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景区保护规划

风景区保护规划

风景区范围
本次规划修编的风景区范围,以原规划的三级保护区界线为依据,对三级保护区范围稍作调整,风景区管理范围(三级保护区范围)仍为350平方公里。

景观资源分级评价
本规划所指景点是景观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集合,不同于现状命名景点所指的对单一景物的命名。

景观资源评价分级以景点作为评价单元,评价按五级分类,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特级: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一级: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二级: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三级: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四级: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规划对景点的景观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规模范围等四个评价层进行综合评价。

在规划范围内选取91个景点进行分级评价,得出特级景点18个,一级景点18个,二级景点20个,三级景点35个。

详见说明书景点现状分级评价表。

第五章风景区保护规划
第十三条保护规划原则
1、以国家有关法规、条例及国际公约为依据,以风景区特有的石林地质喀斯特景观、动植物资源、高原溶蚀湖群、生态多样性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和以石林民族文化、民俗民情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两大基本内容为保护核心。

2、保护工作必须全面覆盖区内反映石林喀斯特演替过程完整性和系统性,包括典型遗存及与之相伴、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

着眼于生态环境、风景环境等大环境的综合保护,以维护风景区的完整性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宗旨,并符
合持续发展的原则。

3、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做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使石林既成为热点旅游区又成为符合世界遗产地保护要求的景区,严格控制景区开发强度,符合适度开发和保护第一的原则,防止景区出现人工化、城市化倾向和建设性破坏。

4、在对石林的认识逐步科学系统的前提下,对其保护开发要全面、系统、科学保护石林景观的特别性和整体性。

分级保护、突出重点,突出分级管理的可能性及可操作性,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5、景区内的建筑、小品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得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

第十四条分级保护规划
1、保护区划分原则:
1)维护风景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按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自然环境现状,符合适度开发和加强保护的原则,考虑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分级界线的划分方式为沿道路、河流等地面标志物划分;沿山脊线划分;沿行政界线划分;沿山顶联线划分;沿地貌形态划分。

2)本风景区采用四级保护区划,即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

根据区位条件和游览需求,确定集中建设开发的景区建设区域,建设完整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2、特级保护区
是指全面体现石林喀斯特景观结构的完整系统性的区域,能够全面展现最主要、最壮观的石林喀斯特类型。

本区域主要的石林喀斯特特征是石林形态丰富,造型多样,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既有分割完好的单体,也有组合特别的集合体,剑状、塔状、蕈状形态交相辉映,以剑状为主,石林高度10至20多米不等。

部份石柱高度大于34米。

石林呈簇状、窝状、带状分布。

石柱保留有丰富的溶痕,发育特征和发育遗迹保存完好。

本区域受旅游活动及其它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较少,环境多处于自然状态,有灌丛、草被、次生林带,植被覆盖率较高,野生动物较多。

特级保护区总面积44.96平方公里。

本区域包括以下地区:
1)乃古石林片区
范围为现状游览区与官材山间区域,面积0.88平方公里。

2)望城山—仙女湖片区
范围为环林路以南,维则公路以北区域。

包括李子园箐、万年灵芝、大箐坡、小龙潭子、双尖山、仙女湖、雷打石、高石头、老官山、营盘、元宝山老爹望奶奶、石箱子、望城山等石林喀斯特分布区,保护面积为34.89平方公里。

3)文笔山—蓑衣山片区
范围为文笔山石林、文笔山—蓑衣山山脊带状乡土植被分布区域、蓑衣山石林喀斯特地貌区域。

保护面积为9.19平方公里。

特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核心保护区是石林风景名胜区原生石林喀斯特地貌、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区域内规划要求严格维护其自然的原生系统形态,对核心保护区域进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严格保持森林植被、地形地貌的原生状态,精心维护其生物的珍稀性、多样性、完整性,禁止一切人工建设活动,严禁开山采石、砍伐林木,对区内的云南松林,应在严谨科学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原生树种的替代性种植。

