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朗读略谈封丘县实验中学王兴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朗读略谈封丘县实验中学王兴营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朗读作为母语的语言训练,首先必须达到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水平。
从最基础来说,就是识读音,辨字形,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进而提出更高目标,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虽然不像小学时那样主要以朗读为主,但是朗读这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朗读此种方式调动了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
一、录音范读——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感知录音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它跟其他形式的朗读相比,其优势首先在于朗读者一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播音员,或者是从事朗读多年的老师。
如丁然、雅坤、乔淑珍等。
其朗读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在入门的时候就接触准确无误的读音,有利于学生避免读错,读不到位。
其次,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
如朱自清的名篇文章《春》,文章通过一幅幅春景图,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向人们展示了一首“春的赞歌”。
我在教学中利用录音范读,范读感情充沛,婉转、优美的音色,对文章主旨的准确把握,创设了一种春的意境,很快把学生引领到文章中。
再次,录音范读还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由掌握范读内容和分量。
如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全文,可由录音范读全文一遍,以让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要是分层次讲解课文,就可采用播一层次的内容,分析,再播另一层、、、再分析的范读方法(或分析后播放录音);像重点段落,因为录音范读经过科学技术处理,始终保持原来的语音语调,学生在一而再的学习和模仿中,加深印象的同时又始终保持一致性。
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很长,小故事又多,因此,必须先播放录音范读全文,让学生通过全文叙述的诸多关于阿长的故事对她这一人物形象的基本性格有所把握,并抓住“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这一线索,顺藤摸瓜,这么一来,既能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即寻找各个故事里包含的“我”对阿长的各不相同的感情,又能引出“阿长与《山海经》”这一中心故事。
而讲解到“阿长与《山海经》”这一部分时,要重复范读。
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而阿长能掩盖她睡觉摆“大”字,喜欢絮叨等缺点的闪光点就在这一节里表现,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重复范读除了让学生明确它是重点外,也是为引领学生仔细感受“我”对《山海经》的强烈渴慕到阿长出乎“我”的意料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的震惊、激动的心理变化,那么至于“我”对阿长原先谋害隐鼠的怨恨消失,对阿长的感激的心理变化,长大后对阿长的怀念,这些感情变化的理解也变得顺理成章了。
此时,学生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把握就划上圆满的句号,也能清楚作者如此安排材料顺序,详略的意图了。
录音范读是教学重点课文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层次要求的阅读任务。
二、教师范读——给学生一个近距离的感知朗读的达标要求是准确、流利、有感情。
录音范读的特点是标准,规范,相比之下,教师范读的特点是给学生一个近距离的感知,突出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准确”。
教师范读的优点是它非常灵活,特别是发现学生读错的情况下,教师可及时给予纠正,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教师范读(而录音范读必须在借助播放器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它的优越性就体现于此。
作为封丘县,其和普通话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声调问题,没有发音蹩脚的现象。
另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方言。
教师可利用语音对应现象,在各种语音现象中归纳发音规律,将规律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的词,语音现象中慢慢掌握规律,使学生在以后能独立、准确地朗读生词或了解陌生的语音现象。
如轻声的发音训练,首先要找出轻声词的规律性,如:助词,名词或代词的后缀,名词后边的方位词,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趋向动词等,一般都带有附着性,缺乏独立性。
轻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后,读短促的低降调(调值31),如“玻璃”、“头发”、“豆腐”。
轻声在上声后,读短促的微升调(调值34),如“耳朵”。
(教师在传授规律时尽量避免以上的专用术语,而是多结合具体词语,段落,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说)从“流利”的朗读要求角度来讲,教师更应根据学生在实际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课文,有针对性地增加练习份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朗读效果。
在教学工作中,碰到学生在朗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唱读”现象,也是朗读在流利方面最忌讳的现象,低年级中尤为突出。
这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带来的习惯。
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病源”,进而“对症下药”。
就我个人几年来的教学观察和实践经验来看,此现象主要是学生在朗读是过于随意,平均用力,拖长音等问题造成。
