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简答题第一章细胞的生理功能17.神经细胞第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细胞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细胞的兴奋性经历一系列有次序的化,然后才恢复正常。
依次将它分四个期: (1).绝对不应期特点: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都不会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2).相对不应期特点: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3).超常期特点:兴奋性超过正常水平。
阈下刺激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4).低常期特点:兴奋性略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18.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①电紧张性扩布。
②不具有“全和无”特性。
③可以总和:有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19.比较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异同点?局部电流存在于无髓鞘神经细胞上的一种兴奋传递方式,指兴奋部位局部电流刺激了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使之产生AP,表现为AP沿着整个细胞膜的连续性传导跳跃式传导存在于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中,髓鞘不导电,表现为兴奋在相邻的朗飞氏结处传导,所以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式的,是一种进化的表现。
20.简述骨骼肌接头兴奋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①轴突末梢释放Ach+终板膜上受体结合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终板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②EPP达到阈电位水平,引发AP。
③Ach的清除: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降解Ach21.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信息的传递;(3)肌浆网对Ca2+的释放与再聚积。
22.试述G蛋白偶联跨膜信号转导过程?23.试述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①细胞受到刺激(阈刺激),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通道开放,Na+迅速内流,膜去极化。
②Na+平衡电位(ENa+):AP的上升支形成:包括去极化和反极化两个过程。
(持续时间短)③Na+通道很快失活,Na+内流停止;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外流,膜复极化,形成AP的下降支。
④后电位:指在锋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前,膜两侧电位所经历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简单概括:动作电位是Na+内流引发的24.试述经典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突触前过程:AP使轴突去极化—前膜对Ca2+通透性—Ca2+内流—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过程: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或通道蛋白特异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某些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电位产生突触后电位25.从分子水平解释骨骼肌的收缩机制?①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Ca2+与肌钙蛋白C亚单位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象的改变。
②引起原肌球蛋白构象发生扭转。
③消除静息时对AT与横桥结合的障碍。
④AT与横桥结合,并向M线方向扭动,把细肌丝拉向M线方向,肌小节缩短。
⑤一旦肌浆中的Ca2+浓度减少时,横桥与AT 分子解离,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肌小节恢复原状,肌肉舒张。
第二章血液16简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1)纤维蛋白原:肝脏合成,参与凝血和生理止血。
(2)白蛋白:肝脏合成,含量最高,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脂类物质;作为蛋白质储备。
(3)球蛋白:α、β球蛋白由肝脏合成,运输脂类,激素等;γ球蛋白,由免疫细胞产生,几乎全是抗体,参与免疫作用。
17.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负责调节血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胶体渗透压负责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量相对稳定。
18.血凝过程分为那两条途径?区别何在?(1)内源性凝血:完全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逐步激活FX而发生的凝血过程(2)外源性凝血:当组织损伤时,由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FⅢ)激活FX而发生的凝血过程19.血液有哪些基本功能?(1)营养功能(2)运输功能(3)维持内环境稳定(4)参与体液调节(5)防御和保护功能20.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第一阶段,启动阶段,血管受损后,TF与FⅦ结合,在磷脂与Ca2+存在下,该复合物激活FⅨ和FⅩ,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于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的存在,外在途径作用短暂,形成微量的凝血酶。
第二阶段,放大阶段,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和FⅤ、FⅧ、FⅨ和FⅩ,继续促进凝血,同时加强了内源性凝血。
21.简述血液凝固过程?第一阶段:FX激活成FXa,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第二阶段:凝血酶原(FⅡ)激活成凝血酶(F Ⅱa)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FⅠ)转变成纤维蛋白,FⅠ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血液凝固22.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其生成调节?生成部位:髓系干细胞原料:Pr.和铁成熟因素:VB12和叶酸生成调节:a.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合成DNA,使其增殖加强。
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进入增殖、分化期,促进Hb合成,使血液中的RBC增加。
c.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增强RBC生成,雌激素抑制RBC生成第三章血液循环13.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肌、内脏平滑肌相比有何差异?(一)兴奋性:有效不应期长(二)自律性(三)传导性:(1)房室延搁(2)蒲氏纤维的传导速度较快,使心室肌细胞同时收缩,增大射血压力。
