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作者:邓茜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7期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在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领域改革中的地位凸显。
国外的学者对基础教育改革和研究较早,从美国、英国、瑞典、新加坡等发达的基础教育改革及特点出发,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及发展特点;尤其是以美国的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知识体系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科学技术教育知识体系相比较,找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技术教育的不足;提出以培养和开发学生才智和能力的基础教育改革内容。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比较人类的教育体系建设相当漫长,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基础教育位于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奠基性的工作。
社会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带来的时代变革,促使基础教育进行改革。
在21世纪的世界教育发展进程中,基础教育始终占据基础地位,是整个教育的发展基石。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改革非常重视,国外对基础教育方面研究较早,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府积极进行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
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彰显时代变革,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
一、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特点欧美国家中,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典型,尤其是美国,培养的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能力属世界一流。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新特点美国在教育管理、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美国对于基础教育办学方式放的较开,办学体制相对轻松灵活,大量的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共同设立、发展。
其次,教育投资巨大。
美国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数额相当巨大,在美国的法律当中,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办学经费的承担者为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
联邦政府投资一定数量的资金,其余主要的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收取的教育税。
其中,私人赞助的比重有所增加。
美国对于教育投资范围较广,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类别众多,这类教育资源随时对中小学免费开放。
再次,课程内容设置丰富。
在课程设置时,融入于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相关的内容。
在基础教育发展到近代,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技术素养、科学素养等人才培养内容,并将这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纳入同等地位,甚至在衡量现代公民时,将这三种素养作为衡量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第四,政府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技术教育的标准等方面进行规定,如2000年颁布《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
从指定国家技术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延伸出相关的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考核形式。
瑞典在技术教育领域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集知识和技术为一体的人才发展方向。
(二)法国、瑞典、新加坡、日本基础教育特色法国对于进行基础教育的学校非常重视,对学校在基础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尝试对学校实施企业管理制度。
法国的教育,从幼儿教育至小学教育阶段,整合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瑞典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教育内容、语言、方法、评价、改革等方面比较重视,同时在高中阶段实施专业化一体教育模式,进行一元多态、专业教育并注重未来走向。
在瑞典还有一项特色教育——民主教育。
新加坡则融合了中外教育体系,其特点比较明显,包括双语教学、多元文化融合、德育教育、职业教育等。
日本基础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现代教育的基础应该是明治维新时期建立,日本教育发展特点包括:基础教育启蒙、回复传统中推进教育向现代化转型、新时代教育改革——实施六年一贯制中等教育、从国家本位——人本生存,重视信息教育。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和特点新中国成立之中国的基础教育根基较浅,基础教育的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匮乏,整个中国,甚至在1946年教育发展规模较高的时期,全国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机构严重不足,如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被投入到全国各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国也在不断的向国外学习经验,慨括起来大体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开始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教育改革的方式,吸取美、英等国的教育改革经验,特别注重对赫尔巴赫等学者的教育思想的学习,并把这些学者的文章翻译到我国最早创办的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中,成为这一阶段的特色。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在这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体系方面经验不足,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经验,输人、移植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倡导下,我们向着先进国家学习,学习各国的教育改革内容、方式、特点,吸收其成功和不足的经验,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行构想和实施,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在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分级管理指示,提高了地方办学积极性;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成为义务教育的有力法律保障。
二、中美课程标准主体结构比较——以科学课程为例美国的基础教育大体上分为相对独立而又连贯的三个阶段: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另外还建立特殊教育体系;在美国的教育中惯行教育机会均等、激发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同时注重科学教育、信息教育和德育教育等。
在2000年颁布《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之后,美国于2013年4月,发布了《下一代科学标准》,对基础教育进行深刻改革,教育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科学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
(一)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层次性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以总分的方式分层描述,整体呈树状结构,将课程内容结构和分支用清晰的脉络进行展现。
科学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提出核心概念;其次对核心概念进行说明、分解;再次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整个系统从理论——现象——实质,让科学融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易理解和运用。
(二)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主体结构美国的《下一代科学标准》中的主题由三部分内容构成:行为预期、基础盒子和连接盒子。
以提出假设——实践——链接其他学科为主线进行。
提出假设,即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应该能理解的科学知识,应该能够做到的科学内容,更为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评估学生的能力时,注重过程,以学生的实际行为进行评价。
实践这部分,包含在基础盒子里。
在这个部分,非常强调,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掌握的相关实践能力,并通过每一年龄阶段的实践,将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架构,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连贯的,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和实践技能。
链接其他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
从上至下依次排开。
它用来连接同年级或跨年级的其他主题连接起来,形成标准的统一知识体系布局。
(三)中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比分析对比中美两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现两国的科学标准的结构设计不同。
美国的整体结构是从上至下,注重学生的每个阶段不同的科学内容的把握,并以实践为主体教学方式,达到预期行为目标。
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与其他年级、学科进行连接,进行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清晰、体系趋于完整、内容更为丰富。
我国采用分层次的方法进行知识结构搭建。
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内容呈现。
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阐释,再进行案例分析。
这样的结构,对理论的阐释更为深刻,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薄弱,科学知识的跨度受限,对于整体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架显得不足。
(四)以培养和开发学生才智和能力的基础教育改革国外基础教育研究到上世纪以来开始进行了逐步的改革,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着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才智和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有特色。
如美国的基础课程中,语文科目的学习自成一个体系,包括基础写作、英文文学、莎士比亚戏剧、俄国文学等。
让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教学方法,许多国家在教材的编纂上,非常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如澳大利亚基本由学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编写教材,设定课时。
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将来的就业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严格的考试制度。
对学生的考核也非常严格,每个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英国在采取考试形式时灵活多样,可以以论文、调查报告、评论、实验报告等形式呈现,这些不仅在平时的课程中、作业内容中体现,也是许多课程的考试内容。
考试形式中,笔试部分也可进行开卷形式,题型灵活多变,通过考试督促学生独立思考、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1]刘宜鑫.高校对口支援契机下的民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2]张蕾.教育公平视角下奥巴马政府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基于《改革蓝图》的文本分析[D].西南大学,2014.[3]叶军.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11期.[4]王璐,王向旭.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现状与改革趋势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期.[5]王保艳.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