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
除术(EMR)区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两种常见的内镜手术。
ESD是一种先进的技术,通过使用
高频电刀和专用器械,在内镜下逐步剥离胃肠道病灶及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以达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
ESD是EMR
的发展,已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对于像香菇一样有茎的小病变,可以简单地使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被称为息肉切除术。
对于像披萨一样平坦的较大病变,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使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被称为黏膜切除术(EMR)。
然而,对于
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这可能导致病变的遗漏和复发。
因此,ESD逐渐发
展为更可靠的方法。
ESD有一些禁忌症,包括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
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以及缺乏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
对于状态较差的患者,不建议使用ESD治疗。
ESD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出血、穿孔、腹痛和
感染。
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是常见的出血类型,前者是由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而导致的,后者则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
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可以通过常规剂
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需要对症处理并使用抗生素。
总的来说,ESD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手术,比EMR更可靠,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和并发症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