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三:《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一一年六月项目名称: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项目统一编号:1655主编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环境监测站编制组主要成员:刘砚华、张朋、潘柳青、张金艳、张守斌、魏峻山、李文君、魏巍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张国宁标准处项目负责人:赵国华目录1、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2)2.2 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标准修订的原则 (3)3.1 基础性原则 (3)3.2 适用性原则 (3)3.3 兼顾性原则 (3)4、标准修订的总体思路 (3)4.1 突出体现以实际用地现状与声环境质量相结合的划分方法 (3)4.2 修订0-3类功能区划分方法 (3)4.3 修订4类功能区划分方法 (3)4.4 增加对特殊区域的划分规定 (3)5、标准修订的要点说明 (4)5.1 主要修订内容 (4)5.2 标准名称 (4)5.3 内容与范围 (4)5.4 术语和定义 (4)5.5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的解释 (4)5.6 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4)5.7 0-3类功能区的划分方法 (5)5.8 4类功能区的划分方法 (6)5.9 噪声区划图图示 (14)《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修订任务,原由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2月下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序号:1655。

2008年11月,经协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将标准修订任务转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了“环境标准制、修订项目技术合作合同”(环院标2008-N-01),启动了标准修订工作。

1.2 工作过程为完成好标准修订任务,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广西柳州市环境监测站的有关人员,组成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标准修订组。

标准修订组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研究、修订工作:●收集涉及标准修订的其他国家标准。

●收集全国各地对城市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的管理规定。

●对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山东、武汉、广西、福建、呼和浩特等重点城市环保部门征求对原标准的意见及建议。

●收集环境影响评价、铁路、公路等部门对4类功能区划分目前的研究成果。

●对北京、上海、杭州等环保部门进行噪声区划工作调研。

●走访专家、座谈2009年3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修订)开题论证会,论证会通过了该标准的开题论证报告。

提出如下意见及建议1、标准的修订重点应放在四类区的划分,进一步论证四类区边界与道路的距离。

2、要注意与《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衔接和协调,建议标准改名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3、考虑农村和城市在噪声区域划分上的差异性。

该标准中,4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问题是重点内容,4类区要不要划,如何划,要不要过渡带,为进一步分析利弊,使标准制定的更合理可行,2010年12月,标准编制组在北京召开了“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研讨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2、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声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划分不同功能区,1994年我国颁布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

在实施的10多年中,该标准对全国城市噪声区划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促进了城市声环境的管理与城市声环境质量的改善。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该标准部分内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当时标准的制定是结合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例如当时对交通干线的定义为车流量每小时大于100辆,和今天城市百万辆机动车保有量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进入到2000年后,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GDP保持每年8%以上的增长率,城市及乡村功能区规划、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城市化步伐加快,各类功能区的内涵与范围有了新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重新修订。

另一方面,《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是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基础上制定的,2008年10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正式颁布执行,相比93年的原标准,标准中更加明确了各类功能区的含义,特别针对乡村功能区划分进行了定性说明并对2011年后的铁路沿线声环境质量进行了较严格的规定,因此,与之配套执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也需进行相应的修订。

2.2 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课题组的调研及各地的意见反馈,原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4类功能区的划分存在较大问题,如今城市道路车流量、噪声等级、时间变化、影响范围与原标准制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适应目前管理的需要。

●我国城市从规模、结构、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差异较大,4类功能区各类城市同一个距离的划分方法不够合理。

●原标准规定的“区划面积不应小于1km2”等规定,在目前的有些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方面适用性较差。

●对城市或乡村中某些特殊设施如公交、铁路场站未规定其性质,不便于环境噪声的管理。

●GB3096-2008明确包括乡村等地区,原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域内的噪声区划,为适应标准的发展及管理的需要,应增加乡村地区的噪声区划方法。

3、标准修订的原则3.1 基础性原则结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以《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1994)为基础,保留其原有适用部分,重点修改4类功能区划分方法。

