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社会学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思潮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包含各种理论,它们彼此竞争而且意见相左。
因此,得出一个确切的关于后现代理论主义的定义是徒劳的,这里也仅仅是列举一二。
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有人提出,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在1870年前后,一个英国画家约翰沃特金斯查普曼的画作被描述为“后现代的”绘画。
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菲德里柯德奥尼斯1934年编选的《1882一1923年西班牙及拉美诗选》一书,最初它是一个文学术语,指的是在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内部发生的一种运动。
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巴尔特等所谓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的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服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因而后结构主义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形式。
在美国,奎因、罗蒂等从分析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所谓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则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和超越近现代西方的哲学传统,他们的哲学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形态。
格里芬认为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超越现代的情绪。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笼统地称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人的反叛情绪的符号化。
但是后现代主义的含义虽然广泛,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共同的理论倾向。
为了更好得理解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有人认为可以从三个向度上理解后现代主义: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倾向1、反对个人主义,强调内在联系的实在性。
2、整体有机论。
它超越机械主义和二元论,是后现代有机论和后现代整体论的结合。
反对现代主义的统治欲和占有欲。
强调生命的平等性。
反对人类中心论。
3、强调过去和未来之间有一种新的时间联系。
4、它的创造性和多元论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理论具有如下基本的特质:1、后现代是一个人们用以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
原有的决定论、稳定性、有序、均衡性、渐进性和线性关系等失去了往日的效用,而各种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与断裂等现象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性、统一性的时代,新的范畴如开放性、多义性、无把握性、可能性、不可预测性等等,已进入后现代的语言;3、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观念的历史时期,这种多元化强调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各种范式并行不悖、相互竞争;4、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便是真理、正义、人性、理性也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原则的直接结论是: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维护事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反对试图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别人,使异己的事物屈服于自己意志的霸权野心。
它尊重并承认各种关于社会构想、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选择。
三、后现代主义的形态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意大利哲学家瓦提莫等。
它与现代主义的不同之处是,现代主义是一种有限的思维方式,它总是从某个给定的或假定的前提出发,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视角”,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彻底的否定性。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
它宣布了二元对立思维的破产。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成功和深刻就在于它的彻底的否定性,它的彻底的反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人们清理几千年来形成的层层思想束缚及思想沉疴具有深刻的解放思想的意义。
然而它的失误及片面性也在于它的彻底的否定性,这使它有可能发展到极端而走向否定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多元论的危险。
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蒂、霍伊和格里芬。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富有建设性”这一点将它与否定的或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具有如下特征:(1)与现代性视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为外在的、偶然的和派生的相反,强调人与他人、人与世界及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2)与二元论的现代人和自然处于一种敌对的或漠不关心的异化关系不同,后现代人信奉有机论,在世界中如同在家一样。
(3)后现代主义具有一种新的时间观,它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
(4)针对现代人的对世界态度冷漠、感觉迟钝的心态,倡导人们对世界的关爱。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具有乐观主义的色彩,它积极寻求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倡导重建一种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但由于急于建设,忙于拯救世界,指导人生,势必使自己的理论缺乏严格的推敲,并产生了粗制滥造的现象。
