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舞蹈》
二、开发者:李楠
三、主讲教师:李楠
四、教材类型:自编活动教材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课程理念
(1)强化舞蹈审美理念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效应。
在舞蹈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应以情感人,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培育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2)激发巩固学习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舞蹈的动力,它的产生与保持,取决于是否能从舞蹈动作中获得每的享受和身心愉悦,要根据学生学习舞蹈的认知规律,增强舞蹈动作的贴切性与情绪性,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舞蹈教学环境,对学生所表现
的积极学习行为给予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生成强化。
(3)注重舞蹈的文化品位
舞蹈蕴涵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
舞蹈教育要以舞蹈文化为主干,注重舞蹈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与时代感性,形成多元文化,达到传承民族文化,拓宽艺术视野的目的。
(4)重视实践
实践是培养舞蹈能力的基础。
舞蹈教学中应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集体性、多样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获取新的知识。
(5)关注个性发展
舞蹈属于提高性艺术教育。
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是学生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获得自主的空间。
设计思路
按照课程的定位、性质及课改的心理念,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学生的现有水平,制定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低年级为基础班,主要是基本功练习和律动表演再穿擦学习简单的儿童舞,每学期学跳二个舞蹈作品,对学生而
言,既有所得,又没有太大的压力,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的提高。
教师尽量的给孩子多些舞蹈素材,对学生今后的编舞大有帮助,使她们成为班级的文艺骨干力量。
本课程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能力,又能促进个性发展,兼有拓展性课程与选修课的功能。
课程目标
总目标
(1)通过舞蹈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舞蹈学习奠定基础。
(2)在自信、有表情的表演中,加强合作交流,既表现个体的水平,有体现群体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3)在舞蹈训练、表演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人格完善。
(4)了解舞蹈的基本要素: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一些儿童舞、民族舞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
使之获得感知、表现的基本能力,提高对舞蹈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
阶段目标
●低年级(基本功、儿童舞)
情感目标:激发小朋友对舞蹈的兴趣,养成爱跳舞的态度。
能力目标:学会儿童舞的基本步伐与动作,学会二至三个生动活泼的儿童舞(可能会有一些流行舞蹈、民族舞蹈的因素)。
行为目标:积极参加各类舞蹈活动,初步具有良好的舞蹈学习习惯。
课程设置
此舞蹈校本课程属于一种拓展性课程,适合低年级,以练基本功为主,学习简单的律动以及儿童舞。
课时安排:总课时均为二十节课,每节课四十分钟。
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拓展性、研究性课程,使学生的特长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以并非要给学生一个明确地界定。
从某种意义而言,只要学生的兴趣得以满足、发挥、巩固。
那么,这就是师生共同的成功之处。
况且,在艺术活动中,学习舞蹈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份自信、在舞台上所表现的各种肢体语言,一定会让每一位旁观者作
出正确地评价。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