区内严禁非法捕猎;严禁向区域内自然水体排放未经处理和处理不达标的污水。

针对特殊客源群体的科普考察活动应严格限制其规模,禁止机动车、畜力车等一切车辆驶入本区域,对进入景区的道路入口应严格管理。

3、一级保护区
包括石林形态丰富、景观组合较好,在石林喀斯特地貌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现状已开辟为游览区域的石林地貌区域,以及一些以石林岩丘、石林坡地为主,石柱形态较单一,以棒状、不规则状为主,石柱高度5~10米不等,石林表面溶痕简单或呈蚀余状,但发育条件和发育遗迹保存较好,石林区域内林被稀少,有稀疏灌丛和草被、耕地。

一级保护总面积62.10平方公里。

本区域包括以下范围:
1)北部区域
范围为北至和莫石林,南至南昆铁路线,东至巴江,西至普豆石林;包括
和莫石林、站屯石林、寺背后石林、乃古石林游览区、云湖、普豆石林、马见山、烧人场人山石林,面积为12.05平方公里。

2)南部区域
范围为北至绿芳塘、双塘一线,南至蓑衣山;东以水塘铺—所各邑乡村公路,西至特级区缓冲区界线。

包括大小石林游览区、天孔岭、四坊塘、步哨山、石黄牛、戈衣黑、蓑衣山区域,面积为44.90平方公里。

3)长湖区域
范围为北至祖莫乡村公路,南到大小尖山一线,东至小团山,西至九石阿公路。

包括磨盘山、长湖、大小尖山、独石山区域,面积为5.12平方公里。

4)大叠水区域
范围包括大叠水景区的巴江、大可河、清水河河谷区域,面积为0.3平方公里。

一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本区域应加强对石林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本体保护,区内可以设置必须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游览服务设施,但应注意不得对地形、地貌环境景观造成破坏。

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旅游机动车辆不能进入本区域。

对现状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应加强景观绿化建设,区内村庄、居民点应严格限制发展,区内农田应逐步退耕还林,严禁砍伐林木、严禁采石、捕猎、放牧等活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二级保护区
区内主要为石林残丘、石芽原野、溶丘洼地。

为石芽及残余状石柱分布区,石柱形态不规则,石柱表面缺少典型溶痕,石芽与残存的石柱为不同阶段的产物。

区内有次生林地及稀疏灌木,同时存留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及村落居住区,二级保护区总面积107.21平方公里。

本区域包括以下范围:
1)乃古石林区域
范围为北至和莫石林,南部包括大箐山、弯腰山石林。

东至豹子洞石林、黑石头石林,西与三级景区范围重合。

面积为28.03平方公里
2)南部石林区域
范围为北至绿芳塘、望贼坡一线,南至蓑衣山。

东部包括老黄山石林、维史堵、长湖区域、戈衣黑石林、蓑衣山;西与三级景区范围重合。

面积为78平方公里。

3)大叠水区域
范围为一级保护区外面向河谷的山坡区域。

面积为1.18平方公里。

二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禁止砍伐林木、开山采石,区内可以建设与旅游相关的建设设施,可以安排旅宿设施,但必须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严格审批,避免建设性破坏,应加强现状区内交通沿线的景观绿化,进入本区的机动交通应严格管制,不得对景区产生干扰,区内村庄居民点应控制发展,减少对景区环境的破坏。

5、三级保护区
为石林外围景观的环境保护协调区,为石林风景名胜区的管辖范围,区域内局部分布有小区域石林喀斯特地貌,石林镇、北大村、维则三个乡镇及其他村落居住区、林地、灌丛、耕地。

规划的旅游服务中心区也位于三级保护区内,三级保护区范围与原规划基本保持一致,根据现状保护情况,局部略有调整,风景区总面和仍保持350平方公里不变,三级保护区总面积135.73平方公里,其中石林区域为111.43平方公里,大叠水为2.0平方公里。

三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加强绿化及环境建设,对区内的采石、砍伐林木、开山取土应严格加以控制,已采石场应覆土填埋,已建水泥厂、化工厂等项目应在规划期内逐步拆除、搬迁,根据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殊性,应严格防止对水体、水源、暗河和大气的污染,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种植结构,区内农田应限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避免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