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崩症ppt模板

尿崩症ppt模板


中枢性尿崩症
二、其它抗利尿药物 1、双氢克脲噻:排钠↑→近曲小管增加 对钠的重吸收→肾远曲小管原尿↓。每次 25mg,一日2-3次▲低钾、高尿酸血症
2、卡马西平:刺激AVP分泌。每次0.2, 每日2-3次▲对肾性尿崩症无效
3、氯磺丙脲:刺激AVP分泌,增强AVP 对肾小管作用。每日剂量<0.2,晨服▲ 低血糖
AVP合成及分泌减少
渗透压感受器 尿量增多 多尿、低比尿
压力感受器
血容量感受器 AVP分泌增多 代偿
失代偿
抑 下丘脑口渴中枢 烦渴
制 饮水
多饮
尿量增加↑↑
中枢性尿崩症
【临床表现】
1、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 饮(喜冷饮)、尿清如水。 尿量多达5~10L/d,最多不超过18L/d。 尿比重常在1.005以下。
加压素后

不变 ↑
尿渗透压 (≥9%)
(≤5%)
中枢性尿崩症
完全性尿崩症 部分性尿崩症
AVP
缺乏
不足
尿量(L/d) >5
2.5-5
禁水后尿渗透压 <血渗透压 >血渗透压
(mOsm/kg) (<200 ) (300-400 )
禁水后尿比重 <1.010 1.010-1.014
加压素后尿渗透压 ≥50%
三、病因治疗
9%-50%
中枢性尿崩症
【治疗】
一、激素替代疗法: 1、去氨加压素(右旋精氨酸加压 素,DDAVP)作用强,是目前治疗尿崩症首 选药物,多种剂型,每日两次用药 弥凝
2、鞣酸加压素油剂(长效尿崩停): 0.1ml-0.2ml/次,目前常用,谨防水中 毒
3、加压素水剂(垂体后叶素):5-10U/ 次,皮下注射,用于术后或试验用
(三)慢性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管病变 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
(四)糖尿病:血糖、尿比重,尿糖等有 助于诊断
(五)妊娠尿崩症:氨肽酶
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 肾性 精神性
尿崩症 尿崩症 烦渴
随机尿渗透压 ↓
↓↓
血渗透压 ↑
↑↓
AVP测定 低 N或↑ N或↓
禁水后尿渗透压 不变 不变 ↑
尿比重 <1.010 <1.010 <1.016
尿崩症
diabetes insipidus (DI)
徐医附院·内科学与诊断学教研室
庄玮
【概述】
尿崩症是指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 ADH)缺乏(中枢性尿崩症),或肾脏对 AVP不敏感(肾性尿崩症),致肾小管吸收 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 与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可发生任何年龄,以青少年多见,男女之比 2∶1
2、如病变累及渴感中枢或昏迷病人,可 致严重高渗症候群而死亡。
中枢性尿崩症
【临床表现】 3、尿崩症合并腺垂体功能不全时, 症状反而减轻。 4、继发性尿崩症还有原发病的症状 和体征。
)尿比重:<1.005,不超过1.020 (二)尿渗透压:50-200 mOsm/L (三)禁水试验:用于尿崩症的初步筛选 (四)禁水-加压素试验:用于明确诊断和鉴别 诊断 (五)血浆AVP测定(放免法)
(六)定位检查: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诊断
中枢性尿崩症
【诊断】
对于有持续性多尿、烦渴、多饮的患者要 考虑尿崩症(排除利尿剂的影响)
步骤:血、尿渗透压、尿比重→禁水试验 →禁水加压素试验→病因诊断
中枢性尿崩症
【鉴别诊断】
(一)精神性烦渴
(二)肾性尿崩症:为一种家族性X连锁遗 传病,注射垂体后叶素无反应
AVP
▲AVP的合成及释放:
视上核和室旁核 垂体柄 神经垂体
▲AVP的生理作用及调控:
1、促进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水重吸收2、 收缩血管平滑肌,升高血压。
1、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 2、容量感受器(心房壁) 3、压力感受器(颈A窦、主A弓)
尿崩症的分类
●中枢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继发性尿崩症 1、下丘脑-神经垂体的肿瘤:50% 2、头部外伤或手术:10% 3、感染或血管病变:少见 二、原发性尿崩症
1、特发性尿崩症:30%
2、遗传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
【分类】
完全性尿崩症
依AVP缺乏程度
部分性尿崩症 暂时性尿崩症
依起病的方式
永久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
【病理生理】 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