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蹈校本课程标准

舞蹈校本课程标准

小学校本课程《舞蹈》课程标准
一、前言
舞蹈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形体以及协调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它可以使儿童得到情操、情感方面的教育。

从爱祖国、爱社会、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唤起儿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行为美。

同时,也可以在基础舞蹈中塑造学生的形体以及对舞蹈动作的灵敏程度。

从目前的基础教育体系来看,舞蹈教育还没被纳入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许多中小学里都没有设置独立的舞蹈课程。

在小学里,舞蹈教育只不过结合在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和依从的地位。

然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手段,它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

所以,舞蹈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以提升儿童对课程的积极性。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提高协调能力。

⒈通过舞蹈动作的训练,培养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敏捷的反映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平衡
能力,增强身体肌肉力量及脊柱、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肩关节的柔韧性。

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及塑造健美的形体,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⒉通过舞蹈教学,将音乐和舞蹈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

让儿童们在舞蹈教育过程的体验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

⒊通过舞蹈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儿童的智力素质。

(二)分目标:
低年段(一~二年级):
1.观看舞蹈,学会欣赏舞蹈。

2.激发对舞蹈及音乐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儿童集体舞蹈表演。

跳舞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3.听到喜欢的音乐能有想去舞蹈的欲望。

4.初步了解舞蹈,能表达个人情感。

5.在舞蹈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中高年段(三~六年级):
1.观赏舞蹈表演,能区分主要舞种。

对舞蹈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有所领悟和体验。

2.能准确地表演儿童舞蹈,并富有感情。

3.观看各类舞蹈的表演,能说出其所表达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
1.观看各种儿童节目或者影片、歌舞剧中的舞蹈表演,感知身体语言的独特魅力,懂得肢体语言也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2.熟悉旋律的节拍,会分辨简单乐曲的4/3拍和4/2拍的旋律。

3.学会一种简单舞蹈的手部动作。

4.学会这种舞蹈的脚步动作。

5.学会手脚协调,加之脸部表情得配合,逐渐使自身动作更有表现力。

在班级统一学习中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尽快学会舞蹈,增进同伴间默契,懂得团结协作。

四、教学建议
(一)教法建议:
1.为使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可放送一些通俗歌曲或一些有名的民歌
2.根据歌曲具有的特征,音域较宽,调性较高,高音部分还要避免大喊大叫。

3.歌曲中的倚音、波音、滑音是很具地方色彩的装饰音,尽量要把它表现好。

4.歌曲的节奏清新明朗,内容生活化,故可把歌曲处理成有简单动作和情景的表演唱,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5.由于调性关系,伴唱部分可由老师弹奏或听录音,学生可不唱。

(二)教学建议: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启发学生去理解动作原理,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舞蹈知识技能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舞蹈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实效。

授课形式采取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三)评价建议:
对学生的评价可分为平时、定期和总成绩的评价,也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互相观察与评价,相互帮助与启发,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

对教师的评价则以动作示范性,教学观察性、备课质量性和热爱舞蹈的自主性为出发点。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构成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宏观把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训练民族舞蹈。

2.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规范性和创造性。

本课程在教学中,特别是基本功的训练要扎实有效,特别是具有民族舞基本特征的动作要讲究规范。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多个艺术品种的嫁接融合。

3.舞蹈动作是本课程的训练重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时,在嫁接舞蹈动作的同时要结合相关
的知识,使学生乐意接受并充分表达。

4.舞蹈具体动作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少讲多看、精讲多练,由基本动作到串联。

在动作练习过程中,注意向学生讲明动作的含义,提出舞蹈的情感要求,在舞蹈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摸索探讨其中的规律特点,从而加强舞蹈教育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应关注舞蹈技能训练方面的指标外,还应该关注情感的体现。

如:对舞蹈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舞蹈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对舞蹈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等。

(二)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舞蹈教学的上课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

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跳等方式进行。

2.在舞蹈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等,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分。

但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感受能力。

六、保障措施
1.组织措施:成立评价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计划完成。

2.制度保障:制定教学安全制度。

3.财力保障:争取上级资金,校内积极自酬资金,确保各项经费投入,保证项目完成。

4.管理保障: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总之,儿童舞蹈教学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舞蹈的性质、特点与审美作用,强调创新意识。

重视合作与共处意识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