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

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

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入院护理:入院护理是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医生检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入院护理的目的:①协助患者了解和熟悉环境,使患者尽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生活,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②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以调动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③做好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一.入院程序:(一)办理入院手续:凭住院证到住院处办理,住院处安排床位后,应电话通知病房值班护士,做好迎接新患者的准备。

(二)卫生处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妥善安排其理发、沐浴、更衣、剪指(趾)甲等必要的卫生处置(危重、分娩、体质虚弱者除外)。

传染病或疑传染病者则应在隔离室处置。

(三)护送患者入病室:能步行者可扶助步行,不能行走者视病情用轮椅或平车护送。

重症患者在护送途中应注意保暖,不中断输液或给氧。

二、患者入病区的初步护理:一般患者:1.准备床单位,备齐用物 2.迎接新患者,核对、安置3.通知医生,协助检查治疗。

4.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体重,并记录。

5.填写有关表格、住院病案 6.介绍与指导7.执行入院医嘱及给予护理措施。

8.进行入院评估,拟订护理计划。

急诊患者:通知医生;准备好急救器材及药品;安置患者;配合抢救;询问病史三、患者床单位的准备:患者单位是医疗机构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与设备。

是患者住院时用以休息、睡眠、饮食、排泄、活动与治疗的最基本的生活单位。

铺床法:基本要求:舒适、平整、紧扎、安全、实用备用床---目的:保持病室整洁,准备接收新患者。

移开床旁桌距床约20cm,移椅至床尾正中距床约15cm,整理被盖上缘距床头15cm;铺大单的顺序:先床头,后床尾;先近侧,后对侧;注意事项:平、整、紧;中线齐;不虚偏;枕头四角充实,开口背门;操作节力。

按使用顺序一次备好用物携至床旁,以避免多次往返,可以提高效率和节力。

暂空床---目的:保持病室整洁。

供新入院患者或暂时离床患者使用。

麻醉床—目的:便于接受和护理麻醉手术后的患者。

使患者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

避免床上用物被污染,便于更换。

麻醉护理盘:---无菌巾内: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牙垫、通气导管、治疗碗、氧气导管、吸痰导管、镊子、棉签、纱布数块---无菌巾外:电筒、血压计、听诊器、治疗巾、弯盘、胶布、棉签、别针、护理记录单和笔铺在床中部的橡胶单和中单的上缘距床头45~50cm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法:目的:保持患者的清洁,使患者感觉舒适;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清扫原则:自床头至床尾;自床中线至床外缘四、分级护理:分级护理就是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标识:特级和一级护理----红色;二级护理----黄色;三级护理----绿色第二节出院护理:指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一.出院的方式:同意出院;自动出院;转院;死亡二.出院护理的目的:1.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协助其尽快适应原工作和生活,并能遵医嘱按时接受治疗或定期复诊。

2.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3.清洁、整理床单位。

三.出院护理的程序:出院前:1.通知患者和家属 2.进行健康教育3.关注患者情绪变化 4.征求患者意见:出院时: 1.执行出院医嘱2.填写患者出院护理记3.协助整理、清点用物4.护送出院出院后:1.正理处理床单位 2.备好备用床以迎接新患者 3.按要求整理病历,交病案室保存;1.将污被服撤下,放污衣袋内,送洗衣房清洗;2.床垫、褥、枕芯、棉胎放日光下曝晒6小时,或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病床、床旁桌椅用消毒溶液擦拭;脸盆、痰杯用消毒溶液浸泡;4.病室开门窗通风;5.传染性病床单位及病室,均按传染病终末消毒法处理。

四.执行出院医嘱:1.停止一切医嘱,用红笔在各种执行卡片(服药卡、治疗卡、饮食卡、护理卡等)或有关表格单上写“出院”字样,注明日期并签名;2.撤去“患者一览表”上的诊断卡及床(尾)头卡;3.填写出院患者登记本;4.在体温单40-42℃横线之间,相应出院日和时间栏内,用红钢笔纵行填写出院时间。

第三节运送患者法(一)人体力学的概念:人体力学(human mechanics)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平衡,以及人体从一种姿势变为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科学。

(二)常用的力学原理:杠杠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的作用下能绕杆上一固定点转动的一种简单机械。

1、力臂>阻力臂,可以省力2、力臂<阻力臂,可以省距离1.杠杆原理:杠杠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的作用下能绕杆上一固定点转动的一种简单机械。

平衡杠杆、省力杠杆、速度杠杆2.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3.平衡与稳定:重力(重量、重心、重力线、支撑面)物体的重量与稳定度成正比物体重心的高度与稳定成反比,重力线必须通过支撑面才能保持人或物体的稳定,支撑面的大小与稳定度成正比。

(三)运用原则:扩大支撑面;降低重心;减少身体重力线的偏移程度;利用杠杆作用;尽量使用大肌肉或多肌群;用最小量的肌力作功二.运送患者法:不能自行移动的患者入院、出院、接受检查或治疗时,可酌情采取轮椅、平车等工具运送。

㈠轮椅运送法:【目的】1.运送能坐起但不能行走的患者 2.协助患者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及体力恢复。