“唱读”破坏了作品行文的流畅性和节奏感,严重的甚至破坏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不仅议论,演讲性质的文章需要抑扬顿挫,时高亢时低沉的语调,就是舒缓的散文或平述的说明文同样在语调上也要求要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因此,解决“唱读”问题是势在必行的任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随意性,是因为他们对朗读的认识不够,对朗读在提高阅读能力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他们认为只要文章中的字会读了,整篇文章就会读,就像吃饭那么简单,无需掌握什么技巧。
改变学生这种认识的突破口是利用教师范读,以此为模范,让学生在自身和尚诵经般的朗读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寻找差距,教师趁热打铁,点明一些朗读要领,传授一些技巧,让学生在日积月累课堂模仿与课余练习中积累经验,缩短与老师距离的同时,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时,必须把握重音和节奏的运用。
重音分为“节律重音”和“强调重音”。
在一个句子里,关系密切的音节要一口气说出,中间一般不能有停顿,关系不太密切的音节之间则可以有停顿。
句中的停顿把一句话分成若干段落,句中这种以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节拍群里作为中心的那个词语要读得略重。
这种重音就是节律重音。
划分节拍群时必须依据两原则:一是成词或成词组;二是有意义且是原来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其中一段文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
”朗读时,节拍群与节拍群交界处作一深呼吸稍作不易察觉的小停顿。
说话人为突出句中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这种读音就是强调重音。
这种重音教师可以通过相同句子的不同强调重音的范读,引领学生体味,比较,练习至能掌握,熟练运用。
无强不显弱,无重不显轻,语调有了强弱轻重的变化,就能彻底消除朗读时字字千钧的平均用力的错误。
朗读的节奏,是在对比度的调节中形成,无高不显低(语调),无快不显慢(语速),无长不显短(顿连),句子的松紧,声音的起伏,语速的缓急,语势的强弱,都要根据情意表达的需要有所变化。
学生爱拖长音,表达不出原文的节奏,自然更不能体现出原文的韵味。
三、分角色朗读——给学生一个更加真实的感受如果要谈到针对情感方面训练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比教师范读的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就非常适合作为分角色朗读的课文。
童话人物形象多样各异,对话内容多且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心理,夸张与滑稽以及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的愚蠢在对话中得到充分表现。
采用分角色朗读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学生能更为具体,感性地去了解众多人物形象。
如骗子的狡诈,皇帝的虚荣与众人的阿谀奉承,愚蠢等等。
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分配到的具体人物及他的说话内容,同时要把握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在对话中如何通过语调,语气来形象地表现。
通过此项活动学生能对自己分配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刻的体会,高水平的学生还能充分发挥表演天赋。
如果在朗读之前教师给全班学生明确听后让学生分析、概括众人物形象的任务,将会有更多的同学会被这个童话有趣又滑稽的情节所吸引。
学生在听,体味的同时还注意思考,更重要的是分角色朗读能为课堂创设情境,形象教学得以更好的体现。
学生在听到皇帝探问神奇衣服缝制的进度这一节时,骗子用夸张的语气,手捧着空气,装腔作势地夸耀自己织的布有多贵重,美丽时,学生大多发自内心地笑了。
在这笑的过程中学生已领略到骗子的狡诈与皇帝上当受骗的愚蠢。
分角色朗读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四、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感知上边讲的三种朗读训练形式在课堂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更是为课文教学穿针引线,但是仅靠这几种形式,学生的朗读训练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堂上,同时要穿插适量的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读的作用并不同于以上几种形式的示范,为讲而读的作用,但在课堂中却必不可省略,它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
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选择持平或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的不同材料。
采用此种朗读形式,教师还应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这样会扼杀水平中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甚至是应给这些学生提供、制造更多机会。
难度较低的材料,教师有把握学生能胜任的,放手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说到在课堂必不可缺的当然还有齐读的形式。
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
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应该是教师能明确让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
自由朗读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的同时,它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古诗中每联都分上下句,非常适合采取此种方式学习背诵。
教师先简单介绍方法,再与学生作示范对句,然后由学生同桌间进行自由训练。
训练时,教师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多种朗读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都有自己独有的作用,这几种形式不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在课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教师应针对课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突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