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如何记忆》读书报告一、“知人论世”——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 is a sociologist.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work in memory studies.Connerton's first book, How Societies Remember (1989), opened the discuss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per Maurice Halbwachs and others) to include bodily gestures, finding in clothing, manners, musical performance, and other socially negotiated practices locii where memory is "silted" (to use his verb) into human corporeal consciousness and praxis. Connerton followed up this work with How ModernityForgets (2009), which emphasizes what Connerton calls "place memory," or memory that is dependent upon topography and particularly upon topography as it relates to the human body. Connerton argues that modernity is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sort of forgetting "associated with processes that separate social life from locality and from human dimensions: superhuman speed, megacities that are so enormous as to be unmemorable, comsumerism disconnected from the labour process, the short lifespan of urban architecture, the disappearance of walkable cities."(From Wikipedia)二、本书想要论证的问题“记忆”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个体官能,但相对于个体记忆,还存在另一种记忆——社会记忆。
那么,什么是社会记忆?社会通过什么方式来记忆?社会或群体的记忆如何保持和传播?这即是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集体)记忆”理论概述“社会记忆”一词由涂尔干学派第二代成员莫里斯·哈布瓦赫(1877-1945,涂尔干/迪尔凯姆的学生和同事,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提出的“集体记忆”演变而来。
其实,在哈布瓦赫之前,已有很多学者讨论过“集体记忆”的相关概念。
卢梭提出了“集体性”的观念,对涂尔干有很大影响。
之后,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提出了含有“集体记忆”意味的“集体欢腾”,认为宗教的观念诞生于欢腾本身,因为“惟有集体思想具备这种效力,要创造一个观念的世界,并使经验现实的世界通过它发生变形,就必须得有一种智力的过度兴奋,而这种过度兴奋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
1之后玛丽·道格拉斯(1921-2007,女爵士,英国人类学家,因其对于人类文化和象征主义的作品而闻名于世)提出了:当常规行为成为一个时代的秩序时,在平淡无奇的时期里,是什么把人们整合在一起的问题。
哈布瓦赫认为,“存在于欢腾时期和日常生活时期之间的明显空白,事实上是由1对于“集体欢腾”,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知道是否准确):涂尔干指涉的不仅是宗教在初民社会里的一种仪式性质的集体表象,放到现代社会,集体欢腾也许还象征着公民公开自由表达意愿的途径和环境,有点像广场政治,但我觉得没有约束的状态极易导致宗教式的狂热。
集体记忆填充和维持着的,这种集体记忆以各种典礼性、仪式性的英雄壮举的形式出现”。
他进一步分析道“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比如一尊塑像、一座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涵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
因此,他认为“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与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之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
”但是哈布瓦赫关注的是集体记忆的社会框架——家庭、宗教、社会阶级,认为不同的集体有不同的记忆,而并没有讨论集体记忆如何传递的问题,因此后来出现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正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社会记忆是如何传递和维持的。
总之,先于康纳顿之前的研究者关于“社会(集体)记忆”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从社会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中拾回、重组这些记忆;(2)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藉此该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3)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来说,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因为每个社会群体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是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回忆是基于此心理倾向上,使当前的经验印象合理化的一种对过去的建构;(4)集体记忆依赖其某种媒介,如实质文物(artifact)及图像(iconography)、文献,或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强化或重温。
