡兰成,是命中注定的 遭遇,无可逃避的劫,盛或败只是经历。
找出你认为书中的最有 意思的句子,品味张爱玲的 语言特色。
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欣赏 示例: 富有色彩感的语言
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拉丁文 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 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 这句话运用比喻联想:“生命像圣经”,像《圣经》 经过无数种语言最终译成了上海话一般遥远,因为译来译 去的缘故,使人产生“隔膜”。这是翠远在不经意的阅卷 中,灵光一闪的醒悟——自己与真实生命的隔膜,就像翻 译与原著的隔膜。 抽象的感觉,借助形象的联想,让人突然有所感悟。
“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 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 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 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 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 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 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 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色· 戒》
当时的她,既没有所谓的革命理想,也没有老吴 和邝裕民的国仇家恨思想,她只是简单地想帮她喜欢 的男生完成一件事。她的家庭没有给她温暖。她在乱 世中,孤独地活着,唯一的爱好是看看电影,在西方 电影中寻找一点向往的温情。
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被“封锁”的电车里 人物:乘客(主要——吕宗桢、吴翠远) 情节:开端——电车被“封锁” 发展——车上人的不同表现 高潮——吕、吴二人的交谈及心理 活动 结局——“封锁”开放,大家都回到 自己生活的常态
常 非常态:日常生存状态被打破了 态 (封锁) 与 非 常态 非常态 常态 常 (未封锁) (封锁) (解除封锁) 态
张爱玲祖母与她母亲的合影
张爱玲的祖父
张爱玲母亲
左边的那一个是爱玲的姑姑。爱玲 的姑姑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一直在洋 行里做事,有一个时期还做过电台的播 音,一直未嫁,张爱玲与她有近十年的 时间里朝夕相伴,两人相处甚为融洽, 她是张爱玲遇事可以商量,帮着张爱玲 拿主意的唯一的家里人。
靠右边站立的是张爱玲的父亲,他是 一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修养, 会吟诗做赋,但他有一切遗少的恶习,挥霍 祖产,吸鸦片,养姨太。爱玲从他那里领略 的封建家长式的专断暴虐更多过父爱。张爱 玲最终逃了出来和母亲姑姑一起住。
《色· 戒》 热血青年邝裕民决定设下圈套谋刺易先生,选定 王佳芝施展美人计靠近易先生。不成想易先生突然返 回上海,暗杀计划流产。两年后,同学们让王佳芝到 上海完成未成的暗杀事业。小说展开在王佳芝来到上 海后,以“麦太太”的伪装身份出现在易太太及其 “闺密”们的牌局上。王佳芝要在今晚假借“修耳钉” 的名义把易先生骗到暗杀地点:珠宝店。后来她与易 先生来到珠宝店。在易先生低头为她挑选戒指的一刹 那,王佳芝从他脸上的笑容突然感受到这个男人对自 己的“爱”,于是在紧要关头示意易先生快走。随后, 当晚十点,除了一条漏网之鱼,暗杀团成员全被处决, 包括王佳芝。易先生不动声色地回到家,心里却在想 着王佳芝。他觉得,这个女人真是“爱”自己的,可 自己必须杀她……
这是个人的情感,和政治无关。那个爱怜 的眼神,让她看清了自己人生的分量。那么轻, 但是于她已足够的温暖,那么短促,但是于她 已是不易的奢侈。
结束语
从屈原,到老舍, 到三毛,到海子,到 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每当我们看到他们用 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时,我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一种敬佩,一些 感慨。但是,每当这样的时候,我们仍然 希望他们能够像张爱玲一样坚韧。这时, 我们也总是想到鲁迅的话“直面惨淡的人 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 和幸福者!”
翻译家傅雷这样概括《倾城之恋》的故事: 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 冷嘲热讽撵出娘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 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馅在泥淖时,一件 突然轰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 平凡的归宿。
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 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 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 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 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 的。——《倾城之恋》(范柳原对白流苏 说的)
这种“常态—非常态—常态”的情节转换过程,突 显了主旨。
根据对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对小说结构的 分析,请你归纳这篇小说的主题。
通过宗桢和翠远在封锁时的电车上的短 暂情事,让人们看到庸常众生的琐屑无聊而 又悲哀的一面,没有思想,循规蹈矩,迷失 自我。在这里,爱情不再是鲜亮的旗帜,而 是公然调情破闷的幌子。
非 常 态
如果没有任何的外部因素的刺激,他 们都永远就是这样的好人,都是现代文明 社会角色和道德角色的出色扮演者。 但是,封锁了,由于战争,外部文明 本身出现了混乱、无序的状态,动摇了都 市日常生活的秩序。城市里的电车停止了 运行,出现了秩序空白、真空。由此也带 来了人的角色的动摇,欲望的萌生。主人 公由好人变成坏人,却是真实的人。
张 爱 玲 小 说 欣 赏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不传奇的身世
(二)传奇的婚姻 (三)艺术上的传奇色彩
(一) 传奇的身世
祖父张佩纶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是父母 的离异使张爱玲一生初始就给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她四岁时,母亲就抛下她远去英国,母亲的爱在她
的心目中是生疏的。缺乏母爱,使她过早地思想独
立,而父亲萎靡颓废的生活又使她过早地领略到了
生存的阴暗与没落的一面。那种毫无温情与关爱的
父女关系,那个窒息心灵的家,使张爱玲从童年起 便有了强烈的孤独感。张爱玲是孤独的,她笔下的 人物也是孤独的。
淡蓝色薄稠,印 着一蓬蓬白雾。T字 形白绸领,穿着有点 傻头傻脑的,我并不 怎么喜欢,只感到亲 切。 —张爱玲
下了一个诡异的句号。
• 主要著作有小说集《传奇》、散文 集《流言》和长篇小说《半生缘》 等。 • 《封锁》选自《传奇》
张爱玲曾说:“我不喜欢 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 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 凉则是一种启示。”确实,她笔 下的女性没有悲壮,只有苍凉, 为实现人生的安稳,她们倾注了 全身的力量,充分运用个人的心 机和智慧进行过努力的争取、不 懈的斗争、广泛的求索,也曾承 受着强大的压力、巨大的痛苦和 身心的伤害。
感悟
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 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于生命深处 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 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电车上的“封锁”
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也是一场试验,它引发
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
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
曼祯轻声说:“世钧,我们再也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