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性别分工与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

社会性别分工与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

在当代日本社会,社会性别分工作为一种社 会规范仍然根深蒂固。很多人都认为,社会性别 分工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男性外出工作, 女性守着家庭,这只是各自的职责分工不同、工作
地点不同,并不是歧视,是平等的。因为女性是生 育的性别,由于这样的生理结构,所以女性更适合 在家庭里照顾丈夫、养育孩子、看护老人。“在日 本,社会性别分工规范并不是强制性的,有时这种 分工甚至很能让女性接受并将其作为一种幸福的 生活方式。社会性别分工的思考方式,在日本社 会中成为了一种难以崩溃的力量。”[4]社会性别分 工不仅会影响男女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还让 男性作为主要劳动力进入市场,进行有报酬的劳 动(paid work),但女性却只能被束缚在家庭中进行 没有报酬的无偿劳动(unpaid work),或者让女性作 为劳动力后备军根据雇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随 时进出劳动力市场。
3
对于日本女性来说,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大 致是:出生→读书→就业→结婚→生子→辞职→ 家务、育儿→再就业→老年生活→死亡。当代日 本女性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发生了一些变 化。在读书时期,年轻女性呈现高学历化。现在 日 本 社 会 的 中 老 年 女 性 一 般 是 高 中 、专 科 学 校 、 短 大 毕 业 ,但 是 年 轻 女 性 一 般 都 是 大 学 毕 业 ,甚 至是硕士、博士。在结婚时期,未婚化、晚婚化趋 势 明 显 ,在 高 学 历 化 的 趋 势 下 ,年 轻 女 性 呈 现 出 推迟结婚甚至独身的倾向,希望单身继续工作的 想法越来越普遍。在生育时期,少子化已经成为 日本的社会问题,DINKS 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的 生 活 方 式 ,很 多 夫 妻 为 追 求 宽 裕 的 经 济 条 件 ,享 受自由生活的乐趣,在不养育孩子这一点上达成 了共识。在家务和育儿时期,日本女性要花费 7 到 10 年的时间离开劳动力市场,在家庭中专心养 育 、教 育 孩 子 。 在 再 就 业 时 期 ,为 了 解 决 工 作 和 照 顾 家 庭 之 间 的 矛 盾 ,短 时 工 、兼 职 等 灵 活 的 非 正规劳动方式是已婚日本女性的主要选择。在 退 休 后 的 老 年 生 活 时 期 ,随 着 老 龄 化 社 会 的 到 来,介护保险、养老设施在不断完善,在相对完备 的 社 会 福 利 、医 疗 制 度 的 保 障 下 ,女 性 的 健 康 寿 命越来越长。
在女性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市场生产率和 家庭生产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日本女性在一生 中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家庭劳动时间和市场劳动 时间的供给,以求在两者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在 早期阶段,女性用于工作的时间较少,用于接受教 育的时间较多。而在晚期阶段,都会逐步或者彻 底退出劳动力市场。在中年阶段,例如 25~50 岁 之间,当大多数日本男性都持续处于劳动力市场 之中时,已婚的日本女性却要忙于家务和育儿,待 育儿结束后,社会劳动时间才会增加,市场劳动率 才会上升。从日本女性的生命周期来看,女性的 劳 动 就 业 是 不 连 续 的 、阶 段 性 的 ,常 常 会 因 为 结 婚、育儿、看护老人而中断。高桥保提出了日本女 性生命周期中的“灰色时期(Gray Zone)”的概念, 所谓“灰色时期”,是指女性在生育以后不得不离
由此可见,日本社会存在的社会性别规范,并非 女性天生适合、或者是主观愿意接受这样的社会角 色分配,而是由于教育中的性别偏见、学科中的性别 分化以及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将女性塑造成适于 担当家庭职责的主妇形象,社会舆论和文化传习都 在不知不觉地对女性进行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塑 造,在女性一生的生命周期中,社会性别规范都在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对生活模式的选择。
NIHONGO NO
2009 年 第 5 期 总 144 号
GAKUSHU TO KENKYU
日本文化研究
社会性别分工与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赵 敬
[摘 要] 社会性别分工是当代日本社会中最主要的、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性别规范,日本的现代家庭 就是以社会性别分工为基础建立的。在日本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 别分工家庭曾经为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当代日本女性的 M 型劳动力 率曲线和以非正规劳动为主的劳动就业形态表明,日本女性仍在以家庭为中心来安排自己的社会劳 动,社会性别分工仍在限制着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和就业选择,日本女性理想中和现实中的生活 模式有着巨大的落差。
104
爱 心 ”等 长 久 以 来 的 传 统 女 性 德 行 ,而 对 男 孩 的 要求则是“信赖、正义、勇敢、进取心、开拓精神、 创新能力等”。如果教科书中频繁出现模式化的 “男、女形象”和男性优势地位的信息,反复向孩 子们灌输,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将性别职责分 工和男尊女卑的思维模式定型化。而且,在日本 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分化男生和女生未来 发展方向的教学安排。日本初高中的技术课和 家 庭 课 ,一 直 都 是 分 性 别 、分 学 习 内 容 的 。 男 生 学 技 术 ,女 生 学 家 庭 ,这 种 划 分 体 现 了 对 男 女 生 未来分担不同的社会职责的期待。在男女生同 修家庭课运动的影响下,从 1994 年开始,日本高 中家庭课的教学计划终于明确规定为男女共修, 1998 年开始,日本中学的技术课、家庭课的内容 全面变为男女共修。但是实际上在一部分高中, 以 提 高 升 学 率 、师 资 不 足 等 为 理 由 ,只 让 女 生 去 学习一些家庭实用技能,而让男生去学习升学所 需的其他科目。[8]其结果是,女性只能去掌握家庭 生活所需的日常家务劳动技能,而接受各种职业 教育的男性却丧失了日常生活所需的能力。
