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摘要: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街区中的空间。

文章从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空间传承的手法等角度,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现的空间传承实行了内涵及形式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空间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所以希望它“不变”;但作为城市街区,它有必须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长,否则街区就会死亡而使保护无从谈起,这样它又必须持续地改变。

究竟什么要“不变”、什么要“改变”呢?1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1.1城市格局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

我国很多城市格局构图方正,主次轴线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势变通、灵活的实例,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

1.2传统街巷传统街巷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

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历史街区内部各个要素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并协调和有效地发挥城市的诸多功能。

例如,街巷在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的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空间的主要场所。

1.3空间节点(1)广场。

广场是街区中主要用来实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属于公共开放空间。

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较弱,一般城市没有专门建设供人们实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广场,广场的功能往往是依附于其他的功能,如依附于庙宇、宗祠等宗教建筑实行祭拜等宗教活动;定期的集市贸易或经常性的实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戏台前提供给人们看戏的空地等等。

现在历史街区中留存至今的也多是这个类的庙宇、宗祠和商业性的集市广场。

如南京夫子庙广场、山西灵石静升镇文庙广场等。

(2)交通节点。

通常是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

因为传统街区多是在自发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街巷常常弯折成曲尺形,或是和缓的曲线形。

道路的交叉点不是简单的十字形,而多是风车形、丁字形、人字形等相互交错的一种形式,节点的空间景观丰富多变,有些也兼具景观节点的效果。

(3)院落节点。

指建筑或围墙围合成的半私密空间,院落节点是外部空间序列的终端。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院落节点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也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注重的焦点。

(4)点缀性景观节点。

通常指以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有的节点,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点,人们在这里能够交往、实行信息的传达。

2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对于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传承包括显性景观及隐性景观的传承。

显性文化景观是以一定的物质或空间存有,是人们日常能够触及的,所以人们对它们也比较熟知。

隐性文化景观是以人们的思想观点、文化要素等为主,有些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其内容,可有些是无形的,体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脉络。

本文侧重从显性要素对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

2.1城市肌理的传承在我国城市的历史街区中,城市肌理对城市建筑有着极大的控制力,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地城市肌理的限制,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间深层结构上的形态依据。

要传承城市肌理的价值形态,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或场所空间的内在秩序,这种秩序是一种连续的、积极的、包容性的空间。

中国的城市强调中轴线和左右对称,这是同其社会组织结构相适合的;城市主要靠封闭的外墙与院落形成城市空间,这些都是其历史发展的城市文脉所延续下来的。

2.2城市轴线的传承城市轴线可有实轴和虚轴之分。

实轴通常以建筑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表现,虚轴通常以道路系统(交通轴线)或绿化系统(生态轴线)的形式来组织。

轴对称的设计思想是我国自周代以来至清代长期延续的设计模式,大到城市设计、各个街区,小至院落建筑都依照这个规则:即将主要建筑物安排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取得均衡对称,而轴线上的建筑依地位而高低起伏,表现出雄伟肃穆的气势。

我国很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都是对称式,以钟楼、鼓楼的连线或者牌坊的序列为轴线,城市由此延伸发展,街道或者与其平行,或者与其垂直,整个城市沿轴线左右对称,形成规则平稳的布局。

保留下来的不但有北京、西安等文明古都,还有平遥、兴城等历史悠久的小镇。

2.3城市天际线的传承天际线即空间的天际轮廓线,是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

在城市特色的构筑过程中,城市轮廓是城市空间形态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它有最典型的建筑群构成。

历史街区的天际线往往是城市特征的重要标识。

是在城市宏观层面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主要语素之一,所以在历史街区中要强调对历史街区天际线的有效保护,对形成该天际线的整个地区的建设和环境改变都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实施一定的建设规划控制。

因为我国历史街区大多是较为低矮平缓的天际线,由此在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城市天际线传承的难度可想而知。

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的“建设规划控制”。

2.3.1高度控制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性天际线,往往有著名建筑物优美的轮廓成为构图的最突出主导因素,对新建设的高度的控制,防止其高度超出主要建筑,形成喧宾夺主的态势,是最有效的防止破坏历史性天际线的措施。

对于低矮建筑群体中的新建筑高度同样给予控制,防止其高度突破原有建筑群形成轮廓线,破坏历史性天际线的基本态势。

图1的两张照片都摄于江南水乡古镇南浔。

形成一对比景观特色。

(a)图中,建筑层高控制在两层以内,坡顶屋面高低起伏,富有层次。

(b)图中。

一突兀的马赛克贴面高层建筑打破了整体轮廓线的塑造,不符合传统的视觉心理。

2.3.2视线控制对历史性天际线的识别一般均具有某一个或几个最佳的视点。

在这些视点方向上形成了该城市著名的、独特的天际线,并带给人们以一定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等心理意义。

历史街区的城市天际线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景观构成。

所以,必须在以这些视点为基准的视线通廊内控制新建设的高度、体量等,保证视廊通畅。

2.3.3对新地标建筑的控制对有可能成为新地标的建筑对其视距、高度、体量、材料、色彩等采取审慎控制。

2.4街巷空间的保护街巷空间是历史街区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街巷的家庭化使用,使得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时也使历史街区的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

保护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不但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

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

转历史街区内部的街巷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

在我国,坊、街、巷、路网格局从古沿续至今,但不同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特征。

同为江南城市,苏州以前河后街、河路相间的街巷格局为特征。

而扬州的居住地段道路格局是以方格框为骨架,鱼骨式街巷为主脉,在鱼刺两侧为尽端式的巷子。

这几种街道格局是与封建经济的社会、封建家庭的统治以及厅堂式民居布局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

苏州桐芳巷小区的改造设计(图2)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

如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细节,并不是完全的仿古建筑,但坡屋顶、白粉墙、花窗、庭院、风火墙等,都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印记的符号。

这是一种“有形”的景观视觉控制。

除了建筑风貌的重塑,还有哪些保持城市传统街区的完整记忆、增强城市的特色及个性的规划思路呢?桐芳巷保留了原有的街区格局与空间尺度。

在建造新建筑的同时力求延续原有的空间氛围,使居民有乡情可寻。

内向围合的总体布局不但仅体现在每一个院落中,整个街坊的4个沿街面布置较高的商业公建,而在内核布置居民住宅,形成大街繁华、小巷幽静的氛围。

邻里空间、内向围合、树木、墙等都是景观空间设计的元素。

新晨范文网:2.5历史建筑及历史特色要素的传承建筑是构成历史街区的基本实体单元,更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环境的主要物质要素。

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产生不同的建筑技术和特色材料以及不同的空间结构类型;不同的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带来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和形态风格,从而造成了各不相同的城市形态和肌理特征。

对于历史特色要素的传承则能够通过类型学的方法,提炼其中的特色要素。

例如,对于建筑的形体特征上,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建筑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从而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历史街区面貌;在建筑的材料和细部上,不同的地理、地域、条件下,能够产生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方法,如传统欧洲采石、传统中国取木。

再如云南的大理石,广东的佛陶、红砂岩,浙江的木雕,贵州的青石板等。

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造就了不同的建筑细部,如欧洲的山花、柱式,中国的大屋顶、斗拱等。

同时,这两种元素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色彩和肌理上,不同的色相、明度、彩度以及色彩组合,会唤起人们心中不同的联想,产生不同的感受。

其他特色要素包括历史街区内的功用设施、灯具、雕塑、标识、座椅、栏杆等。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