3.2 适用性原则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充分了解原标准中已不适用的内容及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使新修订的标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提高可操作性,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我国噪声标准体系与现行管理方式,突出新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3.3 兼顾性原则在标准修订中参考其他行业标准,使行业之间的标准不存在互相矛盾的,便于环境噪声管理者在噪声区划工作中既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又推进城市及乡村功能区规划向有利于推动声环境质量的提高方向发展。

4、标准修订的总体思路标准编制组在修订标准过程中,除遵循标准修订的原则外,总体思路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方面:4.1 突出体现以实际用地现状与声环境质量相结合的划分方法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及乡村的产业结构处于调整阶段,城市内部很多土地由原来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但土地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基于这种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此次标准将规定以土地的实际使用现状为基础,辅助从声环境质量的角度去进行理性划分。

4.2 修订0-3类功能区划分方法依据GB3096-2008中的规定,结合原标准中对于0-3类功能区定性与定量划分方法的优缺点,制定简单易用的定性方法及有操作性的定量方法。

4.3 修订4类功能区划分方法针对标准修订前期对各重点城市进行的标准意见和建议的咨询及对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实地调查,4类功能区划定充分考虑噪声排放水平和各地城市规模、结构、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差异。

4.4 增加对特殊区域的划分规定针对铁路、公交、港口场站等特殊功能区的噪声排放特性与水平,新标准拟将这类区域划入4类声环境功能区。

5、标准修订的要点说明5.1 主要修订内容本次标准修订,结合原标准存在的问题、功能区划中的实际经验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相关内容,主要修改了噪声区划的基本原则、修改了部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法、增加了部分术语和定义及噪声区划的其他相关内容。

5.2 标准名称根据开题论证会意见及标准的实际内容,将标准名称改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5.3 内容与范围与原标准基本相同,未强调“城市”二字,标准的适用范围更宽泛。

5.4 术语和定义根据标准内容需要,本次标准修订增加了乡村、近期建设规划、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分区、交通干线、道路红线和A类用地、B类用地等内容。

术语与定义解释主要取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

5.5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的解释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同。

5.6 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变化了以下内容:5.6.1区域划分考虑用地现状与声环境质量水平原标准在噪声划分的基本原则中规定“以城市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确定”,本次修订增加了“辅以用地现状与声环境质量水平确定”的内容。

主要原因是:考虑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城市规划与用地现状往往存在较大矛盾,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或乡村中大规模的兴建商品房等基础设施,而土地性质依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造成依据规划土地而划分的标准适用区与现实的差距较大。

例如天津市某原工业区,企业破产后,兴建大量的商品住房,但土地依然是工业用地,按照土地进行分类应该为3类,但事实上该用地的现状为居住用地,定为3类肯定不符合当地实际现状。

5.6.2将原标准“其他规定”部分合并入区划基本原则愿标准中“其他规定”的内容,基本都是与区划原则相关的内容,这两部分合并从标准内容上看,结构更清晰,标准使用上也更方便。

5.7 0-3类功能区的划分方法1类、3类功能区仍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在1、3类声环境功能区定量划分中,用地指标不统计交通用地,只统计单一指标,1类划分只统计A类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的占地率,3类划分只统计B类用地(工业、仓储用地为主)的占地率。

2类声环境功能区取消定量划分方法,2类功能区在0类、1类、3类功能区确定后将区划范围其余部分根据定性方法确定。

5.7.1 0类声环境功能区划分0类标准适用区域适用于特别需要安静的疗养区等特定区域。

该区域内及附近区域应无明显噪声源,区域界限明确。

在原标准条款上,去掉了“原则上面积不得小于0.5Km2”的规定。

5.7.2 1类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标准修订中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划为1类声环境功能区:a.城市用地现状已形成一定规模或近期规划已明确主要功能的区域,其用地性质符合4.2条规定的区域;b.被明确按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加强管理的区域;c.A类用地占地率大于70%(含70%)的混合用地区域。

”修订说明:①国家鼓励地方创建“安静居住小区”,“安静居住小区”的声环境指标要求为昼间声级55dB(A),夜间声级45dB(A),均按照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进行创建,类似这种被明确按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加强管理的区域,应被划分为1类声环境功能区。

相关主题