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建设学科、专业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有效途径。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13]1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强对我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学内容、优秀的教材、具有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示范性课程。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采取学院先行建设、择优推荐、教务处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下拨建设经费方式进行。
并在学校主页建立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发布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等。
学校将在立项、运行、经费、人员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
第三条精品课程建设机制以课程组为基础,组成学校、学院、课程组三级机构。
校级机构领导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精品课程建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主管处长负责;院级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的工作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
第三级机构由课程组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
第二章申报与管理
第四条申报程序
(一)课程组要结合学院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学院评估工作,由教研室主任向所在学院(部)提出课程建设申请,填写“XXX 学院精品课程申报表”,由本单位审核并推荐“校级精品课程”上报教务处。
(二)教务处汇总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情况,根据全校专业、学科建设,结合学校评估工作,统筹规划,严格把关,组织专门委员会研究确定校级精品课程,并在校级精品课程中遴选推荐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推荐国家级精品课程。
第五条评审原则
学校组织专家依据XXX学院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申报校级精品课程进行评审,优先考虑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评审过程及主要内容为:
(一)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
(二)专家组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并提问;
(三)专家组对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评审;
(四)专家组听课评价教学效果;
(五)申报材料(申报书、说明材料、上网资源等)校内公示。
第六条精品课程管理
(一)精品课程经批准后,课程负责人每年应向教务处提交精品课程年度建设进展报告书,其内容包括进展情况汇报、阶段成果、存
在问题和下一年度的工作安排。
(二)教务处每年将组织专家对各门精品课程的进展报告书进行评审,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指标或建议,各课程项目负责组要根据此评审意见进行研究和改进。
(三)学校对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和网上检查。
项目任务书下达2年-3年后,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站及课程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二)年度评审合格的启动下一年度建设经费;检查不合格,取消“精品课程”称号,停拨建设经费,但保留其一年内申请复查的资格。
复查合格的恢复“精品课程”称号,但不补拨建设经费。
复查不合格的课程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校精品课程。
第三章经费管理
第七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时间为3年,资助经费为每年5000元/门。
省级精品课程每年资助2万元,资助时间为4年。
国家级精品课程每年资助10万元,资助时间为五年。
所有资助经费都必须用于课程建设。
第八条资助经费由学校教务处提供。
该经费根据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的七个方面,用于课程的建设及推广(10%)、购买教学软件(10%)、辅助教材(10%),相关论文、教材出版费(30%),共享精品教学课件及教学经验(10%)、建设补助费(10%)和上网维护升级费(10%)等。
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费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精品课程网站每年升级更新不低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