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上册__第22课_新式教育的发端
八年级历史上册__第22课_新式教育的发端
(2)标志: 1905 年 清政府 下诏废除科举制。 历时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 (3)意义: 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298 年
1、定州考棚也叫定州贡院,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草场胡同。 2、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直至清朝灭亡一直作为定州及附近地方士子考 试的地方, 3、是北方地区唯一现存下来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场所。 4、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等实业(=中等教育) 内容: 高度实业(=高等教育) 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第二阶段:改革旧学制
时间:1912-1922年(民国-北洋军阀时期) 特点:缩短了修业年限, 更加强调自然科学, 加强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第三阶段:仿美国学制 时间;1922年 内容: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影响:标志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①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对 国家的 、 、 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②新学制内容:构筑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为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特点:课程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5)学制改革 ① 民国成立 后,缩短了修业年限,更加强了 自然 科学 ② 1922 年再次改革,参照 美国 国学制, 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至此,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6)在新式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日本和欧美渐成风 气,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多从事 工作, 促进了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2、合作探究
(1)有人说:科举制隋朝开创、清末废除,早 知如此何必建立这种制度? 答: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 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 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所以科举制 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 进步 (进步、倒退) (2)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形成 的 前提(前提、结果)
板块二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新式教育体系主要向谁学习?和中国旧式教育体系有何区别?
教育体系 中国旧式 教育
内容 以儒家经典为主 例如:四书五经
目的 选拔人才是为了 统治者服务
西学
以自然科学为主 例如:数、理、化
培养实用型人才
3、自主学习 要求:认真阅读P44-145大、小字部分,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1、 教会学校 是近代最早接触新式教育的人。 2、 洋务运动 期间,以 京师同文馆 为起点,清政府办了 三十多所新式学堂。 3、甲午战后,新式学堂在全国纷纷建立。 4、第一个学制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导入:
回忆:我国古代的 旧式教育—科举制 的发展趋势?初期 有何积极作用?
隋开创 唐完善 明清八股取士 清末废除
隋唐之科举考试—积极作用
1)为大批庶族人才参政广开门路。 2)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并扩大政治统治的基础 3)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4)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唐诗、宋词)
第一阶段:仿西欧学制 普通教育 初等教育(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中学5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3-4年,通儒院5年) 师范教育 初级师范(=中等教育) 时间: 优级师范(=高等教育) 1904年(晚清时期) 实业教育 艺徒学堂(=初等小学) 特点:
初等实业(=高等小学) 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影响: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 年 帝下令创办京师大学堂,是当时 全国最高学府,也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智能。
2、 年改称北京大学。 3、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整顿 措施: 1.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 2.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氛围。 3.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4.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明清八股取士—消极作用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一、科举制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板块一
科举制的废除
1、自主学习 要求:认真阅读P43大字部分,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1)原因: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 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