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水力侵蚀区危险度:以当前水蚀速率发展,有效土层完全被侵蚀所需要时间,即,土壤层承受的侵蚀年限。
2.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3.荒漠化:指由气候变异与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亚湿润干旱区的一种土地退化。
4.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5.可蚀性降雨:产生地表径流而引起土壤流失模数不小于1t/km 2降雨量。
6.降雨侵蚀力:雨滴动能与雨强的乘积。
7.土壤抗冲性:是指土壤抵抗降雨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性能。
8.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9.土壤抗剪强度:指土壤对斜坡重力侵蚀的抵抗力的大小。
10.干燥度:最大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11.土壤可蚀性:标准小区上单位降雨侵蚀力引起的水土流失率。
12. 标准小区:是指长20m宽5m坡度为5°或15°的坡面,经耕耙整理后,纵横项平整,至少撂荒1 年,无植被覆盖的小区。
13. 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灌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情况。
14. 植被盖度:是指林草地上林草植株冠层或叶面在地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林草标准地面积的比例。
15. 植被覆盖度:是指林草冠层或叶面在地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比例。
16. 植被作用系数:植被覆盖地表减缓水土流失的作用大小(C)。
17. 侵蚀模数是指单位面积每年侵蚀泥沙的重量。
18. 河流泥沙:是指组成河床和随水流动的矿物、岩石固体颗粒,主要来源于地表侵蚀。
19. 含沙量:是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
20. 降雨侵蚀力是指降雨导致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
21. 侵蚀性降雨是指有可能造成侵蚀的降雨。
22. 淤积法:它是通过量测大大小小的水库、塘、坝以及谷坊等拦蓄工程的拦淤量和集水区的调查,计算分析土壤侵蚀量的方法。
23. 水土保持监测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为国家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选择及填空1 .我国土壤侵蚀主要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2. 水土流失面积:水力和风力侵蚀面积之和。
3. 我国土壤侵蚀按照侵蚀强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
4. 风蚀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东、江西、海南。
5. 水蚀面积最大的前十个省排序: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甘肃、陕西、山西、黑龙江、贵州和西藏。
6. 水蚀面积占本省土地面积较大的前:山西、陕西、重庆、宁夏、贵州、云南、湖北、四川、辽宁和甘肃。
7. 风蚀面积较大的省排序: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
8. 甘肃省有水土流失面积38.62万km2占总土地面积42.5万km2的91%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多数地区侵蚀模数在5000" km2*a以上,局部地方超过10000 t/ kmf*a。
9.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把全国粗略地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冻融侵蚀区等水土流失类型区。
10.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应包括水土流失及其预防效果11 .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地面观测、航空监测、卫星监测12.我国是唯一开展国家级荒漠化和沙化定期监测的国家13.研究发现年平均侵蚀量最大值出现在28.5 °附近,坡度再大,侵蚀量反而下降。
14.土壤分散率表示土壤在水的浸泡下分散难易程度。
15.除青藏高原在第一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均位于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
16.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17.四大盆地都位于构造上的断陷区域。
除四川盆地以外,其余均地处西北内陆干燥气候区。
18.根据径流量的多少和自然景观特点,将全国划分为5个径流带(1)丰水带:年降水量〉1600毫米,径流深〉900毫米。
大致相当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带。
(2)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径流深200〜900毫米。
相当于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径流深50〜200毫米。
相当于暖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地带。
(4)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 毫米,径流深10〜50毫米间。
相当于荒漠草原和草原地带。
(5)缺水带:年降水量V 200毫米,径流深不足10毫米。
相当于荒漠地带。
19.地表径流的分布和降水量的分布趋势一致。
20.全国分为3大土壤侵蚀类型区,即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21.土壤可蚀性测定方法:小区测验法、查图法、直接计算法。
22.可蚀性指标: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渗透性。
23 土壤抗冲性指标测定方法:崩解法、冲刷法、小区测验法、土壤性质测定法。
24. 抗冲性指标:冲刷模数、冲刷时间T、冲刷强度Kw、抗冲力S。
25.入渗指标:入渗率、入渗能力、稳定入渗率、入渗曲线、累积入渗量。
26. 径流小区的类型(按小区面积大小划分):微型小区1~2吊之间、中型小区100ni左右、大型小区仆卅左右、集水区几个km?以内;(按小区的可比性划分):标准小区、非标准小区;(按小区的可移动性划分)移动性小区、固定性小区;(按小区内措施划分):裸地小区、农地小区、林地小区、灌木小区、草地小区、荒坡小区。