3、庸俗的后现代主义所谓庸俗的后现代主义是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庸俗化,这种庸俗化是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化地理解的后果。
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的首要特征是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
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绝对否定。
殊不知,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是建立在肯定、汲取现代主义的精华的基础之上的。
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抽掉了或者说没把握到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仅抓住后现代主义的某个或某些表面特征,以偏概全,视其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
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视后现代主义的策略为目的。
后现代主义的许多做法(如强调复制、摹仿、解构等)仅仅是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是为了论战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帮助人们打破各种思想的束缚和偏见,进而说明一个道理,并非是将策略本身当作其目的。
庸俗后现代主义的第四个特征是用单一的原因来解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
庸俗后现代主义的优点是便于理解,但缺点是简单化和庸俗化。
第二节福柯的权力系谱学一、权力系谱学的含义系谱学作为一种历史学方法,主要是揭示当前的主体话语与实践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出客观化的理性形式及其真理与知识体系作为历史性的偶然而非永恒的必然力量是如何形成的。
系谱学的任务就是去恢复被总体化叙事所压制的自主话语、知识和声音。
历史中被压制的声音证明了统治的隐蔽性,让这些被压制的声音发言对于修正人们关于权利是什么以及权力在何处的观点至为重要。
系谱学对那种认为目前状况是永恒的和自明的观点提出质疑,揭示隐藏在中立或友善面具下的权力与统治的实际运作状况。
所谓权力系谱学,按照福柯的话就是能够阐明知识、话语、客体领域等事物之构成的一种历史形式,它不需要参照某个主体,不管这个主体超越了事件场,还是顶着空洞的身体贯穿于历史。
权力系谱学主要是为了揭示权力的构成问题在历史网络中是如何解决的,而不是将其付诸构成主体。
二、权力系谱学的基本内容1、传统权力理论的模式福柯认为传统理论用来阐释权力的主要有两种模式:法权模式(合法化—权威模式)和经济模式(利益—冲突模式)。
(1)经济模式(利益—冲突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权力分析关注的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冲突论,在这方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经济模式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基本模式是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
这与韦伯的看法是一致的。
韦伯曾说过,权力就是指一个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某个位置的行动者,可以不顾反对而实现自己意愿的机会。
(2)法权模式(合法化—权威模式)在法权模式的倡导者看来,经济模式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
有人认为经济模式所持的权力概念未能充分考虑权力与强力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恰恰是权力的关键所在。
帕森斯也认为以往对权力的分析没有满意地解决“强制与一致方面的关系”。
这些学者指出,权力理论需要所谓“沟通性权力”或者作为“一般化媒介”的权力的概念。
在这种权力观念中,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权力是通过符号化实现的一般化媒介;第二,权力是合法化的。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权力转化为权威,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权力。
但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两种权力观念都将权力看作是与社会的一个特定领域即政治领域相关的事务。
研究权力应该首先关注和国家机器有关的问题。
其次,两种权力观念都认为,权力分析总是与精英和领导权的认定有关。
在两种权力观的分析视角中,权力往往被视为一种在社会中被分配的份额,被视为一种实体性的物。
作为这样一种思路的突出体现,就是这两种权力理论都是某种能力理论。
2、福柯权力分析的基本思想(1)权力是多形态的,而不是同质的。
自霍布斯以来,权力分析中似乎就只考虑一种形态的权力,即将权力看作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它往往以前者对后者的暴力手段为基础,进而涉及到意愿的控制,从而经过不同程度的合法化,使不公正或不合理的支配能够为被支配者所接受;而且在现代社会,国家是权力问题的焦点。
在权力这个问题上,福柯是反司法主义的,反对国家中心论的。
福柯特别强调,我们在分析权力时,要摆脱司法模式的限制,超越只关注国家、法律和政治领域的局限。
应当着手从权力发挥作用的各种经验性的局部,如监狱、家庭来研究权力多变的面目。
(2)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所有物。
福柯指出,传统权力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将权力看作一种所有物。
这实际上继承了中世纪以来从权利出发分析权力的思路。
福柯认为,权力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媒介,而首先是策略。
福柯在《纪律与惩罚》中,特别关注各种运用权力的策略,强调指出,权力之所以具有多种形态,正是因为权力使用了各种不同的策略。
要想真正把握权力的策略,就不能局限在起因的问题上。
实际上,福柯对权力的系谱学分析,贯穿了尼采的“效果史”的论述,努力把握权力运行的过程和效果,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匆忙地从权力与斗争的实际过程返回这些过程的起因。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福柯反对权力的经济主义观点,反对将权力还原为经济问题。
(3)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
传统的权力分析总是强调权力消极否定的一面,将权力视为某种障碍,权力分析中充斥着“禁止”、“阻止”、“防止”之类的词汇。
但是福柯通过对监狱和性的问题的研究发现,权力应该首先被看作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或者说生产性的网络。
这种作为生产性网络的权力,不断创造出社会成员关系之间的崭新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之间建立新的相互作用线。
福柯对权力积极性的强调,并不是说权力是好的,而是让人们注意权力并不仅是被动的禁令,而更多是产生许多效果的机制活技术,无论是在知识和话语的层面,还是在欲望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