【注意】1、注意安全,经常检查轮椅性能,以确保正常使用;患者上下轮椅时,椅背应与床尾平齐,固定好车闸;患者尽量靠后坐,运送中车速要慢,必要时系安全带。

2、观察病情3、注意保暖㈡平车运送法:【目的】用于运送不能起床的患者入院、做特殊检查、治疗或手术。

【实施】移椅松被→安置平车→托起患者→搬至平车。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采取不同的搬运方法。

【注意】1、搬运前安置导管2、搬运时安全节力3、上车后保暖舒适4、推车时平稳观察1.挪动法:对病情许可,能在床上配合者。

①移开床旁桌、椅,松开盖被,解释,帮助病人移向床边。

②推平车紧靠床边,上车顺序:上身、臀部、下肢。

下车顺序:下肢、上半身。

③用盖被包裹患者,露出头部,上层边缘向内折,使之整齐。

④整理床单位,铺暂空床。

2.单人搬运法:适用于儿科患者,或体重较轻者。

①将平车推至床尾,使平车头端和床尾成钝角。

解释,松开盖被,协助穿衣。

②搬运者:一手从腋下伸至肩部外侧,另一手托大腿下。

患者双臂交叉依附于搬运者颈后;搬运者托起患者移步转身,轻放于平车上,盖好盖被。

3.两人搬运法:适用于不能自行活动或体重较重者。

①同单人搬运①。

②将病人移至床边。

③搬运者甲:一手托颈肩部,另一手托腰部;乙:一手托臀部,另一手托腘窝4.三人搬运法:适用范围同两人搬运法。

①同两人搬运①。

②甲:托住头、肩胛部;乙:托住背、臀部;丙:托住腘窝、腿部。

③合力抬起,使患者身体稍向护士倾斜,同时移步转向平车,轻放于平车上,盖好盖被。

5.四人搬运法:病情危重或颈腰椎骨折等患者需采用此法搬运。

①移开床旁桌椅,推平车紧靠床边。

②在患者腰、臀下铺中单(布需牢固)。

③甲:站于床头,托头及颈肩部;乙:站于床尾,托两腿;丙和丁:站于病床及平车两侧,紧握中单四角。

④四人同时抬起,轻放于平车上,盖好盖被。

四.马斯洛(A. Maslow)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

(最基本)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与被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舒适(comfort) 1、定义: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焦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

2、特性:主观性——主观感觉。

差异性——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背景的特点和经历不同,对舒适有不同的解释和体验。

3、最高水平的舒适:——是一种健康状态,表现为:心理稳定、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感到安全、安全放松,心理和生理需要均能得满足。

4、舒适的相关因素:(1)生理舒适:机体感觉与知觉; (2)社会舒适:个体、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关系;(3)心理、精神舒适:内在的自我意识、包括尊重、性欲和生命的意义。

(4)环境舒适:围绕人体的外界事物。

如光线、噪声、温度、颜色及自然环境。

四个因素的关系:互为因果,相互联系。

任一因素出现障碍,即会感到不舒适。

(二)不舒适:1、定义:是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能全部满足,或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身体出现病理改变,身心负荷过重的一种自我感觉。

身体刺激:病理现象→疼痛;心理刺激:担心;精神刺激:害怕;社会刺激:工作负担过重;环境刺激:有不愉快的事发生。

2、不舒适的表现:烦躁不安.紧张.精神不振.不能入睡.消极失望.身体无力.疼痛(最为严重的不舒适)。

3、不舒适的原因:--身体、心理、社会、环境。

1.身体方面的原因:个人卫生不良、姿势与体位不当、保护具或矫形器使用不当、疾病影响。

2.心理、社会因素:焦虑或恐惧、生活习惯的改变、自尊受损、缺乏支持系统、角色适应不良3.环境因素:社会、物理环境4、护理不舒适患者的原则;护理的目的——消除不舒适的原因协助患者获得最佳健康状态;护理的原则:1.预防为主,促进舒适(评估不舒适的原因,加强基础护理。

)2.加强观察,去除诱因(细致观察患者不舒适的表现,去除诱因。

)3.采取措施,消除和减轻不适4.互相信任,给予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疏导。

)二、患者卧位与舒适:(一)卧位的基本要求:1.卧床姿势:应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2.体位变换 2h变换一次体位3.身体活动 4.受压部位5.保护隐私;(二)卧位的性质:①主动卧位:病人自己采用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卧于床上,体位可随意改变。

②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

(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者)③被迫卧位:病人意识存在,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疾病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

(如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呼吸极度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位)(三)常见卧位:1、仰卧位【平卧位】(1)去枕仰卧位:姿势:枕头立于床头,头偏向一侧;适用范围: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头痛)。

(2)中凹卧位:姿势:抬高头胸部10~20°,抬高下肢20~30°适用范围:休克患者,抬高头胸部,保持气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

(3)屈膝仰卧位:姿势:屈膝稍分开。

适用范围: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洗等。

2、侧卧位:姿势:两臂屈肘,一手放于枕旁,一手放于胸前,上腿弯曲,下腿伸直适用范围:①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

②预防压疮,平卧位与侧卧交替,便于护理局部受压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