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复习课程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复习课程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简述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过程:生育制度,死亡制度,人口迁移,人口转变。

(2)人口结构:A.自然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伤残结构。

B.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和农村。

C.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结构,职业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等。

(3)人口变迁:人口与社会变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史,人口质量,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与资源。

二、简述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出生,家庭、学习,学校学习,就业,婚姻,生育,退休,死亡。

三、简述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极限寿命平均预期寿命生物因素死亡制度文化因素(生活方式)经济因素极限寿命与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生物因素和死亡制度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死去的是什么人(死者的社会角色进行死亡率差异分析),在什么地方死(医院、家中,工作场所或者其他),在什么时间死(个体死亡的年龄或不同历史时期),以什么样的方式死亡(疾病、事故、自杀或老死进行死因分析),死亡的符号意义(死亡的文化功能),各种经济原因,文化原因主要是生活方式,各种政治原因。

四、简述国外人口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国外人口思想史发展:1、古希腊人口思想:柏拉图—适度人口思想;亚里士多德—优生、优育、优教2、宗教人口思想:①奥古斯丁—不关注人口规模,而关注人不应自杀、避孕等②阿奎那—尊重生育权利,鼓励人口增长③马丁·路德—反对禁欲主义、独身主义3、工业革命早期人口思想:重商主义—增值人口;重农主义—适度人口思想4、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和生活资料相平衡(1)柏拉图的人口思想: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城市的理想人口规模为5040人。

保持这一理想规模的办法:人口过多则鼓励移民外流或杀婴,人口过少则鼓励生育,为优生则可以使优秀男女配对繁育。

(2)亚里士多德人口思想提出:中等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口,适中的国土面积,构成一个理想的城邦。

他已经认识到土地和财富的增长慢于人口的增长,考虑到维持财产平等的前提下,借助法律手段来限制人口增长,把人口问题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

这是后来马尔萨斯《人口论》观点的起源。

2.中世纪宗教的人口思想(1)奥古斯丁人口思想:人的生命是上帝决定的。

人为避孕,流产和离婚等是不合理的。

(2)托马斯阿奎那:主张人口增殖,反对禁欲,独生。

(3)马丁路德:反对禁欲主义的独生,主张人口增殖。

基督教认为只有上帝有权支配人的生死,反对避孕、堕胎和离婚。

13世纪后由于大瘟疫使欧洲人口锐减,基督教开始鼓励人口增长,如托马斯. 阿奎那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应当限制人口增长的观点。

3.近代欧洲即工业革命早期的人口思想(1)重商主义主张增殖(2)重农主义主张不能无限制的人口增长,土地有限,要限制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后,贸易发展迅速,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来达到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富强(劳动力、税收、兵员)。

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1)人口增长与专业化分工之间是相互促进式发展,人口增加作为劳动者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刺激工业发展,作为消费者也扩大了消费市场,为政府扩大了收税的对象规模,增加了储蓄和资金,市场和资金的增长会刺激生产和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劳动分工的前提是资本积累和工人数量的增加,人口的增加因此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人口增长持乐观态度。

(3)人口增长并非取决于社会的富裕程度,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到资本所能允许的程度后便不应再增长,否则会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当时的北美地区)。

当时欧洲商品生产发达,海外市场广阔,而且向殖民地移民也有很大空间,所以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不十分突出。

4.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1)两个前提:A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条件;B两性之间的性欲是必然而且保持恒状,并导致生育成为人类的“本能”。

(2)两个级数:A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1,2,4,8,16,32…并在25年内翻一番。

(这反映了当时生育率的基本水平)B 生活资料(粮食)以算术级数增长:1,2,3,4(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A积极性抑制力量——战争、瘟疫、饥荒;B预防性抑制力量——晚婚、避孕、流产、杀婴、节欲。

(4)人口波动规律:三个命题: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然增长,除非有外力限制;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平衡。

规律:人口增长到事物供给的极限时,积极性和预防性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食物再度丰富,刺激人口增长;增长到极限时,人口再度下降,5、简述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

1)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

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高—低—高”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如朝鲜。

(2)成年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

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低—低—低”模式,如瑞士。

(3)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上宽下窄)。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负增长。

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低—低—低”模式,一般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如德国。

年龄结构类型老年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年轻型 5%以下 40%以上 15%以下 20岁以下成年型 5%-10% 30%-40% 15%-30% 20-30岁年老型 10%以上 30%以下 30%以上 30岁以上6、简述人类历史上不同生育模式的特点。

1、传统农业社会生育模式: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代表了人类大部分时期的生育类型,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是一种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

这种生育模式的特点是: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妇女能否活到和活过生育期直接影响到生育率的高低。

因此,每个女孩能否活到15岁成为首要问题。

②各种经济因素影响生育模式。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引起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一旦超过农业生产力能够维持的人口数量时,自然的和人为的死亡率增加,生育率再次受到死亡率的控制。

③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影响生育观念,男性偏好占主导,早婚、早育、多育。

以育龄妇女高频率生育来替代人口高死亡率。

社会上存在遗弃女婴的状况。

④封建专制下,存在阶级地位不平等,平民的生育模式受死亡率影响大。

2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情况。

2、工业社会生育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3、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2)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情况。

发达国家的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第一,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在低死亡率的状况,生育率明显下降。

第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育从自然型变为人为型,避孕药具的生产得以产业化。

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非同步变化,影响死亡率的诸多因素不能同时作用于生育率的下降。

发展中国家同样享受了医疗卫生进步带来的死亡率下降。

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那些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没有变化,生育率依然保持原有水平,由此导致出生率的高速增长。

第二,19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稳定下来,一些国家的生育率开始下降的趋势。

以印度为例,1995年出生率下降到29‰,但与稳定下降的死亡率相比,生育水平仍很高。

它难以抵消死亡率下降的幅度,人口依然保持增长的趋势。

第三,与传统高生育率相关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是其生育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比如男性偏好的文化传统。

第四,发展中国家对高生育率的控制手段主要依赖于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

7、简述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

1、生命周期上的解释: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最后一个孩子离家后,迁移的可能性大;2、涯业生涯上的解释: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迁移;3、成本收益:追求更好的生活。

8、简述生育制度的分析框架。

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的一整套规范和文化。

生育率生物因素生育制度(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生育力)社会政治力量经济水平9、简述推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间障碍(距离、信息获取量、个人因素、当地因素(排外))迁出地迁入地自然环境恶化生活水平人为因素(战争、冲突、迫害)治安人文环境⏹推力: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生存环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为因素:政治动荡、宗教、种族冲突、人口过剩⏹拉力:迁入地存在着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1889年,雷文斯坦图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认为人口迁移存在着两种动因,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导致了人口迁移:(1)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恶化是推动人类迁移的基本力量。

人为因素:如政治动荡、宗教、种族冲突以及人口过剩导致的收入水平下降都可能成为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

(2)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

推力因素:1.当地某种资源减少或为之支付的费用增加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半失业状态3.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收入水平较低4.由于政治、宗教或种族等原因而受到歧视5.破产、罢工、产业被出售或合并,或产业不能转移到其他地区6.社区受到其他职业、收入阶层或种族的“入侵”7.社区不能或很少能提供个人发展机会、就业机会或婚姻机会8.由于灾害(如洪水、火灾、旱灾、地震等)或流行疾病等,被迫从该社区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