其次,日本教育中的性别学科专业分化现象 严重。女性主义者认为,所谓“男性学科专业”和 “女性学科专业”的出现和划分,并不是男女两性 的本性使然,也不是学科理性沉思的结果,而是社 会意识形态、权力利益基础在学科领域表现的结 果,它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对于男性和女性适 合 学 习 什 么 学 科 和 专 业 ,完 全 是 一 个 人 为 的 过 程。[9]在日本,初中毕业生进入专科技术学校时,学 习内容的性别分化就非常明显。男生多选择工业 方面,而女性多倾向于选择医疗、商业、事务、家政 等。进入高中以后,女生除了选择普通的必修科 目以外,大多要为将来进入商科而准备考取簿记、 会计资格,而男生多选择与就业紧密联系的理工 科,这种学科的性别分化十分明显。近年来,日本 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四年制大学教育 比较普遍,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女性比例也在 不断增加,但是从学科专业来看,比较热门的女性 学科专业仍旧是家政学、健康营养学、文学艺术、 金融财务、文秘行政、教师护士等。女性主义者将 性别学科专业分化与社会性别分工相联系,认为
社会性别分工为何能在日本社会存续至今 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本学校教育环境中存在着明显的性 别偏见,并一直在灌输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社 会性别角色分工。很多调查研究显示,日本中小 学 使 用 的 教 材 中 ,性 别 偏 见 很 明 显 。 在 教 科 书 中 ,常 将 女 性 描 写 为 照 顾 家 庭 的 人 ,而 将 男 性 描 写 为 赚 钱 养 家 的 人 ,这 会 强 化 社 会 性 别 规 范 ,强 化社会职责角色的定型。在教材中出现的人物 中 很 多 都 是 男 性 ,有 着 多 种 多 样 的 社 会 角 色 ,而 女性角色不仅很少,而且都是强调其容貌和母性 特 征 ,很 少 突 出 男 女 一 起 工 作 的 家 庭 生 活 方 式 , 支持以专职主妇为榜样的贤妻良母形象,很少描 写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活跃情况。日本中小 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都在强调按照传统社会规 范描画的“男人形象”和“女人形象”,塑造的女孩 形象都具备“礼貌、和蔼、同情、勤劳、爱家庭、有
103
日本文化研究
2009 年 第 5 期 总 144 号
的领域,成为政治、商业、科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其 劳动被认为是高度智力或体力性的。长期以来, 日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通过种种“合理”的论 证和先验假设,已经将这种将家庭劳动和社会劳 动分别分配给男性和女性,将“男主外,女主内”的 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绝对化和神秘化,并使其牢 牢扎根于日本的社会结构之中。
2
日本的社会性别分工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专职主妇的诞生很明显是社 会性别分工规范的产物。日本专职主妇的诞生是 在大正到昭和初期,这正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飞 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经济为基 础建立起来的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场所分开,资本 主义体制以竞争为手段不断地追求经济效率。“男 性在外面赚钱,女性在家里做家务育儿,这种按照 性别分担各自的职责的社会性别分工体制经济效 率很高”。[6]当丈夫的工资达到了只靠其一个人劳 动就能支撑整个家庭的经济生活时,就产生了专 职主妇。所以,“日本的社会性别分工决不是封建 社会的产物,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诞生的、 形成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的社会规范”。[7]
2009 年 第 5 期 总 144 号
日本文化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别学科分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性别分工的预演, 而学科上表现出来的性别倾向就是社会性别分工 在学科领域的“隐而不显”的表现。社会性别分工 导致了两性的职责分化,两性的职责分化又影响 着 教 育 ,影 响 着 男 生 和 女 生 对 学 科 和 专 业 的 选 择。女性从小就被培养向所谓的“女性气质”方向 发展,为选择适合女性的职业做准备。[10]从这个意 义上讲,学科与专业分化中的性别倾向正是社会 性别分工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反过来,高等教育 又为未来的社会分工创造了客观条件,接受了女 性学科教育的女性在未来进入社会以后,不自觉 地就具备了“贤妻良母”的素质。
再次,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地强化着 社会性别分工意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传 媒 在 人 们 的 社 会 生 活 中 无 处 不 在 ,因 其 受 众 广 大,所以影响力也极其巨大。大众传媒所塑造的 性别形象会起到维持和强化社会性别意识的作 用。在广告、电视剧、娱乐节目、纪实报道甚至新 闻报道都在反复强化着“男为主,女为从”、“男主 外,女主内”“男人强壮,女人迷人”的固定形象模 式。尤其是在广告中,常出现和产品毫无关系的 女 性 形 象 ,广 告 中 的 男 性 形 象 跨 越 了 各 个 年 龄 段,但女性形象都是年轻漂亮的。在报纸和杂志 中,强调性别,特别是强调女性兴趣取向的文章、 新闻题材随处可见。大众传媒体系中如果存在 着社会性别偏见,那么对整个社会的社会性别构 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会是极其巨大的。大 众传媒每天都在向受众日常性、持续性地进行着 大量的信息传播,这就暗藏着信息向受众单向流 动的结构性危机,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收到的 信息中的社会性别分工意识潜移默化地接受并 内化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