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杂草的环保型防除作者:华继军, 冯桂林作者单位:宝应县范水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宝应,225819刊名:安徽农学通报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2008,14(20)引用次数:1次1.会议论文王建旻.邱江.高联义.杨爱国泰州市农田杂草发生、变迁与防治对策2005近年来,随着一大批轻型栽培技术在我市的大面积推广,尤其是直播、套播面积的逐年扩大,泰州市农田杂草的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突出表现为草害面积加大、重草田块数量上升、田间草相趋于复杂。
同时,由于近年来除草剂的研发上缺乏新品,导致长期使用同类除草剂,使得杂草抗药性呈增强趋势,从而加大了农田杂草的发生危害和防除难度。
为有效控制农田杂草危害,我们在调查摸清杂草发生的基础上,优化配套农业措施和推广化学防除技术,有效地保障了农作物丰产丰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文介绍了农田杂草发生的特点,提出了农田杂草防治对策。
2.期刊论文周繇.ZHOU You长白山区农田杂草的调查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1)通过3年的实地调查,报道了长白山区共有农田杂草78科、272属、477种、9变种,其中多年生杂草55科、116属、244种,1、2年生杂草44科、131属、195种,草质藤本杂草13科、17属、25种,灌木杂草6科、7属、10种,木质藤本杂草2科、2属、3种;超过9种以上科有12个,超过4种以上的属有14个.对本区农田危害严重的共有20科、28属、29种,其中属于世界恶性杂草的有5种,中国恶性杂草有10种;较重的有19科、33属、46种,较轻的有67科、206属、346种,略有危害或不构成危害的有29科、49属、58种.生长在旱地、菜园中的杂草有48科、171属、268种,果园中的杂草有42科、135属、214种,水田里的有40科、60属、102种,田梗、路旁的有27科、98属、145种,水田、旱地两栖性杂草有11科、12属、19种.属世界性的杂草有35科、64属、178种,热带性的有26科、52属、71种,温带性的有41科、150属、220种.旱生杂草有53科、214属、348种,湿生杂草有17科、38属、73种,水生杂草有28科、36属、156种.分析了农田杂草传入本区的途径,提出了6条防治杂草的具体建议.3.会议论文赖强.卢远全.周萍.李红梅.何华健四川中部丘陵地区农田杂草发生调查及治理对策20082004~2007 年通过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四川中部丘陵地区长期使用除草剂后的农田杂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长期使用除草剂防除杂草后,虽然有效地控制了当季作物杂草的为害,但也加速了农田杂草种群变化和群落演替,农田杂草种类依然多,发生数量依然大,发生为害程度没有降低,农田草相变化明显,一些次要杂草逐渐成为主要杂草,一些多年生恶性杂草发生为害加重,成为难治的农田杂草.本文分析讨论了四川中部丘陵地区农田杂草发生变化现状,提出了治理对策.4.会议论文楚桂芬.周亚东河南省农田杂草种类调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004农田杂草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灾害,它与作物争肥、争光、争水,传播病源,造成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搞好农田杂草种类、发生、分布、危害及除草剂的使用、药害等情况的调查,对制定农田除草技术措施,减少药害事故发生,改善环境条件和减少农药污染,降低用药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学位论文赵森霖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2008农田杂草从人类开始在大地上耕种那天起就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发展、阻碍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少耕或以秸秆覆盖容易滋生杂草,因此防除杂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规模普及保护性耕作必须考虑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旱地连续七年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采用“W”五点取样法,测定不同耕作方式农田杂草株数、盖度、鲜重等指标,应用R.Levins提出的生态位宽度测定公式,计算杂草优势度、生态位、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均匀性指数、相似性指数等,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组成、生态位及物种多样性,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连续7年的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田间杂草群落调查表明,小麦田杂草群落中有地肤、灰绿藜、地锦、藜、野艾蒿、田旋花、打碗花等共16种,10科15属。
豌豆田杂草群落中有田旋花、地肤、地绵、灰绿藜、稗草、藜、打碗花等共12种,8科儿属,其中地锦、地肤、灰绿藜、藜、稗草、独行菜、篇蓄、苣荬菜为一年生杂草;田旋花、打碗花、苣荬菜、蒲公英、猪殃殃、车前为多年生杂草,荠菜为一年或越年生杂草。
保护性耕作处理出现的杂草种类相对于传统耕作杂草种类较少,具有一定的控草作用,不同耕作处理作物营养生长阶段,杂草增长缓慢,而生殖阶段杂草发展迅速,免耕不秸秆覆盖在作物生长前期抑制杂草生长,而免耕秸秆覆盖在前期相对于传统耕作不利于杂草的控制。
多年实施的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未增加农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7年的传统耕作秸秆翻压、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对小麦田杂草物种丰富度未造成显著影响,但豌豆田免耕秸秆覆盖影响处理显著。
