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史诗三首

咏史诗三首


•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 •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 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 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 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 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
粤教版
金铜铸造的仙人像。
(1)指汉武帝时所作以手掌举盘承露的仙人。
典故 分析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 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 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 歌》。“ 清孙枝蔚《陆放翁研歌为毕载积题》诗:"古来得失何事 无金铜仙人来魏都。“ (2)指漏壶上指示时刻的仙人像。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都很有名;
★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粤教版
作者 简介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 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 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 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 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 (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 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 凉凋敝的景象。 鉴赏诗歌文献: 【别严士元】
诗歌 拓展
贾谊 ◎贾谊后被征拜为梁怀王太傅,因 毛泽东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认为自己“为傅无 贾生才调更无伦, 状”,忧郁自伤,不久去世。 哭泣情怀吊屈文。 ◎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他因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感到很惋惜。
粤教版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粤教版
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 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 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 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 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 社会时政。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
咏史诗
借古讽今是常 见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 ★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
②个人发愤抒情。 ③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④咏物等其他题材。
诗歌 主要 内容
想象力非常丰富奇特,惨淡经营,句锻字炼,色彩瑰丽
粤教版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粤教版
李贺,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 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 (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 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作者 简介
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粤教版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 2. 3. 4. 谪宦:贬官。 字词 栖迟:淹留。 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分析 汉文:指汉文帝。
粤教版
诗歌 背景
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 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 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 •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 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 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 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 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 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
◎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 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 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粤教版
诗歌 欣赏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 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 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 铜仙人辞汉歌》。
《文选.陆倕<新刻漏铭>》"铜史司刻金徒抱箭"唐李善 注:"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胥 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粤教版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比兴手法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 一弯明月当空;平沙 “金络脑”、“锦 万里,在月光下象铺 襜”、“金鞭”统属 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贵重鞍具,都是象征 马受重用。这是作者 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 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借马以抒情
【饯别王十一南游】
粤教版
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诗歌 拓展
◎从“倚棹”二字,可以
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 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 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 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 变幻不定。
粤教版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 而作. 《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 ★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
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以史为鉴”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它一直是我 国传统文化对待 历史的正确态度。 绘画、雕塑 小说、戏剧 散文、诗歌 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 的,诗人对历史的研 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 有更鲜明的形象,这 就是怀古咏史诗比那 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 富有魅力
粤教版
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
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 事件,或历史遗迹。 ★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 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 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 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 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衰兰”--写形兼写情, 而以写情为主 “天若”一语,设想奇 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
粤教版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友人的 远去, 自然地 激起了 诗人心 底的无 限愁绪
粤教版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 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饯别王十一南游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诗歌 拓展
诗题虽是“饯别”,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有提及。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第三句虚实结合 ◎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 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咏史诗
【长沙过贾谊宅】 【金铜仙人辞汉歌】 【过陈琳墓】 【咏史诗简介】
粤教版
【长沙过贾谊宅】
原诗欣赏 字词分析 贾谊简介 作者简介 背景分析 诗歌鉴赏 诗歌拓展
粤教版
【金铜仙人辞汉歌】
原诗欣赏 典故分析 作者简介 背景分析 诗歌鉴赏 诗歌拓展
粤教版
【过陈琳墓】
原诗欣赏 作者简介 背景分析 诗歌鉴赏 诗歌拓展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粤教版
诗歌 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 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 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 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 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 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它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 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是李 贺的代表作品之一。
粤教版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里用衰兰的 愁映衬金铜仙 人的愁,亦即 作者本人的愁
诗歌 鉴赏
诗歌 鉴赏 上下句意钩连相生, 呼应紧凑,给人以抑 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宅”。
景仰向慕、寂寞兴叹 ◎“栖迟”,象鸟儿那样的 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 颔联是围 “秋草”,“寒林”,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 绕题中的 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 “人去”,“日 “过”字 恰切的。 斜”,渲染出故宅 展开描写 一片萧条冷落的景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 的。 色 客子,标举贾谊的身份。
•写景的句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 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 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 没有。 •写景的句子--日斜江上孤帆影 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 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 又恋恋不舍的情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