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其名篇《丽人行》、《兵车行》、《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3、经历战乱(44岁——48岁)——离乱中咏叹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人民一道逃难。
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爱国精神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不朽诗篇。
4、漂泊西南(49——59岁)——颠沛流离中深沉爱国杜甫入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定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
51岁时曾由友人严武表荐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为期半年,以后曾到过梓州、阆州,又漂流到夔州。
大历三年携家离川,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流转徙,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晚年动荡不安,但创作精力空前旺盛,忧国忧民的感情有增无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蜀相》、《又呈吴郎》、《岁晏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许多优秀作品都作于这一时期。
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安史乱起,更是颠沛流离,但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
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比前人更深入、更广泛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为人民的叹息流泪、以诗歌唱出人民的要求、愿望,是杜甫诗歌的一大思想内容。
他最能体贴人民的困苦,具有最博大的仁爱胸怀。
在“三吏”、“三别”中,他写出了在残酷兵役制度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歌颂人民忍受最大的牺牲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这两组杰作写于杜甫从东都洛阳回华州时所遇的相州兵溃后。
杜甫从东都回华州,正值唐军溃败,形势至为紧急。
他看到沿途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情状,征调中男(指未成丁男子)的场面和官吏拉夫的暴行,体会到中原人民为制止战争做出的最大牺牲和他们渴望恢复安定生活的愿望,创作激情犹如长江大河奔腾而泄,谱写了“三吏”、“三别”两组光辉夺目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章。
情绪时而愤惋,时而悲楚,调子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杜甫在《新安吏》中写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杜甫对于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到了石壕村,看见这里的征兵不是白天来挑选,而是夜里来捕捉了。
他写了一首《石壕吏》,写一个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应承的故事。
他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表现那个紧张的场面。
并借老妇的口来叙述这一家人的苦难,她愿意应征到河阳前线: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一段话说得多么哀切动人。
诗人又用“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两语来表现夜深的静寂和泣声如缕,而结尾写诗人自己“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
三个儿子征尽,竟至征到老妇身上,封建统治的黑暗严酷被表现得十分具体和深刻。
杜甫继续西行,到了潼关,关上正在加紧修筑预防史思明的军队攻来。
他又写了一首《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但想到从前守关的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于出兵以致惨败,杜甫忍不住对关吏发出如下的哀叹和忠告: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些就是杜甫诗中流传最广、最为读者所称道的“三吏”。
这三个故事是杜甫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挑选和概括出来的。
杜甫在从东都到潼关的路上,还看见过不少的新婚男子出征、老年出征以及战士还乡后无家可归又被召服役。
他把这些现象概括地写成了同样著名的“三别”。
《新婚别》用征妇的口吻深刻地写道: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她想要跟着去到军中,但形势不许可。
于是转过来劝慰征夫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而思念之情却是长久不变的:“人事多错迕(wǔ),与君永相望。
”这首诗通过一位送郎出征的新嫁娘自陈心曲,深刻地反映了长年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苦难,也真实地揭示出人民为平定叛乱而不惜牺牲的心迹。
《垂老别》更悲壮了。
这个老人一点不象《石壕吏》里的那个老翁要翻墙逃走,他的年龄可能略小一些,但他却不如石壕村的那个老翁还有媳妇和孙子,他家中除了老妻外没有任何人了。
诗的开首写他登上征途时的心情和气概: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辑别上官。
这里的“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两句,其悲痛也不下于上引《石壕吏》中老妇的一段话,或者说还要超过它,“投杖出门去”六句尤其叫人对当时的役政感到愤恨。
可是想到敌势很猖獗,老人的一颗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和石壕村老妇的请求“急应河阳役”同样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于反叛乱的正义战争积极支持的鲜明态度。
《无家别》是写相州溃败后的战士回到家乡,但见一片荒凉景象,说明安史发动的叛乱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严重破坏,战士以悲痛的语言叙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委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既然已经回来了,便做起庄稼来,“县吏知我至,召我习鼓鞞。
”虽说是在本州服役,但已经没有家了,无论居住远近都一样无依无靠。
现在还能和什么离别呢?“内顾无所携”所以叫做“无家别”了。
读罢该诗,令人倍感凄凉。
这三首诗就是同样广泛流行在我国广大读者中的“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中的名篇。
这六首诗将各种具体人物摩写得惟妙惟肖,将曲折的隐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当时的客观现实集中地反映了出来,表现了诗人关怀国家命运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诗人笔下的石壕村的老妇,“暮婚晨告别”的新妇,“子阵亡尽的”又告别老妻入伍的老翁,家乡荡尽、孓然一生的男子……人物的语言各如他们的身份,说明了杜甫了解社会,接近人民,深切地同情劳苦人民,并大胆而成功地使用了人民语言。
在更多的诗篇中,也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人民不幸的深切关注,在《又呈吴郎》、《羌村》其三等诗中,他对寡妇、幼儿的不幸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在《岁宴行》中,他对劳动人民被迫卖儿卖女的惨状深表痛心:“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诗人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控诉了阶级剥削、压迫的罪恶:“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回到奉先县的家中,小儿子已经饿死了,他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但是想到自己虽说官职卑微,还可以免去租税和兵役,而平民的痛苦更不堪言状,他这样写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他忧念游离失所的人和出征士卒的思绪,积得象终南山一样高,象大气的弥漫而不可拾取,这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是杜甫十年旅食京华生活体验的总结。
诗人通过叙述个人身世遭遇及自长安赴奉先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昔年的抱负和对当前形势的感叹和对国计民生的担忧。
以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揭示出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阶级对立尖锐、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
诗人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赤忱情怀,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疾苦深表关心。
作者将抒写情志与真实反映当时现实紧相联系,使这篇咏怀有了史诗般的恢宏与厚重。
诗人总是希望人民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
”(《别蔡十四著作》),即使是在自己身居艰难、幼子饿死的情况下,诗人也想到广大的“失业徒”、“远戍卒”生活的更加悲惨。
(如前所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甚至当成都的草堂被秋风吹破,诗人在终夜雨漏不止的寒冷凄苦中,不止于自叹,更进一步想到了社会上众多的受冻的人,在战乱中游离失所之人,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他由衷地希望眼前出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于是他提出了这样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虽然说的是寒士,但其实是包括贫穷的庶民的,结句还有舍己为人的意思。
白居易的《新制布裘》里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士”就是受了他的影响写出来的。
所有这些,在以前的文人诗中是很少看到的。
三、“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世乱时艰的忧虑,对国家的热爱,是杜甫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