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机制、功能及实施原则作者:王佳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2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进步,我国的科教水平也日益提高,我国是一个科教大国,要想真正实现强国梦,必须将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最终成为科教强国。
在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组成部分,发展和完善特殊教育将会使我国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康复效果更为明显,且其他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也更快。
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相对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还显得比较落后,其中,特殊音乐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等都还不够全面。
近阶段,国家对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在特殊学校教育中设有专门的学科。
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于患有智障、聋哑、视觉障碍的特殊儿童。
本文简单分析了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的内涵,以及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的机制、功能及实施原则,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与建议。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音乐治疗;治疗机制;功能;实施原则特殊儿童的康复主要包括了七个板块,即:语言、运动、认知、言语、听觉、心理与行为和学科学习等。
其中,心理与行为在特殊儿童的康复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具有多重障碍儿童康复中的关键内容,其地位和作用非常明显。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听力障碍、脑性瘫痪、多动症、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及语言发育迟缓等症状的特殊儿童一般都会出现一定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怎样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是目前特殊儿童教育工作中继续解决的重要课题。
音乐治疗起源于美国,目前在国外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并且在临床治疗中已经总结出几百种的方法,在国内的应用起步较晚,仍然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化的干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随机的干预过程,其构建和实施治疗方案以及疗效的判定都是遵循科学的原则,整个过程非常的严谨。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与行为干预的过程中,音乐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临床疗效的日益显著,音乐治疗特殊儿童这种方法慢慢受到了强烈的影响和广泛的关注。
一、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一)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儿童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解释。
广义概念中的特殊儿童包括超常儿童、残疾儿童和问题行为儿童,也可以说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狭义概念中的特殊儿童包括:除正常之外的肢体残疾、言语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多重残疾及行为和情绪障碍等症状的残疾儿童。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着重在狭义概念上的特殊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音乐能力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的参与方式和感知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在音乐治疗的实践中需要考虑到的。
通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将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年龄在0—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只能通过动作和感觉来了解自身和外界。
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是音乐儿童,通过音乐刺激可以促进儿童感知动作的发展,是较为理想的学习媒介。
儿童通过它进行练习,最终可以掌握很多重要的发展任务,在此阶段,实施音乐治疗,将会对婴儿以及位于这一智力阶段的重度弱智儿童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年龄在2—7岁,属于前运算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的概念和语言得到快速发展,儿童可以运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所看到的物体或者发生的事情,儿童的动作行为发展得更加成熟,可以自主行走、点头、有节奏性地拍手和跳跃等。
对时间和空间也有了一定的概念,这就为制定合适的音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打下基础。
第三个阶段,年龄在7—11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系统化的思考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在开展的音乐活动实践中,其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儿童学习到很多音符,并且能理解音强和节奏等相关的概念。
儿童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团体活动中,自身的协调性也很好,可以不受类似节奏的影响而仍然保持同一个节奏或旋律,其对乐律、表情和动作都配合得很好,与同伴之间的默契也十分默契。
因此,在这个时期,重点放在增强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上,加强与同伴间的协调和交流,提高认知程度。
第四个阶段,年龄在11—18岁,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维,音乐能培养儿童的动作技能、社会技能和音乐综合技能。
然而,在实际活动中,音乐治疗在干预患有严重障碍和多重障碍症状的儿童时,起到的作用不明显,甚至很难展开音乐活动,他们很难形成逻辑性较为合理的概念系统。
所以,在对这个阶段的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治疗时,应该制定针对性强的音乐治疗目标,实施合理的治疗方式,才能保证良好的疗效。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特殊儿童自身不具备所预期的音乐能力,但是有些研究也反映出相反的结果,例如:著名歌唱家波切利是个盲人,是视力残疾,但他的歌声如天籁之音,让人为之惊叹;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精彩舞蹈《千手观音》,就是由聋哑人演出的,震撼了世人;成名于《星光大道》的著名歌手杨光等等,这就证明了有些特殊儿童还是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
二、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机制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被治疗者、音乐及专业技能较高的音乐治疗师等。
