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顶板管理与支护新技术2019.10.28

煤矿顶板管理与支护新技术2019.10.28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3)铰接岩块假说 (前苏联库兹涅佐夫,1950)
讨论:
(1)正确解释了顶板分带情况。 (2)提出了老顶铰接岩块结构形 式。 (3)没有解决结构平衡条件。
假说观点:(1)采场上覆岩层分为垮落带和裂隙带,二者差别在
于,裂隙带岩块间存在有规律的水平挤压力的联系,从而相互铰合 形成一条多环节的铰链。三铰拱式的平衡。
由于它们在推进方向上不能够始终保持传递力的联系, 因此一旦运动,其重量将由支架全部承担。
直接顶指采空区已经冒落岩层的总合。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1、基本概念
伪顶:在煤层与直接顶之间有时存在厚度小于0.3~0.5 m、 极 易 垮 落 ( 随 采 随 冒 ) 的 软 弱 岩 层 , 称 为 伪 顶 。 ( false roof) 基本顶: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 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基本顶/老 顶。 (main roof)
基本顶破断以后,破裂岩块始终能保持向煤壁前方和 采空区矸石上传递力的联系,它的运动对回采工作面矿山 压力显现有明显影响,但是其作用力无须由支架全部承担。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2、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假说”就是用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关于未 知事实(如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事物的存在或原因、未来事 件的出现等)的假设性解释。
上覆岩层结构的骨架是覆岩中的坚 硬岩层。可将上覆岩层划分为若干组,每 组以坚硬岩层为底层,其上部的软弱岩层 可视为直接作用于骨架上的载荷,同时也 是更上层坚硬岩层与下部骨架联结的垫层。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上方坚 硬岩层在裂缝带内将断裂成排列整齐的岩 块,岩块间将受水平推力作用而形成铰接 关系。岩层移动曲线的形态经实测呈开始 为下凹、而后随工作面的推进逐渐恢复水 平状态,由此决定了断裂岩块间铰接点的 位置。
一、煤矿安生产形势概述
2018年,与建立煤矿监察体制初期的1999年相比,全国煤 矿数量从3万多处降到了5700多处(山西省600座左右), 煤矿数量大量减少,而煤炭产量不降反升,由1999年的12.2 亿吨增加到了去年的36.8亿吨,说明规模化上来了,产量增 加了3倍多。同时,煤矿安全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煤矿事 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由最多时一年死亡近8000人,降到去 年的333人,下降了95.2%。重特大事故最多的年份是2005 年,发生了58起重特大事故,而2018年重特大事故发生2起 ,下降了96.6%。从这些数字来看,这几年通过采取有效措 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得到了很大改善,处于一个稳定好转 的态势。但是,应该说煤矿现在致灾因素还很多,安全形势 还是脆弱的,没有走出事故多发易发阶段,安全生产事故还 有反复性、长期性的问题,这是煤矿安全目前的情况。
关键层相似材料模拟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7)关键层理论 (钱鸣高,1996)
关键层相似材料模拟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概述
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概述
煤矿事故类型: 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 瓦斯窒息(中毒)等。 顶板事故:指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顶板支护垮倒、冲击 地压、露天煤矿边坡滑移垮塌等。底板事故视为顶板事故。 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 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水灾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构造水、工业用水造成 的事故及溃水、溃沙导致的事故。 火灾事故:是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 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 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 其它事故:以上七类以外的事故。
后的支承压力及回采工作空间处于减 压范围作出了粗略的但却是经典的解 释,而对于此拱的特性、岩层变形、 移动和破坏的发展过程以及支架与围 岩的相互作用,并没有做任何分析。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2)悬臂梁假说 (德国施托克,1916)
假说观点:工作面和采空区顶板可视为一端固定于煤壁前方岩 体内、另一端处于悬伸状态的梁,悬臂梁弯曲下沉后,受到已 垮落岩石的支撑,当悬伸长度很大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 断,从而引起周期来压。
(6)传递岩梁理论 (宋振琪,1978)
理论观点:
(2)老顶破断后,在破断裂隙附近一定范围支承压力明显
减小,在采场煤壁前方的回采巷道顶底变形出现反弹,可
以利用这一特点预报老顶来压和破断位置。
(3)老顶传递岩梁可以传递水平力。
(4)采场支架支护其上方全部直接顶岩石重量;对老顶根
据采场需要选择“给定变形”还是“限定变形”。支架与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1、基本概念
回采工作面/采场:直接进行采煤或采其它矿物的工作空 间称为回采工作面或简称为采场。(coal face, working face) 顶板:赋存在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顶板或称为上覆岩层。 (roof) 底板:位于煤层下方的岩层称为底板。(floor) 直接顶: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 称为直接顶。 (immediate roof)
