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也拉开了中国的公共艺术狂潮的序幕。
公共艺术在中国也叫“城市雕塑”,这个不太贴切的名称实际上也象征了中国公共艺术从幼稚状态开始的起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这条路基本上通过市场招标来作为主要方式来进行。
中国的公共艺术主要分两大块:一块只由政府建设和规划项目内设立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项目等。
这主要是通过政府城市雕塑委员会来负责实施。
另一块是由企业、地方政府等通过市场进行招标的地产项目来设立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
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但这个平等在中国的公共艺术市场上并不存在。
因为这是一个不完全成熟的市场,诸多非市场元素还在其中产生影响。
另一个影响中国公共艺术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现代化公共艺术启蒙的缺乏。
民众不太理解现代艺术和城市公共艺术,决定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项目交给谁创作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也不太具备现代艺术和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素养。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院培养公共艺术人才是当下急务所需的。
作为一名公共艺术家,一个能进行商业谈判和企业管理市场经营者,一个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有深入了解的文化实践者。
在公共艺术实践中,大部分雕塑家习惯将自己的架上纯雕塑作品放大做成城市雕塑,这样的雕塑往往不是过于个人趣味,就是离公众的文化心理隔得太远。
这种将城市雕塑纯艺术化的做法使中国的公共艺术一直没有定位清楚真正的公共艺术概念。
这也使中国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一直没有能够真正成为公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使得很多雕塑家在公共艺术市场上不是很成功,同时也让那些个人趣味极强的跟公共空间不搭调的城市雕塑在城市街头成为一种强制性和文化暴力。
“什么是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