27. 泥沙测定:悬移质测定(横式采样器)和推移质测(定瓶式采样器:沙质匣式采样器、卵石网式采样器)28. 四种效益: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9. 荒漠化(按造成土地退化的营力来划分):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按土地利用类型来划分):草场荒漠化、耕地荒漠化等;(按荒漠化的发展程度来划分):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和极严重荒漠化。
30. 流动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盖度小于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或沙丘。
31. 半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盖度10%至29%(但乔木林冠下无其他植被时,郁闭度<0.50)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
32.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的土地。
三、简答题1.水土流失目的和意义?(1)查清水土流失现状;(2)回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情况和效益;(3)跟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4)为政策法规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5)为社会公众提供水土保持生态项目。
2.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1)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地质地貌、土壤及地面物质组成、植被、水文、土地利用方式、开发建设活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水土流失状况:包括水土流失类型、方式、程度、分布和流失量等,主要包括水力、风力侵蚀引起的面蚀、沟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3)水土流失灾害监测:主要水土资源的破坏、泥沙(风沙、滑坡)淤积危害、洪水危害,水土资源污染和社会危害等;(4)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监测: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值治理措施的类型、名称、规模、区域分布、保存数量、质量等级等。
效益指水保、经济、社会、生态四大效益。
3.在暴雨作用下径流量、侵蚀量、坡度关系?(1)雨量大、雨强也大,径流量、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2)短历时高强降雨,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径流深与坡度关系不明显;(3)在次降雨量大、雨强小、历时长的降雨中,径流深与坡度成正相关,侵蚀量与坡度关系不明显。
4.降雨量与坡长、坡度关系?(1)雨量和雨强较大时,径流量和冲刷量均与坡度成正相关;(2)雨量小、雨强大历时较短情况下,径流量随坡长递减,冲刷量随坡长递增;(3)雨量大、历时长、强度小情况下,径流量、冲刷量均随坡长递减;(4)坡度(影响土体的稳定性,决定径流侵蚀力,坡度影响渗透量和径流量,在渗透较好的土地上,坡度越小流速越小,在坡度停留时间长,径流量越小;在渗透较差坡地上,这种关系不明显,因而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很复杂。
一般坡度越大侵蚀量越大。
5.植被对土壤水蚀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影响雨滴打击地面的过程;(2)植物的根、径叶对降雨的拦截与吸收;(3)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影响地表径流;(4)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地面径流流速;(5)枯枝落叶层的拦蓄径流作用;(6)增加土壤抗蚀性能。
6.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2)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3)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
7.干燥度的划分?(1)干燥度V 1.00 :为湿润区,区内主要植被是森林,农田以水田为主;分布在东北山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其以东地区;(2)干燥度1.00〜1.49 :为半湿润区,大体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区内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农田以旱田为主,水田只出现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3)干燥度为 1.50〜4:为半干旱区,大体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等的大部分地区,区内植被以草原为主,农田以旱地为主;(4)干燥度》4:为干旱区,区内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以畜牧业为主。
分布西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等地。
8.土壤侵蚀分区原则?(1)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3)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
9.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是国家宏观决策的依据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基础;( 2)监测 网络建设是水土保持科研和预测预报的载体; ( 3)信息系统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10.项目建设原则 ?(1)宏观控制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原则; ( 2)既突出重点又有效控制全局的布点原则; (3) 充分利用现有水土保持科研站(所) 的原则;(4)常规监测手段与现代先进监测技术相结合 的原则。
11.影响入渗的因素?(1)土壤:渗透性、前期含水量; ( 2)降雨:强度、历时、空间分布; ( 3)植被:冠层、 枯枝落叶、根系; ( 4)流域地形:坡度、坡长、坡型; ( 5)人类社会活动:双重性。
12.降雨监测?(1)侵蚀降雨与降雨侵蚀力计算; (2)观测场地要求及雨量点密度; ( 3)安装及校正;(4) 降雨量观测与计算。
13.植被调查与测定?(1)植被作用系数 C--测验与计算;(2)几个概念(郁闭度、植被盖度植被覆盖度及测 定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