《中国机长》2019年9月30日上映
电影中飞机起飞前 ,乘务组每天集合 后必说的那句:请 相信我们,我们有 信心、有能力,保 证大家的安全。
目录
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概述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三、采场支护参数计算方法 四、采场顶板控制新技术
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在10多个行业领域中发生一次死 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煤矿占了40%,其中百人以上 的事故煤矿占了30%。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 产工作,建立了国家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全国拥 有将近3000人的专业监管队伍,制修订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和 标准规范,不断加强财政投入,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基础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整顿关闭一些不符合安全条件的 小煤矿。同时,狠抓瓦斯、冲击地压、水患等煤矿主要致灾 因素治理,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形成假说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也是研究工作 十分重要的手段。假说指导我们理解新的情况、启发我们做新的 实验从而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经过实践检验和验证,证明是正 确的,就上升为理论和规律。
由于采矿面对工在程地涉下及数到百岩米层, 甚内至的上原千岩米应的力深部场矿以产及岩体性质的复 杂性,针对采开采场作的业矿时山,反压映力到现采象场提支出架了上的各压种力不远同小的解释,这种解 释(即揭示矿于上山覆压岩力层现的象重内量在,联因系此人的们推逐测渐或认科识学到的采概括)称为矿 山压力假说,场构上"它保覆们护岩丰着层采富中场和必,促定使进存其了在免矿着受某山整种压个形力上式覆理的岩论"层大的的结发展。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5)砌体梁假说 (钱鸣高,1978)
理论观点:
砌体梁理论提出以后,很快得到煤炭系统 广泛认同,对采场支架选型设计与顶板管 理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1)采场围岩分区性特征
弯曲下沉带
裂缝带 垮落带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5)砌体梁假说 (钱鸣高,1978)
理论观点: (2)力学简化模型:
(2)为了弄清岩层移动由下往上传递的动态过程,岩层移 动过程中形成的采场矿压显现、煤岩体中水与瓦斯的流动 和地表沉陷等状态的变化,关键在于弄清关键层的变形破 断及其运动规律。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7)关键层理论 (钱鸣高,1996)
关键层相似材料模拟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7)关键层理论 (钱鸣高,1996)
影响。这样的结构即采动岩体的灰色结构。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2、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面对在地下数百米, 甚至上千米的深部矿产开采作 业时,反映到采场支架上的压力远小于上覆岩层的重量, 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采场上覆岩层中必定存在着某种 形式的"大结构"保护着采场,使其免受整个上覆岩层 的影响。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6)传递岩梁理论 (宋振琪,1978)
理论观点:
(1)煤层支承压力分内外 应力场。老顶破断位置一般 位于煤壁前方,破断位置到 煤壁这部分支承压力位内应 力场,其大小由下位老顶岩 梁重量决定,与采深没有直 接联系;破断位置往深部为 外应力场,其大小由开采深 度直接相关。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二、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1)压力拱假说
(德国哈克等,1928)
假说观点:
由于岩层自然平衡的 结果而形成一个前拱脚( 支撑点)在工作面前方煤 体,后拱脚(支撑点)在 采空区内已垮落的矸石上 或采空区充填体上。在前 后拱脚间形成了一个减压 区,回采工作面的支架只 承受压力拱内岩石的重量 。
讨论:压力拱假说对回采工作面前
煤矿顶板管理与支护新技术
《中国机长》2019年9月30日上映
电影《中国机长》根据 2018 年 5 月 14 日 川 航 3U8633 航 班 成 功 备 降 的 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 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 突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 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 见险情,乘务组在危险刚 发生之际,坚守岗位,团 结合作,以高超的技术水 平和职业素养保护机上 119 名 乘 客 的 安 全 , 展 现 中国民航人忠于职责,守 护安全的形象。
讨论:(1)砌体梁理论关于采场顶板分区、分带特征吸收了预成裂隙假
说、铰接岩块假说的合理内容,得到了孔庄煤矿现场实测证实,已经成为煤 炭系统关于采场顶板分区、分带特征的标准表述。 (2)砌体梁理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力学模型,并提出了砌体梁平衡“准定 量”计算,对一系列采场矿山压力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 (3)关于煤体影响、老顶岩层在煤壁上方破断位置等缺乏深入研究。
顶板作用的位态方程:
pT

A K
hA hi
式中,A—直接顶作用力;hA—控顶末排最大顶板下沉量; hi—要 控制的顶板下沉量;K—位态常数,由岩梁和控顶距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