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第九章 植被遥感

遥感第九章 植被遥感


荒漠化是发生在上述气候区内的土地退化,按 成因分为:
风蚀荒漠化 沙化、沙漠化
水蚀荒漠化 劣地或石质坡地,如浙江常山大塘溪 福建长汀 县河田,西南诸省的山区。也有以泥石流方式呈 现土地砂石化景观分布在河谷中,如滇东北的 东川市小江流域等;或以石山荒漠化景观分布 在岩溶山区,如广西西部及云南东部等地。
三.城市生态环境 1.定义;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属于人类生态系统
的范畴(社会生态系统)。
阳光 空气 水资源 森林 气候 岩石 动物 植物 微生物 自然景观
城市自然生态子系统
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分析
城市经济生态子系统
城市生产、分配、流通与消 费的各个环节
物质
居住 饮食 服务 供应 医疗 旅游 人们心理状态
传感器 NOAA/AVHRR 波段 用途
LANDSAT/TM SPOT/HRV CBERS/CCD 红色、近红外-远红外 大中小比例尺 土地利用研究 中大比例尺土 地利用监测
全球、大洲、区域等 尺度环境资源研究
2.植被 植被遥感调查中经常用植被指数区分不同植被类型。 通常利用植物光谱中的近红外与可见光红波段两个典型波 段值。 近红外波段是叶子健康状况最灵敏的标志,对植被长 势差异敏感,指示光合作用能否正常进行; 可见光红波段被植被叶绿素强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 干物质,是光合作用的代表性波段。 植被指数便于植物专题研究、绿色植物的遥感监测、 病虫害监测及生物量估算等。 目前植被监测的遥感数据有: NOAA/AVHRR LANDSAT/TM/ETM CBERS/CCD
SPOT/HRV
3.湿地 水域与陆地间的交互区域,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机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 的生存环境之一。 森林 ————————地球之“肺” 湿地 ————————地球之“肾” 湿地巨大的经济效益、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 生物生产力为人类生存创造了重要条件。在我国,湿地占 国土面积的1.65%,湿地能吸收CO2等温室气体,降解污染 物,其生态系统效益价值高达2.67万亿元,在全国陆地生 态系统总价值中占47.71%,是最昂贵的生态系统。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湿地包括湿地景观格局调查、湿地景 观破碎化程度调查、湿地景观变化分析、湿地类型遥感解 译等。 --------------------------------------------------------------------------------
已利用
可利用而目前尚未利用
沼泽地 滩涂 重盐碱地等
根据当前技术经济条件难以利用
沙漠 戈壁 冰川 永久雪地 高寒荒漠 石山
(2)按照主要用途,划分已利用土地; (3)每种用地再根据利用条件、方式和方向细分。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利用详查中将土地分 成8大类: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 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土地。具体 如下: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11.水田 含义
1.耕地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 生作物; 12.水浇地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种植非水生作物; 13.旱地 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 14.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温室、大棚等。
21.果园 果树为主
22.茶园
2.园地 23.桑园 24.橡胶园 25.其它用地
1
波段特征
0.45~0.50 色素吸收波段(蓝、青)。即位于叶红素及叶绿素吸 0.44~0.51 收区(特性与红波段类似) 0.52~0.59 绿色反射波段(绿、黄)。对区分不同林型及树种可 提供较多的信息。近红外波段/红波段-比值植被指数 0.51~0.60 可提供作物生长有用信息。
2
3
0.63~0.69 红波段。对区分有无植被覆盖、覆盖度及植物健康 状况极为敏感。有人认为用0.74~0.91/0.63~0.69作 0.62~0.69 比值分析效果最好。
4.牧草地 42.人工草地
郁闭度(crown density; canopy density) 定义1:单位面积上林冠覆盖林地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群落生态学(二级 学科) 定义2:林地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的比值,常用十分法表示,从0.1~1.0。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森林资源学(二级学科)
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由于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 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 中国冻融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 总面积的 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 拔地区,在甘肃的少数高山区及横断山脉北侧的四川巴塘、得 荣、乡城等县的金沙江及其支流流域上游有零星分布。
5.水土流失 实质是土壤侵蚀。 以航空、航天等多平台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土壤侵蚀量调查应选择雨季前后的最新遥感图像。 目前水土流失监测的遥感数据有: Landsat/TM CBERS/CCD SPOT/HRV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1)首先根据利用程度上的差别和加强利用的可 能性可以分成三大类:
