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更为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在当前的教育中,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学生的厌学情绪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十分突出, 学生弑母、自杀、报复老师和同学等事件在我们身边时常发生,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对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思考。

我要大声疾呼: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全都责无旁贷。

一、家庭环境和家长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生活环境,换而言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最早、最根深蒂固的教育。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陷入困境,使得孩子未受到家庭的健康教育。

谁家没有孩子?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作为父母在亲子情感的基础上如何教子充满理性、充满智慧、充满信心?如何把子女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1、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

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

家庭成员之间要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孩子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
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要相处和睦,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

2、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孩子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教养要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儿童,这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份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

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3、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严重障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
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

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当其冲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家庭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或父母倾诉的对象或仲裁者,有时却又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他们爱亲生父母,很难与继父母相处,因此,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抢、以发泄内心的情绪。

这都严重障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因此广大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正视离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已离异的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努力建立良好的氛围,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障。

二、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主导作用
未成年人大多是学生,优化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1、学校的精神文化和心理社会环境要健康。

学校应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创造一种相互关怀、信任和友好的氛围,吸引学生出自内心地热爱学校。

对体弱残疾学生,应考虑其特殊需要。

学校应提供一种氛围,让所有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其个体差异都能受到尊重。

学校应和家长经常沟通,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健康需求。

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生最好的“精神营养”,矫治心理和行为问
题的“灵丹妙药”。

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兄长,最容易亲近、可倾诉内心的知心朋友;学生的人生导师和顾问,帮助他们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和生活;做孩子的心理保健医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和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心理保健知识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形式多样化,如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等。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以及逐步、适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

原则上不要影响总体教学安排,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3、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运作。

如建立对学生心理测量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与讲座;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结合教育改革,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科研工作;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发现问题,进行疏导,总结经验等。

三、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负面作用。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社会对孩子的发展,我们应承认它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比如,那些好的广播、电视、录像和电脑制作等一些大众传媒教育,的确培养造就了几代人。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与之进步不相称、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一些
孩子整天与计算机为伴,而远离自己的亲人,产生孤僻沉默的不良性格,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那些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影视、街头聚赌、还有网吧、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试想,若不是社会管理上存在着这些死角,有些孩子又怎么会误入歧途呢?这能说不是社会的责任吗?因此,我要大声呼吁:如果社会风气不早日改变,其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更是21世纪的呼唤。

毋庸置疑,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从家庭、学校发展到全社会,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大气候已经形成,只要形成合力,展望未来,21世纪的中国将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 付海荣;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自尊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徐夫真;青少年疏离感与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关颖;;家庭教育——为和谐社会奠基[j];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2期
4 白春玉,张迪,张永梅,李宏革,李弘,王泰,宋秀娟,李俭,王江萍;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1999年05期
5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