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KENGO KUMA)——竹屋一、建筑师概述1. 生平简介2. 设计理念3. 主要作品(代表作欣赏)二、作品分析1. 基本信息2. 场地条件3. 空间组织分析4. 局部空间特写5. 光影处理6. 材料和技术7. 设计思想三、资料收集途径一、建筑师概述1、生平简介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1987年建立了空间研究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除了在东京的办事处,他在巴黎有一个建筑事务所,来发展他在欧洲的建筑业务。
他在日本本地和国际上都获得过很多大奖,也举办过很多的个人作品展览。
自从2001年在庆应义塾大学科学与技术系任教授以来,隈研吾在各种公共机构讲演,同时,隈研吾也致力于写作,已拥有很多部畅销的著作(比如《负建筑》《十宅论》《反目标》等),他不仅仅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是日本当代建筑理论的杰出讲演者和作家。
2、设计理念隈研吾向来所秉持的设计理念──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
作为20 世纪50 年代出生的日本青年建筑师,隈研吾从他10岁的时候看到丹下建三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建造的代代木体育馆开始,隈研吾就有了成为一位建筑师的梦想。
直到198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学习亚洲城市设计后回到日本,他都坚信混凝土是建造理智和商业建筑的最佳材料。
而当1990年的时候,隈研吾把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从东京搬到乡村,让他对混凝土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
那个时候和当地木匠一起工作的经历让隈研吾意识到,木质材料可以建造出既经济实用,又复杂多变的建筑。
他开始认为清水混凝土的强势使其他的材料失去了本身的结构、构造作用,只是作为覆盖在混凝土表面的装饰材料存在的,而结构构造特征,运用不同的材料,他不希望材料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而是把不同材料作为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载体,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融合。
他想创造的是一种脱离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的建筑,也就是“透明的建筑”。
“透明的建筑”,是与其周围空间相互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环境与灵魂的对话空间。
如何让建筑从眼前消失(也就是建筑与环境怎么才能融合),一直是隈研吾思考的问题,在他的一系列建筑实践中,他的思想走向了成熟。
继而提出了“建筑应该在适应各种各样的土地环境上进行设计”的“负建筑”理论。
隈研吾的建筑与它们的环境和平共处,不会试图破坏或战胜它们的直接背景。
他的作品大都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在那儿的东西。
隈研吾设计的博物馆、神庙和住宅,大部分建筑在日本,使用本地的材料。
这些材料是泥土、木材、竹子、石头和脆弱的和纸。
清除建筑(erase architecture)就是说我们必须扭转我们的形式感觉。
不是从外面看建筑,我们必须从内部考虑环境。
所以他说,他想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那样的模糊的状态。
而与那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应该是彩虹。
隈研吾的作品似乎溶化成了既没有轮廓鲜明的边线,又没有突出的焦点的这样一种无限的混合物。
它们在视觉上分裂成会产生迷人效果的微粒,这是以他对材料的认识为基础的。
选择微粒,选择它们的大小和细节是隈研吾设计的中央焦点。
3、代表作品隈研吾的代表作品包括那须博物馆、“高柳社区中心”、“木佛博物馆”、“莲屋”和北京的“竹屋”、“瑜舍”等。
作品一:水/玻璃这个别墅建在热海岸边的悬崖上,设计受到“日向邸”很大影响,那是布鲁诺·陶特在日本留下的唯一作品。
水/玻璃的设计也吸收了陶特的哲学。
他由于桂离宫是构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的而一直在称赞桂离宫。
就是因为这样让隈研吾注意到使之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构造是屋檐和竹制的走廊。
所以在这个别墅里,尽可能地削弱竖立面的感觉成了主要考虑的问题,不锈钢细隔栅作为屋顶,让铺设在玻璃立面下的照明器具投射在屋顶上,把光粉碎成细微的粒子在水面上跳舞,这也是“点彩法”的很好运用。
水面不仅有延伸到室内的感觉,也蔓延出去,连接到太平洋,让建筑最大限度地消解在环境之中。
作品二:那须历史探访馆由于这个地方的景观很好,所以隈研吾认为应该以建筑物为框架,来烘托出周围环境这个最重要的展品。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支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
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再在上面粘结上稻秸草,来控制光线和景观。
作品三:马头町广重美术馆安藤广重是江户时代浮世绘的代表性画家,这正是为纪念这位浮世绘大师而建立的,屋顶、墙壁、隔断、家具等建筑上绝大部分的因素都采用杉木做的百叶来实现,最大可能地不用混凝土。
利用杉木百叶这种粒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新开发了不燃杉木的技术,来达到防火、防腐、防变形的目的。
而在建筑中央的展室,采用了当地的鸟山和纸做作品四:高柳町社区中心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环境的设置让建筑看起来就像是从水田里直接浮起来的一样。
