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邵渊〈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4班;学号20104102001604〉[摘要]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对其关系进行思考,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在战略角度考虑我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取得发展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二者形成了统一与斗争的关系,并最终引导全世界的走向。

结合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关于我国的国际战略考量以及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联系等相关问题,加上参考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我认为只有准确的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和实践走上更稳妥而优化的道路,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命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共存;影响; 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是由四位老师在不同方面进行讲授的课程,我刚开始上课时感觉有点无所适从,不过优点也是明显的,每位老师的讲课都思路清晰,主题明朗,使得以往沉闷的课堂明快了不少。

听完讲课之后,我决定从我感触较深的两个话题中结合以往的所感所想来写作这一命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当今社会存在着的两种社会形态,这两种制度、两类国家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因此,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

江泽民主席曾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

"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四个如何认识"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党所处历史环境的新变化,核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要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既要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状,又要研究我们同世界的关系,特别是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一、从历史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也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的世界新格局。

从那时以来,“关系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两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变化”。

80多年的历史,两种制度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月革命胜利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制度限于一国范围,两种制度的关系也就是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各国的关系。

这一期间,两种制度的关系经历了从武装较量到和平共处、再到战时同盟的发展。

第二阶段,从二战结束到苏东剧变。

随着二战的胜利,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两种制度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关系。

在亚洲,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越南,成为两制较量的战场。

总起来看,这一时期的两种制度的关系经历了从冷战对峙到东西方缓和的转变。

第三阶段,从苏东剧变至今。

这一时期,以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为标志,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结束,两种制度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转折,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锐减,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一步扩大。

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中流砥柱的中国,承受着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严重挑衅与挑战。

当今时代,两种制度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就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两种制度的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两大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受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受我们党“左”的错误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还是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思想。

他说,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短处,对外国的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对外国的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他提出了“两个一切”的思想: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江泽民主席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指出:“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对于对立和斗争的一面,我们当然要看到,而且应认识到只要这两种社会制度还同时存在,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就不会消失,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就要保持应有的警惕性。

但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只看到前一面,而看不到后一面,就陷入了认识上的片面性。

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无论改革还是开放,都涉及对两种制度关系的调整,都需要对两种制度的关系重新认识和定位。

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阐述了两种制度关系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代主题与两种制度关系的相互作用,前者影响后者,后者也影响前者。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我们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必将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从理论角度辨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共存过程中的关系(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统一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问的统一关系,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

具体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借鉴合作关系、相互转化关系。

社会主义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并存共处。

二者之间既有合作竞争又有对立斗争。

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统一性的一面,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历史继承关系、互补合作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继承关系。

人类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辨证发展演进的过程,后一种社会形态对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既否定又继承的关系,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更是如此。

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互补合作的关系。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己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3]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和平中谋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各国间的经济和科技交流与联系更为密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邓小平指出:西方国家“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4]而社会主义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同时,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双方有很强的依赖性、互补性。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研究既要看到两者的共性,更要重视使两者相区别的特殊性,不能偏废。

要警惕只看到共性而忽视特殊性的“趋同论”。

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性和特殊性,不能把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混为一谈。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它们既统一又斗争,构成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除了具有统一的一面,还具有对立的一面,二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社会制度。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抗的。

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都是对抗的,二者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抗关系。

只要这两种制度同时存在,二者之间的对抗就不会停止。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又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企图通过内部瓦解的办法消灭社会主义。

其次,社会主义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很早就指出过,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取代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必然产物。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

这样,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

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而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最大限度的调整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至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国有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股份制的空前普及等。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表明资本主义还有自我调节、改良的能力,资本主义不会很快灭亡。

但这不过是在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准备越来越充分的客观物质条件。

三、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将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实践、理论和观念,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更为明显。

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获得新的物质手段后进一步扩张和深入到世界每一角落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和完善,创造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使社会主义日益走向发达走向成熟。

同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则将在高科技生产力的推动趋使下不断改良。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条件,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达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将长期面临资本主义的强大压力和意识形态的挑战。

既能充分汲取世界文明也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独立道路和方向,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