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三峡的不同

古今三峡的不同

今天,长江三峡作为一个地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可是三峡是怎样得名的,什么时候得名的,人们却不一定都知晓。

在历史上三峡的得名和概念内涵屡有变动。

汉代《水经》载有广溪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汉代“三峡”作为地名还没见于书面。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时巫山峡雍而蜀水不流,帝令鳖灵凿以通江水也。

”似汉代对今三峡习惯称巫山峡。

估计是到了东汉末魏晋时期人们才习惯称三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引渔家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今乐录》也有“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句。

巴东之称源于三巴之称,早在东汉末三巴之称已较流行。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便分置了巴东郡,三国谯周著有《三巴记》。

可见东汉末三峡作为地名估计已广泛在民间使用了。

三国以后三峡作为地名已广泛使用于书面,《太平御览》卷一三六《徵应》引《蜀记》:“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口。

”盛弘之《荆州记》称:“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恒是一山。

”《水经注》注文中则多次使用三峡的称呼,如其卷三三至三四:“斯乃三峡之首也……自三峡七百里中……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到了唐宋时,三峡作为地名已十分寻常了,并有《三峡记》一书问世,遗憾现已佚失。

明万历年间吴守忠曾专门编有《三峡通志》,至今仍存。

至于唐宋诗文中三峡作为地名就更是屡见不鲜。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天三峡库区概念的地域上已有了两个三峡。

《太平御览》卷五三引《荆州记》:“巴东三峡,明月峡、广德峡、东突峡,今谓之巫峡、秭归峡、归乡峡。

”这里明显记载有两个三峡,一个是巴郡之三峡,一个是巴东郡之三峡。

关于巴郡之三峡,《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其(巴)郡东枳有明月峡、广德峡,故巴亦有三峡。

”从今天地理位置看,在今重庆(巴郡治)与涪陵(古枳县)之间依秩序有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明月峡即今明月峡无疑。

又据《水经注》记载巴县和枳县之间依秩序有黄葛峡、明月峡、鸡鸣峡三峡,枳县与平都间有东望峡。

这里鸡鸣峡即今涪陵剪刀峡,也为人熟悉。

而《水经注》的东望峡有可能便是《荆州记》的东突峡,在今涪陵与丰都之间,具体地点待考。

唯广德峡具体位置一时难以考定;唯可知大概在今重庆巴南区(旧巴县)木洞与其时的东突峡之间,也有可能便是今长寿东的黄草峡。

汉晋南北朝以来,关于巴东郡之三峡的名称是十分混乱的。

《荆州记》载巴东三峡是巫峡、秭归峡、归乡峡,但《水经》载巴东三峡是“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江水又径巫峡……江水又东径西陵峡”。

由此可知汉晋南北朝时今瞿塘峡称广溪峡和巫峡,今巫峡称归峡、巫峡,今西陵峡称归乡峡、西陵峡。

但《蜀都赋注》称:“巴东永安县有高山相对,相去可二十丈左右,崖甚高,人谓之峡江,西陵峡、归峡、巫峡是也。

”位置更是十分混乱。

唐初今三峡从西向东仍称广溪峡、巫峡、西陵峡。

杨炯诗有《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三首可为证。

不过,盛唐时今瞿塘峡不叫广溪峡了,李白、杜甫、刘禹锡等文人的诗皆直言瞿塘峡,即可看出今瞿塘峡得名在盛唐时。

五代时的《玉堂闲话》中具体谈到三峡中的瞿塘峡是直呼为瞿塘峡。

北宋时期今瞿塘峡又叫西陵峡,今西陵峡又叫归峡,《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三峡山谓西峡、巫峡、归峡。

”同条又称:“瞿塘峡,在东一里,古西陵峡也。

”从以上可以看出今西陵峡又叫归峡,但仍有西陵峡之称,故《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峡州》:“西陵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南宋《方舆胜览》卷五七《夔州》仍称:“三峡,谓西峡、巫峡、
归峡……瞿塘峡,在州东一里,旧名西陵峡……巫峡,在巫山县之西……”同书卷二九《峡州》则仍记当时有西陵峡。

不过大概在南宋时今瞿塘峡已不常称为西陵峡了,所以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及陆游的许多诗文中都称今瞿塘峡为瞿塘峡,既不见有西陵峡的称呼,更不见有广溪峡的称呼。

明代《警世通言》中谈到王安石智辨峡中水的故事,将三峡分为上峡、中峡、下峡,好像宋明时期民间还有上、中、下峡的习惯称呼。

明清时人们对于三峡的名称趋统一,开始习惯称今瞿塘峡为夔峡和瞿塘峡,今巫峡为巫峡,今西陵峡亦为西陵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