在这个过程中,被治疗者对音乐(音准、旋律、力度、速度、音色、音准、节奏等)的感知、加工及体验是核心内容。
人体的大脑是区域化、侧化和整体化的统一,是一个“机能合胞体”。
因此,在音乐治疗中,音乐能够刺激到大脑中的大部分的中枢,能够增强大脑中枢系统和外围的各个器官间的程序化、组织化和协调性。
目前,在音乐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但通过很多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
现结合很多的研究报告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实验报告总结出几点音乐治疗机制如下:(1)音乐刺激大脑,促进某些递质的释放,如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进而让大脑皮层的相关功能得到改善。
(2)音乐可以直接刺激大脑里面的与情绪相关的中枢,如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等,直接对人的情绪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治疗某些心身疾病时,音乐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3)人体的大脑中,痛觉中枢和听觉中枢都在大脑颞叶,因此,音乐直接刺激到听觉中枢会影响到痛觉中枢,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且音乐还可以刺激垂体脑啡肽的分泌,进而可以抑制疼痛,因此音乐治疗能起到镇痛的作用。
(4)音乐刺激可以让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让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协调性更好,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在儿童早期的智力发展中应用较广,在特殊儿童音乐治疗中,同样能有效改善智障儿童的能力。
(5)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可以提升人格;此外,音乐可以超越意识而直接作用于潜意思,所以在心理治疗中的功效很明显;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序的行为活动,对协调身心有利,还能帮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行为治疗方面的疗效很明显。
三、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的功能(一)音乐治疗能促进语言发展音乐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在音乐治疗活动有两种方法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
第一种,在音乐治疗活动中,所产生的是一种类似于语言符号的格式塔。
语言和音乐的韵律特征的相似程度也高,并且在很多语言中,其口语阅读的过程和音乐演奏的过程也是几乎相同的。
第二种,音乐治疗活动中,将语言变换成各种形式来介入其中,还可以通过更改音乐活动的计划和内容,来达到个别或团体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可以让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的训练形式达到最佳效果。
音乐和语言训练,或者其它一些认知活动有机结合就能很好地防止儿童因重复练习而出现厌倦情绪的现象发生,这就与特殊儿童的认知行为特征相符合。
(二)音乐治疗能促进认知发展音乐能够看作是非音乐信息的载体。
在现代教育和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多实施音乐教育能大大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可以开展音乐、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音乐活动,其效果更明显。
比如,对于一些历史、语言、数学及空间概念等都能够和音乐的节奏、歌词相结合,还可以将不同的乐器涂有不同的颜色来解释一些简单的概念等。
此外,在特殊儿童的学习过程中,用音乐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增加儿童的注意时间,有效减轻他们的焦虑。
在某些特定的情绪中所学到知识或与某些特定情绪刺激有关的知识,当之前的情绪或刺激再次出现时,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回忆。
所以,音乐具有情绪刺激的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提高儿童的回忆能力及认知能力。
(三)音乐治疗能促进情绪发展和社会化发展音乐治疗不仅仅是感觉刺激,还能刺激出独特的情感,让儿童的社会技能大大提高,,实验表明,在音乐活动中的儿童都变得快乐、温和,且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更乐于接受物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关系,所以治疗中,就能为他们提供一些乐器,并让他们演奏,构建良好的物我关系,让儿童和治疗师之间形成初步的沟通。
然后,治疗师就能够实施已经计划好的音乐活动,运用音乐交流和特殊儿童构建关系。
例如,通过演奏钢琴,治疗师就能够时时刻刻地提醒儿童知道自身的存在感。
并且,治疗师还能逐渐地与儿童进行肢体接触,例如,牵着儿童的手引导儿童挑选乐器。
接着,治疗师再将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上。
此时,要重点观察在音乐交流中儿童的社会化反应。
在高度结构化的音乐活动中,要求儿童不断改变自己的仪式化行为,并针对不同的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的展开,就能让儿童慢慢学会到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作出正确的反应。
通过音乐治疗活动,特殊儿童还可以学会控制情绪。
对于一些表达性的音乐互动,可以练习儿童的情感反应,让儿童慢慢学会对于不同的音乐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进而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四、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的实施原则特殊儿童本身所患有的症状造成了他们在接受治疗时,会遇到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音乐治疗时也必须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原则,这样才能确保治疗的效果达到最佳,避免对儿童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导。
(一)循序渐进原则特殊儿童的年龄偏小,其意识形态本身不强,因此,在进行音乐治疗时,要结合音乐治疗的机制以及儿童的实际状况和心理特点实施音乐活动,在选择所播放的音乐时也应循序渐进。
例如,在治疗有悲伤情绪的儿童时,其音乐的选择通常是由轻度音乐开始,再根据情况,慢慢过渡到中度悲伤音乐,其音量也是慢慢增强,让儿童逐步适应。
治疗师要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在音乐活动中,治疗师先是引导儿童慢慢融入到活动中,再让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直接实践者,而治疗师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根据儿童的直接表现迅速调整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运用多种趣味活动,让儿童真正走进活动中,愿意接受音乐治疗。
(二)学习与启发原则在开展音乐活动时,首先要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和教育,简单介绍音乐的创作过程及所表达的情感。
这就需要治疗师让音乐互动情景化,针对特殊儿童的心身状况,制定与生活相贴近的情景,并在活动中,多让学生动手参与,其情景可以是在卫生间洗手帕、草坪上的互动比赛、多媒体动画或小游戏等,这更能让学生融入,并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在音乐学习中,不断地提高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