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创】新课标高三语文寒假作业含答案_2

【原创】新课标高三语文寒假作业含答案_2

新课标2016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但哲学不可能脱离政治。

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

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重视辩证法,背后有现实问题,有政治内涵,这就是批判、否定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辩证法的学理性,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现实问题和政治内涵,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往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

往后看,海德格尔哲学“从头到尾都是政治的”。

即使解构主义哲学也不是所谓“纯粹哲学”,与政治无关。

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同时,政治需要哲学。

如果说“哲学家不时地以其哲学名义,投身于政治研究乃至政治进程中”,那么,“政治家或有时利用哲学概念使其政治企图合理化,或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汉斯·斯鲁格语)。

的确如此。

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很难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

毛泽东之所以重视哲学,提出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邓小平之所以重视哲学,重申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还原为一般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就索然无味。

当然,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但哲学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却是无疑的,而且同一个哲学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哲学不应成为某种政治的传声筒或辩护词,因为哲学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即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脱离政治,因为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

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如此,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例外。

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并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从而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

(摘编自杨耕《哲学的位置在哪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全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效应。

B.因为马克思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批判、否定资本主义,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

C.解构主义哲学与政治有关,表现在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D.政治家为了使政治企图合理化,有时需利用哲学概念,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这是政治需要哲学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政治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具有理性和逻辑力量,具有理念和精神支柱,可以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

B.哲学具有政治效应是一定的,但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C.哲学的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者脱离现实政治。

D.哲学学派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特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解构主义哲学高深莫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与政治相辅相成,哲学家想脱离现实政治去研究哲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

B.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产生之前,法国和德国的哲学都为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或者鸣锣开道。

C.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都是为了批判错误思想,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或者建道路问题。

D.使自觉的哲学意识与敏锐的政治眼光达到高度统一,才能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这就需学哲学。

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

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

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

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

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

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

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

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日暮议者罢。

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

”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

”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

胜曰:“当如礼。

”常复谓胜:“礼有变。

”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

”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

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

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有删改)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即“秀才”。

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

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

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

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

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

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宿七盘岭①[唐]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

③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8.诗的颔联从特殊的角度表现了蜀道之高,其表现手法与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首联进行具体分析。

9.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来者犹可追。

(2)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4)《赤壁赋》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三、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抉择杨邪早晨,教官通知我,半小时后他要坐直升机去一个地方,让我先在机场准备一下。

“今天,我带你去见一个人!”说完,他就撂下了电话。

二十分钟后,教官到了。

“教官,我们去哪?”“行程一个半小时!”“这么远,哪儿?”“上了天再告诉你!”当直升机完成升空,教官才说,我们要去沿海的某机场。

“那好像是个民用的小机场?”“它以前是部队的!”想起来了,我听说教官曾是沿海某部的模范飞行员。

“您以前在那儿待过?”“待了十年!”“噢……您说要带我去见一个人?”“对!他是我的教官!”教官突然收紧了下领,于是我也就闭了嘴。

没过多久,我发现教官的神情有点忧惚。

印象中,教官几乎从来没有走神的时候,他总是那么精神,像时钟的秒针,时刻都在做规律而精确的运动。

可这回,教官真的走神了一神情忧惚的教官,看上去忽然老态了许多。

“您经常来看望您以前的教官吗?”我小声打断了教官的思绪。

“是!”教官闻声立刻改变了一下坐姿,集中了精神,“每年的今天,我都独自驾机来看望他一次!”接着,教官又沉默了。

在接近那个机场的上空时,教官说了一句话。

“飞这一趟,我用的时间都在八十五分钟到九十分钟之间,而你只用了七十三分钟!”教官似乎是感叹自己上了年纪吧,可他清楚,其实驾驶速度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那个简陋的小机场降落后,我们走出机场,走上了一条几近废弃的土路。

“您教官退休了吧?他家就在这机场附近?”我疑惑。

教官抬头看着远处。

“偌一就在前面!”我们约莫步行了两公里,来到一带小山丘的脚下。

“到了!”教官说。

我正纳闷,这时前面豁然出现的小山坳让我愣怔住了一山坳周围的山坡上根本没有人烟,只有一座孤坟!“这就是我教官的家,三十六岁那年,他就住在这儿了!”教官好像对我幽默了一下,一个非常严肃的幽默!平缓的山坡只有稀疏的山草和矮树,有一条小径,笔直通向半坡的坟墓一墓周围有很大一圈青石砌成的坟围,非常醒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