分析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处理与传统耕作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极显著,且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辛普森指数、均匀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多年实施传统耕作秸秆翻压或免耕、免耕秸秆覆盖没有增加农田杂草群落的多样性,尚未形成单一优势杂草。
通过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杂草重要值和相对多度,分析杂草优势度差异,从分析结果看,重要值和相对多度在确定主要杂草及评估杂草对作物影响上基本一致,只是在对本试验传统耕作秸秆翻压处理中田旋花位次上有较大差异,但该处理下主要杂草的田间均度、田间频度、田间密度值均无显著差异,相对多度、重要值也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单独运用相对多度分析杂草优势度,但须说明杂草群落内杂草种间优势度差异显著程度。
6.期刊论文陈克才.胡根生.钱良玉.徐自尚.宛敏留.王德好沿江圩区农田草相的变化及杂草综防策略-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通过2次普查发现,沿江圩区农田杂草种类减少了73种,其中55种属畦畔植物.优势种及杂草群落发生明显变化,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及其变种以及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仍为恶性杂草,危害依然严重;*9草 (Beckmannia syzigachne)、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空心莲子菜(Alternant hera philoxeroides)上升为主要杂草,危害加剧;杂草总体危害程度明显降低,水稻损失率由16%~62%下降到2.14%~6.95%,小麦损失率由30.1%下降至3.31%~8.05%.根据农田杂草发生规律提出了杂草综防的关键性技术为:减少杂草繁殖体侵入农田;抓好田间杂草苗期的灭杀.对沿江圩区杂草综合治理提出了建议.7.会议论文梁帝允.梁桂梅我国农田化学除草现状与发展对策2004我国农田杂草共有580种,其中恶性杂草15种,主要杂草31种,区域性主要杂草23种.2002年,我国农田草害面积约为11.33亿亩次,估计由于杂草危害减产粮食175亿公斤,减产棉花皮棉2.5亿公斤.我国农田化学除草面积迅速扩大,水田化学除草比率高,旱田发展快.目前,我国农田化学除草面临的问题是:农田杂草种群演替加快,难治杂草发生危害日趋严重;除草剂药害问题突出;农田杂草抗药性上升;除草剂施用器械落后.今后农田化学除草工作的对策是:加强农田杂草种群动态和抗药性监测工作:开发简便、经济、适用的除草剂使用技术;加强长残效除草剂科学使用和管理;加强技术培训、宣传和普及,促进化学除草工作持续发展.8.期刊论文左忠.王峰.温学飞.陈芸芸.郭永忠宁夏盐池县农田杂草种类及防治技术-草业科学2004,21(8)大面积普查和小样方调查的方式,共调查到21科56属82种农田杂革,种类最多的是禾本科Gramineae,有17种,藜科Chenopodiaceae次之,有14种,菊科Compositae13种;危害较严重的有禾本科和藜科.其中水浇地主要为害杂草有52种,旱作农田有50种,都以禾本科为最.同时通过对当地人工除草、农艺治革、化学防革等杂草防治现状及分析,为同类地区农田杂草种类鉴别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9.期刊论文张志财.吕跃星.廖宇飞.张琳.邱彦伟.徐香瑞吉林省农田杂草调查结果与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对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的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田的杂草种类、密度、分布、优势种群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田在样点地中出现的杂草有36科130种.其中,禾本科杂草17种,阔叶杂草113种;旱田杂草27科103种,水田杂草14科29种;玉米田杂草27科81种,大豆田杂草25科78种,小麦田杂草20科58种.吉林省旱田菊科的苣荬菜、山苦菜、小蓟、苍耳普遍发生,危害加重,禾本科的稗草与苘麻、反枝苋、水棘针、铁苋菜、藜、蓼等大面积发生,水田杂草主要形成了禾本科+阔叶+莎草科的杂草群落,个别地方水绵和藻类发生危害较重.10.学位论文李伟伟苏南地区水田杂草潜群落及潜综合草害评价的研究2005本文以苏南地区水田杂草潜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萌发法对不同耕作方式稻麦田杂草潜群落、不同灌溉措施稻麦田杂草潜群落、稻鸭共作田杂草潜群落以及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杂草综合体进行了相关研究,并用潜草害综合指数对不同耕作方式稻麦田杂草潜群落潜危害程度做了初步的评价,具体结果如下:1.不同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田杂草潜群落特征 采用温室萌发法对苏南地区三种耕作方式(免耕、旋耕、翻耕)的稻麦连作田的杂草种子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春季杂草和秋冬杂草两种类型,较为系统地揭示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田杂草种子库的结构特征以及种子库内的优势种。
本试验结果表明:杂草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与耕作制度密切相关。
耕作措施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2.不同灌溉措施下农田杂草潜群落分布特征 在不同灌溉措施下,通过对田间杂草密度进行曲线模拟,结果发现土灌溉渠道的杂草种子密度随田间水流方向比较符合对数模型y=k+a*ln(x),而水泥渠则符合线性模型y=kx+b。
3.稻鸭共作模式下农田杂草潜群落分布特征 在稻田实行稻鸭共作,可以显著降低田间杂草的发生危害,使稻田主要杂草千金子、陌上菜、异型莎草等的发生数量明显降低。
本研究还发现清水区与混水区的杂草种子库无明显差异。
4.农田杂草群落综合体的研究 利用温室萌发法研究种子库,样方法进行田间杂草密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