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用植物学》
主讲教师:石福臣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2、列举5种属于裸子植物的药用植物,阐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及野生及栽培现状
3、列举5种属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分析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4、列举5种属于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说明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5、列举3种属于木本单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描述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6、在唇形科和玄参科中各列举2种药用植物,比较分析其分类学特征和各自资源分
布状况
7、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变态根在药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意义
8、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蔷薇科内各亚科间在特征上的演化规律
9、列举5种豆科药用植物,分别阐述其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国内资源状况
10、列举5种百合科药用植物,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各自的
资源状况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调查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种类,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2009-2018年,采用实地调查、图片拍摄、标本采集制作,结合文献调查等,对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
结果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种类有33科63属75种,其中野生种类21科33属34种,栽培种类20科33属41种;有20种植物可做蔬菜食用,15种植物的果实是当地出产的水果。
这些中药原植物可提供95味中药,包括清热药15味、理气药13味、补益药13味、解表药9味、止血药7味、化痰止咳平喘药7味等;药用部位以果实类药材最多26味,其次是茎或根茎类药材21味。
结论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资源丰富,需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2013年,國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提出“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
发掘当地野生和具有种植价值的药食两用中药材,对促进地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的经济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对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为相关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一、泉州自然地理概况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北纬24°25′~30°56′,东经117°36′~119°05′,地跨中南亚热带,境内以山地及丘陵占为主,其余为台地及平原。
泉州地处低纬度,又濒临太平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1]。
其温暖潮湿的自然环境适合植物生长,区域内野生和种植的维管束植物达213科2298种。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对当地野生和种植的中药材原植物生长极为有利,区域内分布有丰富的可食用中草药种类。
二、研究方法
2009-2018年,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对泉州区域内的中草药种类进行资源调查,以相机拍摄植物图像,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药材信息整理等方式,积累
了许多区域内的中草药资料及大量中草药标本。
2015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由泉州市政协牵头组织的《新编泉州本草》一书的编写工作,为该书籍提供了大量泉州区域内生长的中草药图片和文字资料。
在以上相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我们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一部)为依据,参考《中国中草药图典》[3-4]等相关资料,对区域内可食用的中药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归纳总结药食两用中药的种类,并对其药用功效和食用价值等进行较详细的研究与记载。
三、结果
(一)种类及分布状况
本调查显示,泉州区域内有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33科63属75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26科45属52种、单子叶植物5科16属21种。
其中野生种类21科33属34种,栽培种类20科33属41种。
见表1。
上述表格中所用的中药名是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中的中药材的名称命名,根据其原植物来源,列出植物的科名、种名与拉丁名等,并罗列了各药材的药用部位和药用功效。
表格中的中药归类主要参考《中国中草药图典》[3-4]。
各药材的食用价值则根据当地对上述植物的食用习惯进行归类总结。
四、分析
(一)药用类
由表1和表2可知,本次调查的泉州区域内33科63属75种植物可提供95味中药,其中马尾松3味、银杏2味、桑树4味、莲6味、梅2味、大豆3味、桃树2味、橘4味、紫苏3味、枸杞2味、姜3味;赤豆和赤小豆的种子都是赤小豆,大头典竹和淡竹茎秆的干燥中间层都是竹茹,薤白和藠头的鳞茎是薤白;其余58种植物各提供1味中药。
在95味中药中,清热药最多,有15味;其次理气药13味、补益药13味、解表药9味、止血药7味、化痰止咳平喘药7味、收涩药6味、祛风湿药6味、利水渗湿药4味、温里药3味、活血化瘀药4味、芳香化湿药2味、消食药2味、涌吐药1味、安神药1味、驱虫药1味、外用药1味。
从药用部位来看,以果实类最多(26味),其余依次为茎或根茎类(21味)、种子类(20味)、花类(10味)、全草类及地上部分(9味)、叶类(7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