建筑的用材是当地一个做和纸(也就是日式纸)的匠人作坊制作的。
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
所有内部的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
和纸再用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再把屋檐尽量地伸长,让“脆弱材质”发挥它的的潜力。
作品五:莲屋一个临静水,在深山的房子。
房子和河流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让这个居所藉由莲花来表达它的存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向河流对岸的森林。
建筑物被分成两部分,中间是洞形露台,用来连接房子背后的树林和河对岸的树林。
墙面被设计为布满坑洞。
他用厚重石头作为材料,来创造一面灵动的墙,风可以从中吹过。
利用石头来衬托莲花花瓣的轻盈。
制作“洞”的部件是:薄薄的石灰华板,再加上不锈钢栏杆,这些布满孔的外墙,看起来像是西洋棋棋盘。
二、作品分析——竹屋(Bamboo Wall)1、基本信息项目情况:“长城脚下的公社”是设计在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脚下的当代建筑博物馆,是由SOH0中国有限公司和亚洲地区的12位著名建筑师合作建造的。
这个项目宗旨是要激发和鼓励建筑师的创造性,并以此来影响亚洲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而竹屋便是其中7号别墅。
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
2005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10大新建筑奇迹”之一。
建筑面积:719.18m2建筑层数:2层——地上1层、地下1层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2、场地条件竹屋位于核桃沟,它的基地是一块斜坡,隈研吾并没有将它推平,而是像在复杂的基地上延绵不断的万里长城这种形式.将细长的平面形小心翼翼地放在保留的原有斜坡上,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竹屋的选址有很大的看点:在视觉上山脉起伏很是壮观,在地形上它极具挑战。
房子通过其规模、形式、方向.通道的布局采表达屋址,通过房子的各种空间、屋址在不同的部分和规模得到理解。
3、空间组织分析竹屋以竹为外形搭建,呈长条形,这个在未经修造的坡地上放置的方形盒子,隈研吾依照地形进行了有机形态的空间转换。
丰富的错层和迂回的空间形态丰富了竹屋的空间变化。
整个建筑面朝南,从东到西是一个缺了一角的矩形体块,纯净的形式,给人的是安定的感觉。
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分为两部分,中间以有玻璃屋面的半开敞茶室作为连接。
所有的内容均统一到一个完整的屋面之下,又通过悬挂的竹吊顶来强调这个趋势。
建筑主体共有两层,主入口隐蔽而简朴,由侧坡而上通向二楼。
主要活动区(起居室、厨房、餐厅、卧室)都在二楼,是很好的观赏平台,人们可以从此看到绵延的长城和山区的秀色、视野开阔。
一楼处在斜坡的低端.隐蔽性较强,但可用空间不多,设计了两间卧室。
从平面上看,起居区和交流空间都放在入口外边,卧室这些私密空间都放在里边,而后面的交通空间将这两部分相连。
从入口进来,一边通向起居生活区,一边通向卧室私密区,将两边分开,互不受影响。
钢结构的实体墙将私密空间和交流空间两部分隔开。
而穿插在整个建筑之中的竹隔栅实际上将整体空间分割成了不同的小空间。
玄关两旁的竹子装饰将虚空间隔开,引导人从室外进入室内,同时将无关空间屏蔽。
餐厅与起居室相连,长方形的空间也有利于交流和交通。
起居室则在正对山景的区城里营造了一个温馨而远离喧嚣的交流环境。
西侧的居室空间结构非常清晰,一条走廊串连起四间卧室。
屋内有两条石板桥,其中之一通往“茶室”,另一条则连接到餐厅和通往下面客房的走廊。
4、局部空间特写竹屋的中部即茶室,从入口进来.下几阶楼梯使可进入。
这间茶室处于一个有玻璃顶的三合水院的中心。
通过石板桥联系了餐厅和走廊。
茶室的六个连续的界面采用同样的材料,也就是竹子,并通过滑轨可以完全封闭形成一个“竹笼”。
仅有的家具玻璃茶几也几乎消失于无形。
相邻的由水相隔的三个界面也有竹隔栅的出现。
所以这些又因水面和玻璃的反射而再次加倍,这对视觉完全是个刺激。
虽然材料有所不同,但这个设计与他在我之前介绍过的“水/玻璃”别墅中漂浮于水上的玻璃餐厅有很多的共通之处。
隈研吾的透明是匀质并倾向于追求极至的效果。
“水/玻璃”中的玻璃餐厅包括家具在内的所有的界面均是绝对的透明,这种完全的晶莹虚幻效果也出现在这里:“竹屋”中的茶室空间也是均匀的,并只采用了一种材料,把空间感受推向了极端。
另外茶室的位置也是敏感的所在,处于内和外之间,介于看与被看之间,环境因素被引入到建筑的内部。
这是一种在对立中产生的对话的中性虚空,即日本传统建筑形式所强调的空间的不存在性——“没有实体的空间”——可流动的、无形的空间,形成一个供人思考的“内向”的空间。
竹子、石板、水和阳光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纯净的空间设计手法下,被转化成一个洗涤心灵的场所。
5、光影处理起居室、餐厅、茶室的落地大玻璃窗外均有类似于竖向百页的竹制移窗,平时局部遮挡住玻璃,也可将玻璃全部遮挡。
局部遮挡时,加上挑檐的遮挡,阳光显得十分温和,结合细碎的光影线条,营造出一份简洁的美感效果。
竹墙界定了空间却遮挡不住视线,阳光透过竹子的缝隙射入,虚实相生,起到了连接室内与室外的作用。
因地形,二楼光线充足,因此将主要活动空间设置于二楼。
二楼起居区朝东,南面大部分采用了大型落地玻璃窗,使居住者可以得到很好的采光,也可以很好地欣赏到大自然的风光,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边界,使内与外相互交融为—钵。
卧室区简单地开着方形窗,但外围的可推拉式竹门有效组织了外立面的装饰效果,光线经由这些竹子进入室肉,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光学意境。
6、材料和技术基于竹子的独特涵养,建筑中尽可能地使用竹子。
钢、竹、玻璃、石四种材料并存且对比着,以竹占最大分量,不均衡但又协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