城市社会生态子系统 文化 艺术 宗教 法律
精神
2.城市“五岛”效应
热岛效应: 干岛效应:地面干燥,城市水汽蒸散量<乡村,市区绝对湿度<四郊,
尤以夏季晴朗白天为甚。 湿岛效应:夜间地面迅速冷却,气温垂直递减率减少,水汽向上输送 量随之减少,在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反而高于四郊, 形成“湿岛”。 浑浊岛效应:城市工业交通、民用锅灶等排出的烟尘及大气中光化学 过程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使空气变浑浊,能见度下降,日照 和太阳辐射强度降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浑浊岛”。 雨岛效应:城市大气中的湿性凝结核丰富,水汽可在未饱和之前出现 凝结,热岛上升气流又使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使降雨 量多于郊区,是为“雨岛”。
茶树为主
桑树为主 橡胶树为主 除上述的其它,如花园、黄花园等。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31.有林地 32.疏林地 33.灌木林地 含义
3.林地
郁闭度>30%的天然、人工林 郁闭度10-30%的林地 覆盖度>40%的林地 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播后不满5-7年,成活率 34.未成林造林地 达合理造林株树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 望的新造林地。 35.迹地 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土地 36.苗圃地 41.天然草地 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 割草。 人工种植的牧草地,包括人工配置用于牧业的 灌木地。
1.1~1.3 近红外波段。在高反射区与水吸收区之间,能区分植 被类别。
6 7 8
1.55~1.75 近红外波段。位于几个水吸收带之间的反射峰,对土 2.1~2.3 壤及绿色植物有很强的对比。
地物的识别,除了对其波谱特性的一些地学研究以 外,还须注重图像时相的物候期的分析,即以时间分辨 率作为基本保证。如木本植物都有其萌芽期、展叶盛期、 开花盛期、树叶变色期、果实成熟期和落叶末期等。
4.荒漠化 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发 生在年降雨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在0.05~0.65之间 的气候区,即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 潜在蒸发量,即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也称可 能蒸发量或大气蒸发能力。 潜在蒸发量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土壤水分 能充分供给,使蒸发蒸腾不因水分减少而减少;二 是有较大范围的同类作物覆盖。通常,人们将充分 供水、生长着短绿草条件下测量的蒸发蒸腾量,称 为潜在蒸发量,记为ET0。 潜在蒸发量是蒸发量计算中应用最广泛的1个 参数,是计算实际蒸发量的基础。
0.7~0.74 红波段,过渡波段。仅能增加噪声,不宜包括在其它 波段中,TM、SPOT均避开这一波段。但受金属毒 害的植物反射率表现最明显,大约有10nm蓝移,而 高粱等作物在成熟期有大约10nm的红移。
4
波长范围 序号 /μm
波段特征
5
红、近红外波段。绿色植物各种变量与反射率关系 最敏感的波段,为植物通用波段。其中0.74~ 0.74~0.90 0.80μm与背景土壤形成明显对比,对区分不同覆盖 度作物长势最好。为避开0.74μm及0.92 ~0.98μm的 O2、H2O的吸收,可选择0.76~0.90μm。
第一节 生态环境概述 第二节 自然生态环境遥感
第一节 生态环境概述
一、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学中的生态: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生态环境:除环境污染之外的人类生存的环境。可 分为: 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主要部分; 农业环境:半人工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 基础上经人类改造发展起来的。 城市生态环境:人类建设的产物。
水域生态
海洋生态 生物生态 城市生态
30~60
15~30 5~10 10~30
50~100
20~100 10~30 30~50
0.4~1.108 0 ~14.0
0.4~0.768 0 ~14.0 0.4~0.76 0.4~0.768 0 ~14.0
第二节 自然生态环境遥感
一、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对遥感数据的需求
二、自然生态环境
1.组成与结构如下:
阳光 空气 岩石 土壤 河流 湖泊 湿地 地下水 海洋 ―头顶一方天” ―脚踏一方地”
大气圈 岩石圈
非生物因子
―水”
水圈
生物因子
动物 植物 微生物
―食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物圈
2.当代全球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近代工业革命,科技飞跃发展,世界经济迅速增长,产生 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CO2排放量增加 臭氧层破坏:氟利昂制冷剂的使用,臭氧层变薄或空洞 酸雨:空气中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引起的pH值小于 5.6的酸性降水。 淡水资源危机:缺水现象普遍。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定义:“由于 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 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土地发生了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垃圾成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