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经典及解析

(物理)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经典及解析

9.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在研究电磁波和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时,按以下步 骤做试验:将 A 手机悬挂在密封瓶内,如图所示,用 B 手机拨打 A 手机的号码,可以看到 A 手机来电显示出 B 手机的号码,并且听到了 A 手机发出的响铃信号音。接着将密封瓶内 的空气抽出,如果这时用 B 手机拨打 A 手机的号码,你认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时( )
在真空容器中,是不现实的 . 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是在声音的传播途径中减弱了噪
声;戴防噪声耳罩可以减弱噪声,但同时会减弱有用的声音 .
பைடு நூலகம்
1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C. 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 利用“B 超”进行体检,说明声波可以传
A. 30m 远
B. 17m 远
C. 约 1.655m 远
D. 无法知道
【答案】 C
【解析】【解答】北京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听到现场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这
种介质传播的,它需要传播的时间是:t1= ; 上海的观众在自己家里电视机前看该联欢会的实况电视转播是通过光传播的,它的传播时
间是:
t2= =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声学的相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取决于
振幅大小和距发声体的距离;理解各知识点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2.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 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 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 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 )
传递信息和能量.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能传递信息 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的发声体,故 A 正 确;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B 错误; C、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故 C 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 D 错误. 故选 A.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 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
就不能工作,A 不符合题意;
B. 所有的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里不现实,B 不符合题意;
C. 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可以在声音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办法可行,C 符合题
意;
D. 每个学生都戴防噪声耳罩来防止上课时周围环境噪声的干扰,也听不到讲课了,D 不符
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将所有的噪声声源隔离
递能量
【答案】 A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A 符合题意;
B. 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B 不符合题意;
C. 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控噪声污染,但不能控制噪声污染。C 不符合题意;
D. 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 B 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用于医疗观察,利用的是声音传
递信息。D 不符合题意。
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3)次声波是振动频
率小于 20 赫兹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 赫兹到 20000 赫兹;(4)声音在生活中有
很多应用,比如: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超声波可以还可以测距或者定位等,声音还
可以影响人的情绪.
8.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B.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C.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 A 错误. B、物体不振动,是无法发出声音的,故 B 错误. C、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 C 正确.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 D 错误. 故选 C. 【分析】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声 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的传 播过程.
传播速度为 340m/s,故 A 错误;
B、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实际上是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B 错误;
C、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如电视信号,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如人通过说话交流,故 C
错误;
D、手机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人用说话时发出声波,故 D 正确.
故选 D.
【分析】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波是机械波,也可以
2.超声波是一种频率超出人类听觉范围上限 20kHz 以上的声波.超声波的传播要依靠弹性
介质,其传播时,使弹性介质中的粒子振荡,并通过介质按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传递能量,
这种波可分为纵向波和横向波,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B.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 超声波的音调很高,所以人听不到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6.考试时,少数同学将笔放在手指上不停转圈,笔经常会掉在桌上发出噪声,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发出声音时,只有桌子在振动 B. 笔静止在手指上时受到平衡力作用 C. 停止拨动后,笔还会继续转动,说明笔与手指间没有摩擦力 D. 在手指上不停地拨动笔,笔才会持续转圈,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发出声音时,笔和桌子都在振动,故 A 错误; B、笔静止在手指上时受到平衡力作用,合力为 0,故 B 正确; C、停止拨动后,笔还会继续转动,是因为笔具有惯性,故 C 错误; D、在手指上不停地拨动笔,笔受到了力的作用,笔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力是 改变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 D 错误. 故选:B. 【分析】(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了合力为 0;(3)任 何物体都有惯性;(4)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0.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下列控制噪声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 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声源不发生振动
B. 将所有的噪声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
以避免噪声干扰
C. 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D. 每个学生都戴防噪声耳罩来防止上课时周
围环境噪声的干扰
【答案】 C
【解析】【解答】A. 在噪声的产生处可以减弱噪声,物体只要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振动
D.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 20000Hz,频率太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
之内,所以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音调很高,故 AC 正确;
B、超声波可传递能量,故 B 正确;
D、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D 错误.
故选 D.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
A. 听不到 A 手机发出的铃声,在 A 手机上看不到 B 手机的号码 B. 听不到 A 手机发出 的铃声,在 A 手机上能看到 B 手机的号码 C. 能听到 A 手机发出的铃声,在 A 手机上看不到 B 手机的号码 D. 能听到 A 手机发出 的铃声,在 A 手机上能看到 B 手机的号码 【答案】B 【解析】【解答】将 A 手机悬挂在密封瓶内,将密封瓶内的空气抽出,因为真空不能传 声,如果这时用 B 手机拨打 A 手机的号码,听不到 A 手机发出的铃声;但是电磁波可以在 真空中传播,因此可以看到 A 手机来电显示出 B 手机的号码,A、C、D 不符合题意,B 符 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如果这时用 B 手机拨打 A 手机的号码,听不到 A 手机发出的 铃声;但是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可以看到 A 手机来电显示出 B 手机的号码.
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可传递能量.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 声音的音调越高,响度就越大 D. 用声呐探测鱼群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 B、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故 B 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C 错误; D、用声呐探测鱼群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 D 错误. 故选 A.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 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3)声音的 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0.0049s;
当他们同时听到时,光和声音传播的时间相同;即:t2=t1= ; 所以北京观众必须距离离演奏者 S1=V1t2=340m/s×0.0049s=1.666m. 故选 C.
【分析】在现场观看的观众听到演奏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而在电视机前观看节
目是通过光传播的,它们的传播速度不同,所用的时间相同;根据公式 t= 先求出所用的 时间,再利用公式 S=vt 求出距离.
4.生活中存在多种形式的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