(四)收缩性:(1)具有“全和无”特性(2)心肌收缩依赖外源性Ca2+(3)存在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4)不会产生强直收缩14.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AP: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用0、1、2、3、4表示AP的各个时期(1)0期:去极过程,Na+快速内流(2)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3)2期:平台期,Ca2+缓慢内流和K+外流达平衡引起(4)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引起(5)4期:静息期,依靠Na泵转运Na+、K+和Na+-Ca2+交换作用使细胞恢复静息状态15.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是如何发生的?自动除极期,由Ca2+内流超过K+外流引起,当自动去极化达Ca2+内流阈电位水平(-45mv)时,形成0期去极化,如此反复,细胞不需外来刺激,可自动去极化产生AP,是其自律性的基础。
1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心瓣膜的开闭各有何变化?(1)心房收缩期:0.1s,心房压略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开启,半月瓣关闭,将血压入心室。
是心动周期的起始。
(2)心室收缩期:0.3s①等容收缩期:0.05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心室容积不变,压力逐渐增大②快速射血期:0.1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打开,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迅速下降③减慢射血期:0.15s,压力差减小,射血速度减慢,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最小)(3)心室舒张期:0.4s①等容舒张期:0.1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心室容积不变,此时心室血压下降最快②快速充盈期:0.1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打开,血液由心房和大静脉快速进入心室(2/3)③减慢充盈期:0.2s,心室和心房、大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速度减慢,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
在减慢充盈后期,心房肌开始收缩,将其中的血液压入心室,使心室的容积达到最大,下一个心动周期开始。
17.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1)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量:产生基础(2)心室射血:动力(3)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处的血流阻力18.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上,当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减压反射意义:正常时存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第四章呼吸生理9.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见书118页10.试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1)Pco2的影响、pH的影响:通过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
(3)Po2的影响: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呼吸加深加快。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8.三种肠胃激素的名称和作用?激素分泌分泌部位功能胃泌素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胰泌素S细胞小肠上部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分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胆囊收缩素I细胞小肠上部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胆囊收缩9.肠期胰液分泌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传出神经是迷走N,迷走N(+),促进胰液分泌,特点:胰腺分泌含水和HCO3-少,酶多的胰液(酶样分泌)。
(2)体液调节促进激素(1)胰泌素:S细胞分泌,最强刺激因子是盐酸。
促进胰腺分泌含酶少,水及HCO3-多的胰液(水样分泌)。
(2)胆囊收缩素(CCK):I细胞分泌,促酶样分泌。
抑制激素胰膏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脑啡肽等,其中生长抑素作用最强。
反馈性调节胰蛋白酶可以反馈使胆囊收缩素释放肽失活。
10.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生理作用?胃酸:(1)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2)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3)使蛋白质变性;(4)HCl进入小肠后,引起胰泌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5)HCl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能够水解蛋白质产生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还有凝乳作用。
11.简述唾液的生理功能?(1)湿润食物,便于咀嚼(2)溶解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刺激味觉,利于吞咽(3)唾液淀粉酶分解食物中的淀粉(4)可清除口腔中的细菌和食物颗粒,清洁和保护口腔(5)中和反刍动物瘤胃发酵产生的酸(6)促进散热,调节体温12.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调节机制?①头期:进食动作或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特点:持续时间长,酸和酶的含量高,消化力强,占总量30%②胃期:进入胃的食物产生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特点:酸度高,酶少,占总分泌量60%③肠期: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由扩张及Pr消化产物对肠壁刺激,引起胃液的分泌。
特点:量很少,占分泌总量10%13.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吸收方式分别是什么?1.水的吸收:被动吸收,以渗透方式进行,2.无机盐的吸收(1)Na+和Cl-的吸收:Na+的吸收是钠泵主动转运的结果,小肠对Na+的吸收使Cl-顺着电化学梯度被吸收(2)Ca2+的吸收:主要在回肠吸收,主动吸收,可溶性的Ca2+能被吸收,维生素D、脂肪、HCl 促进其吸收。
Ca2+入血:通过钙泵和Ca2+ -Na+交换(3)铁的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
主动吸收。
食物中的多数是高价铁,亚铁才能被吸收,维生素C将铁还原,促进铁吸收。
HCl促进铁的吸收Fe2+与转铁蛋白结合,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入胞。
3.蛋白质的吸收氨基酸:与Na+转运耦联,载体蛋白协助,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肽和三肽: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H+-肽同相转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