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2)附答案 (3)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2)附答案 (3)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2)附答案班级姓名完成时间家长签字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晋升、灰烬、觐见、进退两难、噤若寒蝉B.闪烁、硕大、回溯、媒妁之言、数见不鲜C.邂逅、亵渎、狡黠、不屑一顾、歌台舞榭D.罪孽、啮齿、涅磐、劣迹昭彰、蹑手蹑脚【答案】A【解析】A项都读jìn;B项中“烁”“硕”“妁”“数”都读shuò,“溯”读sù;C项中“黠”读“xiá”,其余都读“xiè”;D项中“劣”读“liè”,其余读ni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

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不是一挥而就的。

B.目前很多电视台明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消化’协调这些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

C、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上,2500多名科学家决定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逐出行星行列。

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至此尘埃落定,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

D.为了推销产品,商家打起了“绿色生活”、“环保电视”的注意。

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鱼龙混杂,购买时须认清“中国环境标志”。

答案C解析:A.应为“一蹴而就”; B “当务之急”与“目前”相重复;D“鱼龙混杂”应为“鱼目混珠”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2010年世博会临近,上海市政府开展了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活动。

有些居委会甚至还组织了劝导队,佩戴红绸带,衣着整齐地立在小区门口,看到有穿睡衣的居民出门,便上前劝阻。

材料二:对于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上海热线网(www.online )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穿睡衣出门是“素质低,不文明的表现”的占42.03%,认为这“很正常,只是图个方便”的占33.95%,而选择“很正常,看不惯就不要看”的也有24.02%。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要求不超过25个字。

▲(2)你对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

(字数不超过100字)▲【答案】(1)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社会对此反应不一。

(2)示例①我赞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理由要点:穿睡衣出门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不符合国际礼仪,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世博会是我们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如果让国际友人看到这些风景,必然会影响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穿睡衣出门固然是个人的行为,但这和在公共场所吃东西、大声打电话、吸烟一样,可以任性而为吗?政府有移风易俗、变革陋习、引导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责任与权力。

劝阻穿睡衣出门,是一种行政倡导,无可厚非。

示例②上海市政府应该尊重市民的生活方式。

理由要点:上海市民穿睡衣出门是几十年积淀的一种生活方式。

此时出来“劝阻”,显然是怕影响世博会的形象。

那么,干涉市民穿着自由,难道就不影响上海的形象了吗?穿睡衣出门是上海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既然这么多年都能看惯并习以为常,为何世博会来临就看不得了?就要禁止了呢?这反映了上海在文化上的不自信。

如何穿衣,是个性化、文化性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国际礼仪的问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本身就是与这一主题背道而驰的。

三、古诗文阅读(共19分)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

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

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

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

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

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答:答应B、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交通:私下结交,勾结C、由是震益见怨由是:从此之后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因:趁着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杨震“不阿权贵”品质的一项是()(3分)①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②性公廉,不受私谒③震深疾之,诣阙上疏④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⑤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⑥于是柴门绝宾客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震早年便精通《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

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老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遇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5分)(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5分)答案:4.A(答:回复、回应)5.C(①说杨震不慕名利②说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④说杨震以学问选才)6.C(杨震是在太尉任上开罪国舅耿宝的。

)7. (1)“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

”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

(5分。

采分点为“如’’‘‘故’’‘‘敕’’‘‘遂"各1分,大意1分)(2)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5分,采分点为“疾’’‘‘诛’’‘‘倾乱’’‘‘何’’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

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

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

”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

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

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

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

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

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担任司徒。

第二年,邓太后驾崩,宦官宠臣们开始横行。

安帝乳母王圣,借着哺育皇帝的功劳,凭恃恩宠放诞恣肆;王圣的女儿伯荣随意出入宫禁,传通消息,作奸犯科,大行贿赂,尤其骄奢淫逸。

他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

杨震深深痛恨,到朝廷上书进谏,可是奏疏递进后没有回复。

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

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

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

’’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

"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

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

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

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延光三年春天,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皇帝车驾在外地,竞相修建宅第,杨震的部属高舒召来工匠拷问,得到樊丰等人假托皇命的诏书,准备以实情全部上奏。

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极度恐慌害怕,适逢太史令说星象反常,于是他们趁机向皇上共同诋毁杨震。

等到皇帝巡幸还都,便连夜派遣使者策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从此紧闭柴门不接待宾客。

樊丰等人又憎恶他,就请求大将军耿宝诬奏杨震不服罪,心怀愤恨,皇帝下诏遣送杨震回原籍。

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就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

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我死的那天,用杂木做棺材,用布单薄被只盖住形体,不要埋进祖坟,不要设祠祭祀。

"说罢喝毒酒而死,终年七十多岁。

四、名句名篇默写(9分)(1)▲ ,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