(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四、文本内容结构的梳理这本书结构很简单,除导论外,共分为三章分别论述社会记忆、纪念仪式以及身体实践。
康纳顿主要讨论了两大主题:一是何为“社会记忆”,二是“社会如何记忆”。
虽然本书涉及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且大量引用了诸如人类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阐释学、音乐、艺术、宗教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让我无法在短时间内深彻理解作者的每一句表述,但是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结合作者列举的各方面事例(论据),我对整个文本的内在逻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作了如下的梳理:1.关于“社会记忆”在康纳顿看来,记忆具有工具性,所有开头都包含回忆因素,为现实服务。
他举了一个例子:法国大革命时,通过在公开的仪式上进行的对国王路易十六的审判和处决来驳斥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光环”喻指君主制度以及使之合法化的政治神学)。
因为,一千年来,国王是通过加冕仪式——涂圣油、戴王冠——来建立一种社会记忆的,这样国王就拥有了神授的统治权,任何反对国王的人就是渎圣者。
而公开处死路易十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这种记忆,用一场仪式取代另一场仪式,用一种记忆取代另一种记忆。
但是,对国王的审判以及标志自由的着装实践(解释社会记忆的另一个例子2)都遇到了与旧的社会秩序彻底决裂时面临的一种因遭遇到历史积淀而破产的危险。
因为“一个人对时间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延续的意识,是对该社会制造的这种延续之形象的意识”。
因此,康纳顿认为,在这两种行为中,人们试图脱离回忆的因素来为一个激进的开端划出边界是不可思议的,进而他指出,建立开端就要回溯一种社会记忆模式。
也就是说,用一场仪式革命为另一个开端划出边界,回溯甚至打破一种社会记忆模式,是为了重塑另外一种崭新的社会记忆模式。
但是,社会记忆又不同于历史重构。
康纳顿认为历史重构不依赖社会记忆而更多的是做出推论,因为历史学家的思想对于他们的证据是自主的,他们有用来批评证据的标准,他们能发现完全被遗忘的东西,也能质疑所记忆的东西。
尽管相对于社会记忆,历史有其独立性,历史重构的实践可以在主要方面从社会群体的记忆获得指导性动力,也可以显著地塑造他们的记忆。
在这里,作者举了捷克反抗强迫性忘记的斗争、十字军东征和以色列建国的例子佐证。
接着他论述了与文本历史有同样重要作用的口述史,认为或多或少的非正式的口述史是描述人类行为的基本活动,是所有社群记忆的特征。
这里作者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关于乡村生活的例子,描述的是一战期间意大利南部有个名叫加里亚诺的村庄,当村民被问及关于战争的记忆,他们既没有提及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提到战争的死亡者,反倒是几个农民亲眼见证的一场关于土匪们的战争令村民们记忆犹新,由此可见民间叙述和记忆模式与官方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
可是尽管社会记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却得不到关注,康纳顿认为这是由于某些记忆申述的类别作为焦点而得到优先考虑。
这个焦点类型就是他划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个人记忆申述3和认知记忆申述4,而第三类则是“再现某种操演的能力”——习惯记忆(习惯行为模式),却经常由于回忆是心智的活动的传统观念而得不到重视。
康纳顿提出,受测者的社会习惯——记忆,不同于对规则和代码的认知记忆;它也不仅仅是一个附加或补充特征;它是成功地令人信服的操演代码和规则的一个基本因素。
(这一段关于心理精神分析等层面的内容,我不太理解)另外,康纳顿提出,个人获取、定位和回溯他们记忆的媒介通常包括兴趣、社会空间以及记忆传授行为与社会的持续性。
那社会记忆如何传递?康纳顿总结认为是通过纪念仪式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社会记忆的。
2.社会如何记忆在“纪念仪式”这一章节的一开始,康纳顿首先举了一个例子: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政变失败后被捕入狱。
纳粹上台后的每年11月8日,希特勒都要去啤酒馆发表演讲,举行纪念仪式(书中描述的希特勒时代的各色纪念日或2这个事例是说:法国大革命发生后,人们越来越多的抨击约定俗成的用服装样式(着装)来习惯性的区分平民与贵族的划分等级的惯例。
我的理解是,这种“体化形式的不平等”就是由过去的记忆触发的,它和处决路易十六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宣示与过去社会记忆和秩序的决裂。
3“个人记忆申述”指那些把个人生活史作为对象的记忆行为,我认为是一种自观、自在的个人记忆。
4“认知记忆申述”涉及对“记忆”的利用,记得词义,或诗句,或笑话故事,或城市布局,或数学公式,或逻辑真值,或未来事实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记忆并不要求记忆对象是过去的某事,而要求记忆那件事的人必须在过去遇到、经历或听说过它。
者说庆典大体有十种)。
通过仪式体现的纳粹价值不断地重复造成了一种再现“神圣”的魔力,这个新创造的仪式可以抹平时间差异,可以变得具有类似宗教的神圣性,获得德国传统的认同性,并且在重复的操演中长久地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